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1423
估价RMB: 500,000-800,000
成交价RMB: 1,748,000(含佣金)
杨 锐(1857~1898)、翁同龢(1830~1904)、王懿荣(1845~1900)、吴大澂(1835~1902)、张佩纶(1848~1903)、曾纪泽(1839~1890)、张人骏(1847~1927)、许景澄(1845~1900)、袁 昶(1846~1900)、陈宝琛(1848~1935)、盛 昱(1850~1900)、樊增祥(1846~1931)、汪鸣銮(1839~1907)、黄彭年(1823~1891)、恽毓鼎(1861~1918)、黄体芳(1832~1899)、周家楣(1835~1887)、顾肇熙(1841~1910)、吴观礼(?~1878)、锡 缜(1822~1884)、胡义赞(1831~1897后)、何金寿(?~1881)、贺寿慈(1810~1891)、周寿昌(1814~1884)、许振祎(1827~1899)、谭延闿(1880~1930)、刘世安(1852~1898)等 鲁鲁山藏近代名人手札暨 张之洞上款及友朋书札册
纸本 线装册(二册,一百五十余通)
题跋:1. 近代名人手札真迹。鲁鲁山藏,鲁荡平题。钤印:鲁荡平(白)
2. 张文襄公像。郭风惠敬题。钤印:河间郭氏(白)
3. 右有清名人书札若干通,多系贻南皮张文襄者。词藻懿雅,翰墨高华,足以觇胜朝人文之盛,洵可宝也。绍仁先生属题,郭风惠,壬午(1942年)冬月。钤印:风惠书画(白)
4.右名人近代手札一百五十一通,系故友易天爵墉仿兄于抗战胜利后宦游中州归以贻余者……民国五十七年七月,宁乡鲁岱识。钤印:鲁氏鲁山(白)
出版:《景印近代名人手札真迹》,全册单行本影印,中国台北裕台公司,1969年。
说明:张之洞、钱振常、刘恩溥、薛成林、薛成荣、姚礼泰、陈锐等上款。
刘恩溥之子刘润启、侯绍仁、易天爵、鲁岱旧藏。
许钧、关百益、宋问梅、姚贵昉、郭风惠、鲁荡平、鲁岱等题跋。郭风惠、许敬参、姚贵昉、鲁岱等题签。
此两册《香涛友朋书札册》中包含了四十多位名家所书致张之洞等人手札,计约为一百五十余通近两百页,多是与张之洞等人密切相关的宦场人士,是市场中最大量的张之洞往来书札。此册可以说构建出了以张之洞等人为圆心的最为完整的交往圈,史料价值重大。此外,此二册书札自清代上款人之子递藏至今,现代以来又在中国台湾广为流传,不仅经多人题跋,并于六十年代全册单行本影印,可谓流传完美。
上册致张之洞有黄彭年二通三页,贺寿慈二通二页,周寿昌一通一页,许振祎十通十页,康奉庄一通一页,黄体芳二通二页,周家楣一通一页,顾肇熙二通二页,黄贻楫二通二页,李宏谟一通,杨锐一通一页,王懿荣四通四页,黄国瑾三通三页,曾纪泽二通二页,吴观礼二通二页,胡义赞七通七页,温忠翰一通一页,何金寿五通六页,汪鸣銮九通九页,吴大澂五通五页,张鼎华一通一页,陈宝琛二通二页,张人骏五通六页,陆宝忠一通一页,许景澄二通四页,冯文蔚一通一页,杨颐一通一页,吴祖椿一通一页,陆荣昶一通四页,袁昶一通一页。袁昶至钱振常一通二页。其他共五通五页。
下册致张之洞有张佩纶三十一通三十三页。致刘恩溥有锡缜六通十三页,盛昱五通五页,樊增祥一通四页,恽毓鼎一通三页,刘世安一通八页,陆钟岱一通一页,冯光遹一通一页。致薛成林有制烺三通七页,陈世勋一通二页,张年纶一通二页。致鼎臣有李士鉁一通三页,其他共二通四页。致文泉有郑銮一通二页,钱肇纬一通二页。致姚礼泰有辛元燡一通一页,姜自驺一通一页。翁同龢一通二页。鲁琪光致兰翁一通一页。谭延闿致陈锐一通二页。期龄致张佩纶一通一页。其他共四通七页。
其中,有杨锐致张之洞信札一通一页。戊戌变法时期,杨锐官至军机章京,位列“军机四卿”之首,成为维新变法措施的具体制定者,是光绪帝推行变法最得力的助手。
此为青年杨锐论蜀中人物行止的信札,是张之洞与杨锐最早的往来书信之一,也是张之洞眷注蜀地教育、提携后进的珍贵记录。杨日后成为张的亲信,二者电、信往来极密,然其传世墨笔信札较为少见。
此为市场中已知存世的杨锐最早年信札,极为珍贵。
信札写作时,杨锐尚在尊经书院,未取功名;张之洞则甫卸四川学政之职,还京入值文渊阁,进入决策中枢,正处在其仕途晋升的重要时期。信中所及姚觐元、郑知同(伯更)、毛澄(蜀云)、范溶(玉宾)等,皆为蜀地一时之秀,与张之洞交善。
张之洞生于贵阳(父张锳治所),从小目擩耳染,对贵州学界耆宿郑珍、莫友芝等十分敬慕,待任四川学政时,特召郑珍之子知同(伯更)入幕,并在巴中广播郑氏父子之训诂小学。至张氏任满离蜀,仍不忘向川东道员姚觐元转荐郑知同。检姚觐元《弓斋日记》光绪二年(1876)闰五月二十日有“子尹先生之子伯更在香涛幕中”之语;查姚氏1872年任川东分巡兵备道,1878年调任湖北按察使;且张之洞收信时已身在北京;由是可知此信写于张氏任满交卸返京之后,稍晚于“入都复命”的1877年3月。值得注意的是,《戊戌四子集》载有《丁丑(1877)秋将赴酆都寄怀毛蜀云京师下第后由水程还蜀》一诗,查毛澄于光绪二年(1876)以县学生考取优贡第一,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中进士,其间可参加的会试有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信中提及“毛蜀云到京”,如毛氏此行系为会试,则此信可确知作于1877年。
