郭沫若(1892~1978)为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演出作《屈原》批校本

图录号: 790

估价RMB: 180,000-280,000

成交价RMB: 230,000(含佣金)

790
郭沫若(1892~1978)为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演出作《屈原》批校本
洋装书 一册
约1953年作
部分识文:1.同意。2.不要加。3.不要。4.完全照旧。5.同意删去。6.同意删改7.这样改不好,请照旧。8.此句可删。9.加入上页靳尚说话之后。10.这二句同意加。11.请恢复。12.不改,请照旧。13.不改。14.不加为好。15.同意恢复原剧本,加添的全删。16.假如是出城打猎,应该是出城。17.假如作为出城打猎,这儿应该改。18.你知道,国王是最忌讳别人看不起他的。我要当著张仪说屈原在人前夸大嘴,恃无忌惮地批评国王,说国王是木偶,只有他自己在替楚国办事,楚国离不了他。这样来暗示屈原怀抱著很大的野心。不用说也还要靠张仪从旁协助啦。19.南后,你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20.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21.南后,我是尊敬你的。22.你快去把先生找回来吧。(见宋玉不应,回顾众人)你们哪一位去吧,快去把先生找回来!(余人不应)23.我只是一个木偶……楚国的柱石。24.你要活下去呵,活下去呵!婵娟!婵娟!25.更大规模……非难是难以平息的……今晚有大雷电。
著录:1.《屈原》,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2.《屈原赋今译》P36-37、131、133-135、179-183,郭沫若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说明:此为郭沫若代表作《屈原》批校本,通篇批校,含作者及他人多次修改痕迹,使用人民文学1952年版,部分修改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5月《屈原》第二版(以下简称二版)中,可知此稿约作于1953年。
此次批校当与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演出相关。郭沫若任编剧。册中标有“服装组”字样。人物表边有演职人员名单,包括赵丹、吴雪、白杨、谢添、沈浩、魏鹤龄、顾而已等,即当年话剧《屈原》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公演时的演员。
稿中的修改以更适合口语、表演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氛围为方向,如将楚辞古文改为“用今译”,对内容进行删节,将书面语“劳悴”改为更口语化的“辛苦”,点醒内涵(增加“我只是一个木偶”),“二人沉默”改对演员有指示性的“(暗转)”等。“今译”或即郭沫若同时期编译出版的《屈原赋今译》。检《郭沫若年谱》,郭于1953年2月至3月间——与批校此稿几乎同时——先后进行了《九章》《九歌》《天问》等篇章的翻译,并于同年6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屈原赋今译》。对比稿本“今译”与《屈原赋今译》,也存在诸如“我脱离群众而跌交,自惹得人民耻笑”与“不同流俗而被推翻,这是人们之所耻笑的”的翻译区别数处,或可资郭氏屈原赋今译成书研究工作。
郭沫若批校大多数为毛笔字迹,含部分蓝色钢笔字迹。红色钢笔字迹当系导演陈鲤庭所为。从批校看,对剧本的最终修改均由郭沫若决定。稿本正文首页有红色钢笔眉批“此本中所有旧色油印以及蓝墨笔改字皆系郭老自己原改字句,所有红墨笔字句以及新色油印,皆系现在拟改意见”。所及旧色油印,或指稿中粘附浮签约22页,均铅印,上有毛笔、红笔修改痕迹。浮签添改内容及情节,则几乎悉被二版采用。
稿本批校顺序大致依次为:灰钢笔、红钢笔、毛笔、蓝钢笔。与二版对比,可知郭沫若毛笔所作修改及批校有诸多被采纳,如“可否”改为“请”、“?”改为“!”、添加“好大喜功”、删去“风云莫测”(P41),毛笔眉批“不改,请照旧”(P46),加“送”字、将“名原字平”改为“名平字原”(P82),“后边”改为“后院”、“狂妄”改为“夸大”(P106),“镣铐”改为“脚镣手铐”(P109),“龟卜”改为“卜卦”(P111),“啦”改为“的”(P116),及P42浮签、P71毛笔删改处多被采用,不一而足。郭沫若亲笔毛笔眉批几乎全部见用。对于编辑红钢笔所作增删修改意见,郭氏批以“同意”“不要加”“不要”“完全照旧”“同意删去”“同意删改”“这样改不好,请照旧”“此句可删”“这二句同意加”“请恢复”“不改,请照旧”“不改”“同意恢复原剧本,加添的全删”等修改意见,与二版《屈原》修订处基本一致。灰、红钢笔笔迹一致,所批注修改意见则系少量采用,如添加“你不要中了坏人的诡计”(P82)、划去数行(P83)、红笔圈删(P115)等。
《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剧中楚怀王的昏庸、缺乏明辨的政治无能,影射了蒋介石。南后、宋玉等卖国以求一己之私的角色则影射抗战时期以汪精卫为首的大小汉奸。
GUO MORUOANNOTATED MANUSCRIPT OF QU YUAN FOR THE 2230TH ANNIVERSARY OF QU YUAN'S DEATH
One album
Dated circa 1953
Literature: 1. Qu Yuan,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53
2. Modern Translation of Qu Yuan's Works, pp. 36-37, 131, 133-135 & 179-183,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53
20.5×14.5cm(册)
RMB: 180,000-280,000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本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14年赴日留学,毕业于九州岛帝国大学医学部。1937年归国参加抗战,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

版权声明

西泠拍卖网上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注册用户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为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西泠拍卖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卖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西泠拍卖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特别地,本网站所使用的所有软件归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版权公约法律保护。除经本网站特别说明用作销售或免费下载、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修改、经销、转储、发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追究经济赔偿和其它侵权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

任何使用者将西泠拍卖网展示的拍品图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业用途、非盈利、非广告目的而纯作个人消费时和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书面特别授权。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