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694
估价RMB: 180,000-220,000
傅斯年(1896~1950)、顾颉刚(1893~1980)、张元济(1867~1959)、王星拱(1888~1949)、翁文灏(1889~1971)、袁同礼(1895~1965)、杭立武(1904~1991)、吕叔湘(1904~1998)等 与商务印书馆往来札稿近千页
信笺约三百通四百二十页、文稿约五百页
约1942至1954年作
说明: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王云五、朱经农等上款。
此为傅斯年、顾颉刚、王星拱、翁文灏等230余家与商务往来札稿一批,计有信札约300通420页、文稿约50页及对应商务附稿约460页,围绕诸家著作编译、出版、购书、稿费等内容而作,时在1942至1954年,是商务跨越战时及和平年代坚持文化出版的缩影。
具体包括:(括号内数字为商务附稿页数)
一、傅斯年1通2页,顾颉刚1通1页,张元济4通4页、批校稿5页;
二、自然科学学者:翁文灏(1)、陈植(2)、丁绪贤(2)、施嘉炀、朱洗(3)、陈封怀(2)、谢家荣(1)、艾伟(1)、蒋乃镛(2)、陈章(2)、陈正祥(2)、罗震(1)、孙君立(2)、丁馨伯(1)、彭家元(1)、吴承祺(1)、谢成侠(2)、蒋导江(1)、魏嗣銮(2)、李一航(1)、董绍庸(2)、秦含章(1)、李曙轩(3)、姚元基(1)、王之卓陈永龄夏坚白联名(1)、杨耀乾顾宜孙联名(2)、张金鉴、曹仲渊各1通1页,周荫阿(2)、隆言泉(2)、何士芳(3)、赵元俊(1)、关汉勛(1)、薛贻源(1)、戴礼智(2)、马俊武、陈可忠、陈俊时各1通2页,赫葆源(1)1通3页,梁守槃(2)、葛庭燧(2)、曹庸方(2)、徐瑞云(3)、吴汝康(3)、林宗彩(2)、陈本端(4)各2通2页,萧铮(2)、翟立林(2)各2通3页,邓祥云(6)5通6页;
三、人文社科及其他学者:
杭立武(2)、袁同礼(2)、吕叔湘(1)、徐复观(3)、陈烟桥(4)、姚薇元(2)、黎烈文、陆丹林、董每戡、章靳以(2)、范任(3)、黄振泰(2)、吕维梅(1)、柯璜(1)、陈铨(1)、赵维藩(1)、朱君允(2)、黄觉寺(1)、张礼千(1)、孙伟佛(2)、祝慈寿(1)、杨从仁(3)、马以愚(1)、陈国桦(1)、凌绳武(1)、吴遁生(1)、陈训烜(1)、赵卫邦(2)、朱伯康(2)、卫韦韡(3)、葛祖兰(2)、张文赓(1)、刘雪庵(2)、傅角今(2)、范左青(1)、朱学章(1)、王国元(1)、李敬三(2)、刘遂生(2)、刘昌合(1)、陆冠荫(2)、戴天右(1)、董守义(1)、胡丽生(1)、樊发祥(4)、胡齮(1)、李长山(1)、白树荣(1)、朱介生(1)、顾杏卿(1)、赵则优(3)、张远达(4)、卫聚贤(2)、洪宝林(2)、徐德嶙(1)、丁明(1)、陈騊声(1)、杨风(1)、刘懋淳(1)、陈安仁(2)、柳存仁(2)、李士豪(3)、胡善恒(2)、秦希廉(1)、钱亚新(1)、周尚(2)、陈钟凡(4)、陈荩民(3)、温延龄(2)、崔书琴(3)、柯硕亭(2)、闻诗(1)、赵宗预(2)、周咸堂(1)、徐百齐(2)、曹庸方(1)、顾学鋐柏焱联名(3)、龚启昌、陈玉祥、张纯一、吴达元、华山、王平陵、刘伯奎、徐恭典、黄述善、任白涛、全振华、张耀翔、陈青之、刘振宣、王次通、娄瘦萍、苏免曾、刘鹤年、周祥光、黄荫普、钱天起、陈公哲、黄严、何乃民、陈锋、黄郴、刘纪元、教育心理研究所、江苏公立南菁中学(2)、华东人民出版社(2)、国立重庆大学(1)信札各1通1页,王星拱、黄佛(2)、田禽(2)、熊璧双(5)、王成组(1)、王文杰(3)、火永彰(1)、姚肖廉(2)、周缉庵(2)、金祖孟(3)、胡藏英(4)、傅秉勋(2)、陆秀(1)、许逸超(2)、张子石(1)、史太璞(3)、熊大传(1)、龚复初(2)、昌志远(2)、黄肥民(1)、严善明(2)、袁震复(1)、龚光朗(1)、龚弼(2)、吴顾毓(1)、王沛(2)、岑坚(1)、王子兰(1)、李之乾(2)、陈葆仁(2)、洪石鲸(3)、吴云端(3)、李敦化(1)、郭霭春(2)、瞿钰(3)、陆晋遽(3)、赵叔诚(2)、祝毓(1)、陈礼颂(2)、何珵(3)、李士涛(1)、曾守中(3)、方学芬(2)、胡次武(1)、汪和宗、樊兆庚、韦特孚、张天福、李淑灵、周青云、杨卫玉、傅培焜、陈民耿、李永镐、陆世益、沙学俊、吴文忠、尹赞勋各1通2页,李絜非(1)、孙本文(1)、黄震泰(2)、成希文(3)、陈宝顺(1)、徐政(2)、吴宗焘(5)、王斌(3)、孙一芬(2)、萧百新(3)、王璧岑、王学政各2通2页,韩亦琦(1)、孙谦(1)、黄桂清各1通3页,连建农(3)、北京图书馆各1通4页,张泽垚(2)1通9页,陈毅夫(3)1通14页,张天才(2)、蔡仪(4)、李世繁(1)、邝家松(1)各2通3页,王焕猷(2)、刘开达(5)、张传元(5)、许靖(4)各2通4页,薛德焴(4)、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2)各3通3页,李扬汉(9)3通4页,孙邦正(2)5通5页,王古鲁(3)5通7页、文稿4页,张守范(7)8通8页。潘公展《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油印文稿)3页、刘永湘《家藏旧拓石刻目录》9页、陆晋遽《银行文书实务》32页。陈烟桥信笺末附鲁迅版画拓片1帧。