“现在陆续刊刻”者,或为郑珍《说文新附考》书稿。该稿由知同厘定补充,姚觐元作序并出资刊印。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文字训诂学后来因王闿运赴蜀讲学而大倡,但最先倡导者是张之洞,助力最大者则为郑知同。
所及毛澄、范溶,与杨锐均为张之洞在尊经书院的得意门生。二人后来均高中进士。据《张之洞年谱长编》,光绪二年(1876)三月,张有诗《登眉州三苏祠云屿楼》:“共我登楼有众宾,毛生杨生诗清新。范生书画有苏意,蜀才尽是同乡人。自注:仁寿学生毛席丰(即毛澄),绵竹学生杨锐,华阳学生范溶,皆高材生,召之从行读书,亲与讲论,使研经学。”
尊经书院,是近代蜀学的勃兴之地及维新变法思潮的策源地。张任川省学政期间,按临各府及大州,监督岁、科两试,着意发掘提携人才,鉴于“省城旧有锦江书院造就不广”,遂与总督联名奏准创办尊经书院,期以磨砺人才、振兴蜀学。
及张氏去任,在致新任学使谭宗浚书中,有“身虽去蜀,独一尊经书院倦倦不忘”之语,并“以蜀才告”,将杨锐列为蜀中“五少年”之首,令其与毛澄等“结一课,互相砥砺,冀其他日必有成就”,可见张对杨锐等蜀中弟子期望甚高,这也为后来杨锐进京会试、考中内阁中书,直至成为张最重要的坐京幕僚埋下伏笔。
家兄,或为杨锐长兄聪。杨锐兄弟四人,惟聪与之感情最厚。杨聪(1845~1898),字听彝,精通经籍,博学多才,同治甲子(1864)以优行贡入都,廷试一等二名。
除杨锐一通外,此二册与学术相关通信有周振祎向张之洞致信提及书籍买卖、定字价及刻书之事,涉及书目有《献征录》《太平寰宇记》《九通经》《周益公集》等。黄体芳向张之洞索《江汉炳灵集》与及第试策。《江汉炳灵集》是张之洞于1889年被调署湖广总督时,督学四川、湖北,将科岁考秀才们作的八股,命樊增祥(樊山)选集而成。黄国瑾向张之洞呈瑞乃尔所著论分刻入《格致汇编》。《格致汇编》中瑞乃尔[德]所著为《拟请中国严整武备说》一卷。瑞君于同治九年来中国,为登荣水师教习。是编历言德国武备之精及兵额,以冀中国更改其制。惜当时未尝信从之。《格致汇编》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由傅兰雅创办,开创了在当时中国进行科学启蒙、普及的先河,在晚清反响强烈。是信可以看到,在傅兰雅身后,还有黄国瑾与张之洞等人的支持。
涉及政事方面的有陆荣昶向张之洞汇报奉檄掩捕登封地区刀匪、赈济的工作,并为母亲准备由李鸿章(合肥相国)、沈桂芬(吴江相国)等人所作的六十寿联;何金寿向张之洞求示麐公考语并告知竹添井井(即竹添进一郎)来访。
书画方面有吴大澂、汪鸣鸾、锡缜与张之洞金石书画往来;胡义赞向张之洞提及作书用花笺、宣麻纸;论及王叔明山水、桂未谷梅、罗两峰梅真赝;送《蛾木编》一部拟趋教刻;带笺纸四样催印。
张佩纶致张之洞三十一通,有关饮食、身体、睡眠、邀约、邀请张之洞入诗会等日常的交流;与张人骏一同帮助张之洞处理卖房地事宜;与张之洞商议是否需先作一论以纠涪翁对运河之议;收到改琦美人图;作刘墉假字等事。
其他还有王懿荣向张之洞回复其明代福山同乡郭宗皋(康介)的信息,当是学术交流;为所得元押请张之洞赐书并附润色;还有借车、送濮家纯菜等生活细节;李宏谟详细描述了向张之洞送奠敬等。
另有一“名心”款密信提及何璟奏林文明案,并指示“并无屈抑,奏廷寄速结”结案。1864年,林文明借着戴潮春事件的善后处理,为雾峰林家打下了雄厚的财力基础,并透过联姻等方式强化其社会地位,但之后引来的大量官司却给予公家整肃林家的机会,并藉斩杀林文明布下消灭林家的契机。林文明被斩后,后林家展开长达15年的法律控诉。《清实录》载,督察院奏,林母戴氏多次进京控诉,此案迭案经降旨,令该督巡迅速办结。嗣据何璟奏明案情,复论令勒限严行饬辑务获,依限讯结,毋在延迟。1885年在刘铭传协助下最后一次提请燕京伸冤,然而朝廷仍维持原判,此案终告一段落。
下册上款人之一刘恩溥为张之洞四大“坐京”之一,是张之亲戚。本册致刘恩溥亦有涉及政事的信札,如盛昱提及南学甫经招考,向张曜(朗帅)推荐曹君;樊增祥提及扶风捉贼又花钱为其养伤之事等。
谭延闿致陈锐论及《转轮王经》、《醒世因缘》、《海上花》读后感。
本札原藏于刘恩溥之子刘润启处。后这批信札经侯绍仁鉴藏并装订成册。侯氏请姚贵昉、关百益、许钧、宋问梅等人题跋。是册后由易天爵所得,赠予鲁岱。鲁岱继请鲁涤平之弟鲁荡平题跋,并于1969年全册出版。此次出版在同类型出版中时间可以算是非常早了。
刘润启为本批信札上款人之一的仓场侍郎刘恩溥之子,刘润启官豫数十年。这批信札便一直藏在河南,后经侯绍仁装订,侯氏解放前曾师从河南辉县知事、河南督军署及省长公署顾问、书法家郦禾农,向其学习制拓及鉴定知识。
侯氏请开封县志馆馆长许钧题跋,许氏曾在同乡李仲远(咸丰三年进士,由吏科擢府丞,通州典试)处见到过类似的名家的手迹,故对本册予以肯定。题签者中许敬参亦为许钧长子。侯氏还请河南博物馆馆长关百益、宋问梅、郭风惠等人题跋,他们均是在河南活动的鉴藏家,世代交好,或在考据与博物学方面造诣颇深。姚贵昉在开封游历时与侯氏交善,称“予曩时在鄂节署,充文巡捕八载,深悉诸贤哲与刘博泉侍郎以及文襄往来答复手翰,绝非赝伪”。是册后由三十年代任“青岛工商学会”干事、中国科学社社员易天爵于抗战胜利后宦游河南所得,赠予鲁岱。
YANG RUI, WENG TONGHE, WANG YIRONG, WU DACHENG, ZHANG PEILUN, ZENG JIZE, ZHANG RENJUN, XU JINGCHENG, YUAN CHANG, CHEN BAOCHEN, SHENG YU, FAN ZENGXIANG, WANG MINGLUAN, HUANG PENGNIAN, YUN YUDING, HUANG TIFANG, ZHOU JIAMEI, GU ZHAOXI, WU GUANLI, XI ZHEN, HU YIZAN, HE JINSHOU, HE SHOUCI, ZHOU SHOUCHANG, XU ZHENYI, TAN YANKAI, LIU SHI'AN, ET AL. LETTERS
Ink on paper, album (two albums)
Illustrated: Authentic Letters of Modern Masters, Taibei Yutai Company, 1969
Note: Dedicated to Zhang Zhidong, Qian Zhenchang, Liu Enpu, Xue Chenglin, Xue Chengrong, Yao Litai, Chen Rui, et al. Insribed by Xu Jun, Guan Baiyi, Song Wenmei, Yao Guifang, Guo Fenghui, Lu Dangping, Lu Dai, et al. Titled by Guo Fenghui, Xu Jingcan, Yao Guifang, Lu Dai, et al.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Liu Runqi, Hou Shaoren, Yi Tianjue and Lu Dai.
尺寸不一(线装册尺寸:29.5×18.5cm×2)
RMB: 500,000-800,000
作者简介:1. 黄彭年(1823~1891),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遯庵,贵州贵筑(今贵阳)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官至江苏、湖北布政使。咸同间与其父在籍办团练,参与镇压苗民起义,并游骆秉章幕,掌教保定莲池书院。叶昌炽称其为师。
2. 贺寿慈(1810~1891),字吉甫、云甫,号芗垞,晚号赘叟,又号楚天渔叟,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工书画,善诗文,尝评庄、骚、陶、杜诸集,老年尤嗜荀子。
3. 周寿昌(1814~1884),字应甫,一字荇农,又号介庵,晚号自庵,室名思益堂。光绪二十五年进士,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诗文书画俱负重名。著《思益堂集》,别有《汉书》、《三国志》注证,名谓《思益堂史学》。
4. 许振祎(1827~1899),字仙屏,江西奉新赤田乡人,咸丰三年(1853),五年入曾国藩幕府,深得曾国藩信赖。同治二年中进士,八年始离开曾幕。任陕甘学政,国史馆、武英殿纂修,河南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山东河南道总督,广东巡抚。创建味经书院。多有著作。善行楷,谥文敏。
5. 康际清[清],字奉庄,达夫,山西兴县人。庶吉士,擅书,瓯海区五美园曾留其同治戊辰年(1868)摩崖石刻。
5. 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号莼隐,浙江里安(今瑞安)人。同治二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后累官至内阁学士、江苏学政、兵部左侍郎。1885年因弹劾李鸿章降职。频频上书言时政得失,纠弹大臣失职,与宝廷、张佩纶、张之洞并称“翰林四谏”。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上书言事者手定奏章。后主讲金陵文正书院,旋参加上海强学会。创办江阴南菁书院。
6. 周家楣(1835~1887),字小棠,江苏宜兴人。咸丰九年进士,入翰林,同治间任礼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记名御史。累迁至吏部右侍郎。