其中,傅斯年信作于1945年1月30日,系为催促商务尽速排印《史语所集刊》《唐宋帝国与运河》而作。信末有傅斯年签名及附注。信中,傅氏谈及陈寅恪,谓“全汉升君之《唐宋帝国与运河》一书,前于去年五月间与陈寅恪先生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同时奉上,现在陈先生之书业已出版”;又谈及史语所报销制度,称“卅三年度之账目一过本年二月即无法报销”;信末补注“集刊出来迟,则敝所大蒙经济损失,以排印费时时不同也,且年度转换尤为困难”。
顾颉刚信围绕鲁儒林《西昌之行》版权、版税而作。信中,顾提到“鲁著《西昌之行》出版权授与契约请共填寄四份,分别由敝社及鲁儒林先生签署,所有版税由鲁君得百分之十,敝社得百分之五,与前次《野玫瑰》契约同样办理”。查陈铨的《野玫瑰》最早于1941年6至8月期间分三期连载于《文史杂志》第一卷第6、7、8期,1942年4月商务基于“文史杂志版”的内容以单行本形式发行(晚于此信落款的“三月十五日”)。又,《西昌之行》1943年由商务正式出版发行。综上,可知顾信应作于1943年间。
张元济信札含致王古鲁2通2页,致曹未风、张贵荣各1通1页。其中,1947年致王信中谈及以尊经阁照片作为《古今小说》的参校依据,次年王因故拟收回售与商务的《戏曲散齣集》三种及“书籍底片四种共一千一百四十六张”,张则以物价腾飞与王协商回购。又,张元济批复王氏信札5页,围绕底本选择、校勘补订等内容而作。王在七月五日信中提出“关于尊经阁照片,依照目前故都情况寄递不易,且麟之迟迟不即北返者,因鉴于北方局势紧张,颇有南迁之意……《古今小说》既由我公亲自校阅,麟已能释然无虑”。可见重辑《古今小说》过程中张氏对王古鲁的裨助。查,《古今小说》原书为明代天许斋刻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1947年王古鲁以所摄照片并据日本尊经阁藏别本校定,交由上海涵芬楼排印出版,解决了商务缺乏原刻本的难题。张元济对两版本照片进行多次校阅,最终确定以天许斋本为主底本,缺页部分以尊经阁本补足。此外,张元济致曹、张信札各1通,分别作于1949年11月16日、1948年5月15日,谈及发排《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等。
王古鲁信札5通7页,其中5页有张元济批注及本款。文稿《十种孤本小说戏曲摘要》4页,首页具本款,稿中有多处毛笔批注“来样若干种”,约作于1947年。
商务附稿包括复信底稿、编审意见稿等,由经理、协理、襄理等主事者审核、修改并签署。批阅者具体包括王云五、朱经农、邹尚熊、苏继廎、谢冠五、曹未风、陈懋解(经理)、谢仁冰(经理)、史久芸(协理)、张雄飞(襄理)、秉志(特约编辑)、翰青、舒重则、李孤帆、韦传卿、沈季湘等。
FU SINIAN, GU JIEGANG, ZHANG YUANJI, WANG XINGGONG, WENG WENHAO, YUAN TONGLI, HANG LIWU, LV SHUXIANG, ET AL. AUTOGRAPH LETTERS AND MANUSCRIPTS SIGNED TO COMMERCIAL PRESS
About four hundred and twenty pages of letter and about five hundred pages of manuscript
Dated circa 1942-1954
Note: Dedicated to Zhang Yuanji, Wang Yunwu, Zhu Jingnong, et al.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A4偏小(大多数)
RMB: 180,000-220,000
部分作者简介:
1. 张元济(1867~1959),字菊生,号筱斋。浙江海盐(今嘉兴)人,生于广东。中国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曾任清廷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南洋公学总理。1913年被任命为教育总长,辞未就。1916年就任商务印书馆经理,1926年任董事长。建国后任上海文史馆馆长。著有《涵芬楼烬余书录》《校史随笔》《张元济日记》等。
2.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诚吾,号铭坚,江苏苏州人,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
3.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改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年底公费赴英国留学,后又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文及历史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
4. 丁绪贤(1885~1978),字庶为,安徽阜阳人。1909年留学英国,1914年获伦敦大学化学系荣誉学士学位。1916年回国。曾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化学系、东北大学化学系、安徽大学、东吴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或院长。
5.王星拱(1888~1949),字抚五,安徽安庆人。1908年考取安徽公费留学英国,入伦敦皇家理工学院攻读化学,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校长。