7. 顾肇熙(1841~1910),字皞民,号缉庭,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三年科举人,官任工部主事、惠陵工程监修,后历任吉林分巡道、陕西凤邠盐法道、按察使衔中国台湾道、中国台湾布政使等,为政不务虚名,主张廉静,与民休息。晚居苏州城南之木渎镇,捐巨资办学,开风气之先。诗宗北宋,书法苏轼。吴大澂至交。
8. 黄贻楫(1832~1895),字远伯,号霁川,泉州承天巷内人。黄宗汉之子。同治十三年(1874)探花,初授翰林院编修、后任馆阁校勘,转任刑部主事,历官湖北候补道,复调礼部主事,入值南书房不久任广东学政,义和团斗争中,黄贻楫力劝朝廷对外宣战,但未被采纳。
9. 李宏谟(1828~?),字禹山,号仲远。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官改兵部主事。同治九年,任顺天同考官。历官至顺天府丞。曾以御史身份给慈禧提议要求她勤政,受皇帝严饬。工书。
10.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早年为张之洞重要幕僚,中法战争时促成张之洞启用冯子材,赢得中法战争胜利,捷报传来后代张氏草拟的《广军援桂奏稿》为近代名篇。光绪十五(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获章京记名,协编《大清会典》。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后发起成立强学会,加入保国会,参加戊戌变法,受陈宝箴推荐,得光绪亲自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然其见解与康有为多有不同。变法失败后被杀。
11.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莲生、濂生,号养潜居士,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工书法、善训诂金石之学,收藏古玺印、古钱币颇丰。于1899年首先发现甲骨刻辞,并断为古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
12. 黄国瑾(1849~1890),字再同,湖南醴陵人,迁居贵州贵筑。光绪二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国史馆纂修等,后主讲天津问津学院。善诗文,博览群籍,称誉一时。富藏书,家有书楼“训真书屋”“咏雪楼”,藏精品颇多。
13.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润民,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之子。官至户部左侍郎。学贯中西,有《佩文韵来古编》、《说文重文本部考》、《群经说》等,并传于世。
14. 吴观礼(?~1878),字子隽,号圭庵,浙江余杭(今属杭州)人。同治十年进士,授编修,官至陕西候补道。光绪二年四川乡试副主考。著有《圭庵文集》。
15. 胡义赞(1831~1897后),字叔襄,号石查、石槎,自号海云盦主,河南光山人。同治十二年举人。官至海宁知州。工山水,精篆刻。
16. 温忠翰(1835~1889),字味秋、雨林,号鹤皋,山西太谷人。父启封,著有《绿云仙馆诗集》。探花,投编修。任湖北按察使。山水和秦炳文齐名。著有《红叶庵诗文集》、《名翰赏心集》。
17. 何金寿(?~1881),字铁生,湖北武昌人。同治元年进士,榜眼。光绪六年知扬州。工诗文、善书画,兰竹师赵孟頫,风流潇洒,雅韵出尘,山水小景师王翚,清腴之气,不谋而合,题画诗尤妙。
18. 汪鸣銮(1839~1907),字柳门,号郋亭,室名能自强斋、万宜楼,浙江杭州人。同治四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因反对慈禧太后干政被革职。主讲杭州诂经书院。精小学。夫人为吴大澂之妹。
19.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工山水、花卉,精于金石书法和鉴赏,富收藏。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20. 张鼎华[清],字延秋,广东番禺人。曾在军机处任职,后入翰林院任编修。学问响誉京师。康有为在与张延秋的交往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的改良主义思潮,还称“自友延秋先生,而得博中原文献之传”。
21.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一字伯泉,号弢庵、陶庵,福建闽侯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编修。历官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山西巡抚等,宣统帝(溥仪)师傅、弼徳院顾问大臣。工书法,学黄庭坚,又擅画松。
22. 张人骏(1847~1927),字千里,号安圃,直隶(今河北唐山)人,张佩纶侄,清末政治家。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山东布政使、漕运总督、山西巡抚、河南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等,在任时守卫了西沙群岛的主权。谥文贞。
23. 陆宝忠(1850~1908),字伯葵,原名尔诚,字易门,江苏太仓人,清末教育家。光绪二年(1876)进士。先后授庶吉士、编修,任湖南督学使,后历任少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顺天学政、管理自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以下的各省学堂。主张加强职业教育,多设商、农、工、蚕、林学等科目,任礼部尚书。光绪时奉旨离职戒烟,三年乃绝。
24. 许景澄(1845~1900),字竹篔,一作竹筠,浙江嘉兴人。同治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述颇丰。义和团时他上书慈禧太后“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慈禧大为震怒,于同年7月28日在北京将许处死。
25. 冯文蔚(1814~1896),字联堂,号修庵,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光绪二年(1876)参加礼部会试中式,殿试策对,钦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书法,笔意风流倜傥。
26. 杨颐(1824~1899),字子异、蓉圃,晚号蔗农,广东茂名人。同治四年进士。数任乡试、会试考官及奉天、江苏学政。官至兵部左侍郎。
27. 吴祖椿[清],名守。光绪三年(1877)进士,翰林院编修,为《光绪顺天府志》校订,江西饶州府知府。
28. 陆荣昶[清],字耕溪。陆秉枢子。监生,河南候补知县。
29. 袁昶(1846~1900),字爽秋,浙江桐庐人。光绪二年进士。历官江宁布政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太常寺卿。同光体浙派诗人代表。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而被清廷处死,同时赴刑的还有许景澄、徐用仪等四人,史称“庚子五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为其平反,谥忠节。著有《金陵杂事诗》、《经籍举要》等。
30. 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号蒉斋、绳斋等。河北省丰润人,同治十年进士。官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李鸿章婿,张爱玲祖父。
31. 锡缜(1822~1884),原名锡淳,字厚安,号渌石,博尔济吉特氏蒙古人。先祖世居科尔沁兀鲁特地方,天聪六年改隶满洲正蓝旗。其父保恒曾任西安参将、直隶总督等职。咸丰六年进士。由户部郎中授江西督粮道,为驻藏大臣,乞病归。工书,善诗文,著有《退复轩诗文集》七卷等。
32. 盛昱(1850~1900),满洲镶白旗人,清宗室。爱新觉罗氏。字伯希、伯熙、伯羲、伯兮,号韵莳,郁华阁者。光绪三年进士,历官编修、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满族学者。诗文、金石均负时名。
33.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云门、樊山、天琴、茗楼,别号天琴居士、茗花春雨词人、樊山居士,室名樊园、天琴楼、双红豆馆等,湖北恩施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工诗词及骈文。历官陕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民国间曾任参政院参政,又兼清史馆事。
34. 恽毓鼎(1861~1918),字薇孙,一作薇荪,号澄斋,晚号抱默、湖滨旧史,大兴(今属北京)人,原籍江苏阳湖。恽光宸孙。光绪十五年进士,官赞善、侍读学士,任会试同考官。又为云峰书院教席。善书法,宗苏东坡。