6.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号悫士,浙江宁波人。著名地质学家。震旦大学毕业,留学比利时,获地质学博士。回国后任北洋政府地质所所长、清华大学地理系主任、校长。国民政府经济部长、行政院长。1951年返京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
7. 袁同礼(1895~1965),字守和,河北徐水人。北大毕业,留学美国,专攻图书馆学。回国后历任岭南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29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七七事变后将二千八百种善本运至美国保存,后去美国,著《永乐大典考》等。
8. 陈植(1899~1989),上海人。著名林学家、造园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1931年起历任中央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农学院、南京林学院等校教职。
9. 陈封怀(1900~1993),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西修水,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现代植物园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曾祖父为陈宝箴,祖父为陈三立,父亲陈师曾。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曾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广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10.朱洗(1900~1962),原名玉文,浙江台州人。生物学家。193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上海创办私立生物学研究所。建国后历任上海实验生物所研究员、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著有《生物学丛书》等。
11.王古鲁(1900~1959),名锺麟,笔名仲廉,江苏常熟人。1921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归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金陵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2.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湖北浠水人,新儒家学派大家之一,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熊十力弟子。抗战中亲身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任军令部联络参谋派驻延安,并爲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祕书,是蒋14位核心幕僚之一,擢升少将。1949年赴台,执教于私立东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西泠拍卖网上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注册用户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为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西泠拍卖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卖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西泠拍卖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特别地,本网站所使用的所有软件归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版权公约法律保护。除经本网站特别说明用作销售或免费下载、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修改、经销、转储、发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追究经济赔偿和其它侵权法律责任。
任何使用者将西泠拍卖网展示的拍品图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业用途、非盈利、非广告目的而纯作个人消费时和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书面特别授权。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