35. 刘世安(1852~1898),字静皆,汉军镶黄旗人。光绪十五年(1889)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七年起历任陕西乡试主考官、顺天乡试同考官、甘肃学政等。擅书,多有刻石。
36. 陆钟岱[清],字天池,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道员。四川官报书局总办,与恽毓鼎交好。
37. 冯光遹(1837~1901),字仲梓,号幼耕,清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先后任福建学政,典试湖北,后两任会试同考官,广东雷琼道。历署两广盐运使、广东布政使兼按察使,升陕西按察使,曾署布政使。后因病开缺,退居苏州。共书法,出入颜、欧。曾纂辑《湖北文乡试录》。
38. 李士鉁(1851~1926),字嗣香,李春城次子。与兄士铭为同科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转翰林院侍读学士,历充文渊阁校理、武英殿提调、国史馆纂修等。著有《周易注》、《金刚经注释》、《三昧录》等。
39. 郑銮(1782~1853),字子砚,江苏兴化人。郑燮重孙。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以知县分发广东,道光十三年至十八年任河南鲁山知县,创琴台书院。工书法及诗文。
40. 姜自驺(1850~1908),字芸史,号芝眉,广东阳江县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辞官返乡。主讲阳江濂溪书院。光绪十一年,与邑绅梁庭楷等创办“书年社”,专门筹划储粮备荒。后辑《蚕桑考实》劝人饲蚕种桑,设阳江学务公所和师范传习所,任两所长,倡议设立初等小学堂。善诗书。
41.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声甫、讱夫,号瓶庵、松禅、玉圃、瓶笙,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状元。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垂三十年。工诗文,擅画山水、木石、杂画。工书,称同、光间书家第一,名闻于时。
42. 鲁琪光(约1828~1898),字芝友,号黻珊,江西南丰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同治七年(1868)举进士,散馆授编修,旋补陕西道御使,授山东登州知府,并署登莱青道,调补济南知府。文章道德,冠绝一时,尤其擅长书法。
43.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庵、祖安,号畏三,讱斋居士,湖南茶陵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民国,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工书法,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为民国时期书法名家。
鉴藏者简介:鲁岱(1898~1977),字鲁山,号了翁,宁乡人。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随其叔鲁涤平任少将秘书处长、秘书长等职多年。历迁豫、鄂、湘、滇审计处长,曾兼湖南大学、克强学院教授,当选国大代表。1949赴台。
上款简介:1. 张之洞(1837~1909),字香涛、孝达,号香岩、壶公、无竞居士,河北南皮人。同治二年进士,探花。光绪末年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广雅学院等。为清末洋务派首脑之一。
2. 钱振常(1825~1898),原名福宗,字竾仙,号学吕,原籍浙江吴兴(今属湖州市)。同治六年举人,曾官礼部主事,投中宪大夫。晚年在绍兴龙山书院任山长时,蔡元培从其学;扬州书院山长。钱玄同、钱恂之父。
3. 刘恩溥(?~1908),字博泉,直隶吴桥(今属河北)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三年补浙江道监察御史,曾多次参奏失职的地方官吏。九年转贵州道监察御史,主张广外交、辨曲直、固藩篱、保海防,以抵抗法国的侵略。中法战争期间,上疏反对李鸿章屈膝乞和之举,力主先发制人,以战求胜,并献陆海战策多条。后任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仓场侍郎等职。
4. 薛成林[清·道光],字虹如,原籍扬州人,道光年迁入开封,在河工工作。画入改七芗之门,擅长人物、青绿山、花卉、翎毛,又工仕女,世有薛美人之称,虹如之画,书卷盎然,古雅绝伦,乃师改七芗用笔松懈,而虹如笔下谨严,直逼唐长如之室,官至知府,收藏甚富。
5. 薛成荣[清],字小筠,系薛成林之兄。善书,工篆刻,尤精于水晶章。苍然带金石之丽,古意斑然。邓石如之嫡传。
6. 姚礼泰[清],字柽甫,广东番禺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
7.陈锐(1859~1922),字伯弢,一字伯涛,号袌-碧,湖南武陵县石公桥人。其父春坞曾为谭延闿兄弟塾师。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官至任江苏靖江知县。1915年受谭延闿之聘,出任湖南省长公署政治顾问官。后任政治顾问官兼湖南省教育会会长。1920年归里,修建藏书楼,续编所著诗文。词学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等人齐名。词学理论著作有《袌碧斋集》《袌碧斋箧中书》。
跋者简介:1. 许钧(1878~1959),字平石,号子猷,开封人。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开封府第一名,贡生。任河南通志馆编纂,开封县志馆馆长,兼河南大学教授。精于考据。
2. 关百益(1882~1956),满族,名葆谦,(以字行),号益斋,室名审美堂,河南开封人。清末举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科。历任京师第三中学堂、第一中学堂、八旗高等学堂、河南省第一师范、第三师范等校校长。抗战前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为考古学社社员。擅金石、书、画,画工山水。
3. 宋问梅(1884~1963),原名保蘅,以字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河南国民政府任文职,后为省公安厅科长。解放后在政协工作,长于书画,擅楷书。
4. 郭风惠(1898~1973),又名贵王宣,字麾霆,号堞庐、不息翁,河北河间人。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家、爱国民主人士。
5. 鲁荡平(1895~1975),字若衡,湖南宁乡人,鲁涤平之弟。曾任湖南益阳、湘乡等县县长、天津《民国日报》社长、《中央日报》总编辑、北平民国大学校长、国民党五大中央监委常委等职。后去中国台湾,创办《湖南文献季刊》,任“国民大会代表”,湖南同乡会理事长。为南社少数渡台社员之一。
题签者简介:1. 许敬参(1902~1984),字道元,河南开封人,许钧长子。毕业于河南大学国文系,后任河南博物馆古物研究员。上世纪30年代曾参与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曾赴美定居,1980年回国后,任国家文史馆馆员。工书画,书精甲骨、魏碑,画擅山水。著有《契文卜王释例》《戬寿堂殷墟文字考释补正》《铁云藏龟遗文补正》等。
2. 姚贵昉[清末民国],前清为官,鼎革后从商专营碑帖,民国间著名碑贾。精墨拓,善鉴藏。许多重要文物的流转均与他有关,其女,字湘云,亦精拓墨,父女二人见载于罗振玉《石交录》。
西泠拍卖网上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注册用户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为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西泠拍卖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卖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西泠拍卖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特别地,本网站所使用的所有软件归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版权公约法律保护。除经本网站特别说明用作销售或免费下载、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修改、经销、转储、发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追究经济赔偿和其它侵权法律责任。
任何使用者将西泠拍卖网展示的拍品图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业用途、非盈利、非广告目的而纯作个人消费时和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书面特别授权。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