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229
估价RMB: 3,000,000-4,000,000
229
钱 曾(1629~1701)、张 英(1637~1708)、王士禛(1634~1711)、陈元龙(1652~1736)、查 升(1650~1707)、王鸿绪(1645~1723)、姜宸英(1628~1699)、韩 菼(1637~1704)、王 掞(1645~1728)、王 撰(1623~1709)、王 抃(1628~1702)、宋荦之子宋至(1656~1725)、吴伟业之子吴暻(1662~?)等题,禹之鼎(1647~1716)绘 为王翚作 石谷先生还山图题咏卷
设色绢本 手卷
1698年作
款识:石谷先生还山图。戊寅花朝前一日,广陵禹之鼎敬绘。
钤印:禹之鼎(白) 慎斋(朱) 慎斋(白) 醉酒(朱) 宜子孙(白) 必逢佳士亦写真(白)
签条:禹上吉写石谷还山图。濠叟杨沂孙书签。钤印:子与(朱)
鉴藏印:江阴陈式金寄舫鉴藏(朱) 寄舫(朱) 适园(白) 寄舫(朱)
刻碑:1.禹之鼎《王石谷骑牛还山图》拓片(同治邵士贤摹勒),常熟博物馆藏。
2.骑牛还山图碑,常熟虞山公园。
3.骑牛还山图石刻,王石谷纪念馆。
著录:4. 《前尘梦影录》下,[清]徐康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5. 《渔洋山人精华录》卷九,[清]王士禛撰,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
6. 《江左十五子诗选》卷八、卷十,[清]宋荦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宛委堂刻本。
7. 《带经堂集》卷五十九蚕尾续诗五,[清]王士禛撰,清康熙五十年(1711)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8. 《清晖赠言》卷五,[清]徐永轩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9. 《纬萧草堂诗》卷三,[清]宋至著,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刻本。
10. 《笃素堂诗集》卷四,[清]张英撰,清康熙刻本。
11. 《横云山人集》卷十八,[清]王鸿绪撰,清康熙刻增修本。
12. 《蚕尾集》续集卷一,[清]王士禛撰,清康熙刻王渔洋遗书本。
13. 《文端集》巻三十三,[清]张英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 《爱日堂诗》卷十一环召集五,[清]陈元龙撰,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
15. 《樗巢诗选》卷五,[清]李必恒撰,清嘉庆十四年(1809)半舫斋夏氏刻本。
16. 《常昭合志稿卷》卷三十二,[清]庞鸿文撰,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17. 《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吴大澄、翁同龢、 邵松年题跋,上海有正书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18. 《西斋集》卷十一,[清]吴暻撰,民国二十三年(1934)盐山刘氏皕印斋校刻本。
19. 《前尘梦影录》P40,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
20. 《朵云》3集 禹之鼎年谱 P212,上海书画出版社,1982年。
21. 《适园自娱草》卷二,[清]陈式金撰,民国三年(1914)刻本。
22. 《清初六大画家—王石谷》P17,温肇桐编,世界书局印行,1945年。
23. 《清画家史诗》P66-67、101,中国书店,1990年。
24. 《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 上》P366,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25. 《江阴历史》P2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6. 《常熟文史》第25辑P197,常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7年。
27. 《中国题画诗大观》P724,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28. 《虞山》P110,古吴轩出版社 , 2001年。
29.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P1021,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年。
30. 《中国美术家辞典》P229,远方出版社 ,2006年。
31. 《王士禛全集·诗文集》蚕尾续诗集卷五P1295,[清]王士禛撰,齐鲁书社,2007年。
32. 《吴渔山集笺注》P762-768,中华书局,2007年。(吴大澂、翁同龢、 邵松年题 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 跋)
33. 《王石谷年谱》P109,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4. 《一代画圣-王石谷纪念馆》P99,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35. 《古画观止-中国古代人物画鉴赏》P167,湖北美术出版社 , 2010年。
36. 《中国名画家全集 古代卷 王翚 上》P22,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
37. 《词学图录》第4册P1299,黄山书社,2011年。
38. 《中国古代宫廷画院考略》P187,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年。
39. 《张英全书·下》P205,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3年。
40. 《北京画院藏人物画精品集》P352,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
41.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王石谷》P183-196,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42. 《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2005-2014》P1403,故宫出版社,2015年。
43. 《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张伯驹、潘素卷 中》P328,文津出版社,2015年。
44. 《明清人物肖像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259,故宫出版社 , 2015年。
45. 《中国美术-图文珍藏版》P250,汕头大学出版社 , 2016年。
46. 《问津文库·津沽文化研究集刊 王南村年谱》P283,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
47. 《张英年谱》P241,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
48. 《清代博古画研究》P66,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年。
49. 《清画家诗史》乙上、乙下,[清]李口之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
50. 《宜昌博物馆馆藏文物图录·书画卷》P52,文物出版社,2019年。
51. 《幽居与雅集》P67,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
52.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隋唐五代卷》P155,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
53. 《陈文简公遗文》P884,[清]陈元龙撰,浙江古籍出版社。
参阅:54.《山水清晖——王翚与清初正统派绘画》P192-195,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
说明:陈式金旧藏。杨沂孙题签。禹之鼎、张英、陈元龙、查升、王士禛、张豫章、王掞、 王鸿绪、姜宸英、韩菼、张榕端、钱曾、侯开国、孙旸、高不骞、胡直方、周永年、吴暻、许彻、宋至、唐孙华、王撰、王抃、殷誉庆、曾倬、钱良择、归鸿、张尚瑗、陈逢午、杜诏、魏为圻、李必恒、归焕、蔡方炳、黄玢、柯煜、吴士玉、冯景、张远、徐阳、凌竹、曹三才等45位明末清初名家题跋。其中,韩菼为康熙十二年(1673)状元。
禹之鼎为清康熙年间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其艺术成就融合传统技法与自出之新意,在人物、山水、花鸟等领域均卓有建树。1699年,受徽州画家介入版画创作的影响,禹之鼎亦参与版画相关创作。康熙三十八年编纂的《徽州府志》刻本中,即可见禹之鼎作中《阊门图》。图中,禹氏笔法流畅娴熟,绘出徽地阊门真山真水之神姿。
本卷乃禹之鼎为王翚所绘制肖像,共有四十五位名士题跋,洋洋洒洒,尽数收录于《清晖赠言》卷五之中,堪为一场交游酬倡的纸上雅集,对研究清初文化史、书画史,以及江南社会与士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康熙三十七年六月,应宋骏业之邀北上主笔《康熙南巡图》已寓居京师数年的王翚,自水路南还,九月抵达了阔别的故乡常熟。半年前的花朝日前夕,以写真名动京城的禹之鼎应邀为之画像,精心创作完成本卷《石谷先生还山图》。
王翚自然也有宣扬自己声名煊赫、载誉而归之意,当然,也不能忽略他受到当时文苑生活的影响。清初之际,送别时的作图、题赠已经成为了文人交游的一种方式,抒发感情之外,更有借此巩固、拓展个人文坛地位与声望的目的。石谷借鉴这一方式,从而达到扩大声誉、提升艺苑宗师形象的企望。
王翚发起的此次题画活动,时间至少持续了两年。原本仅是记录一时盛况之举,却被石谷将请人题赠的时间延续到如此之长,即见其借此图维持友情之心可谓细若毛发、持之以恒。地点从京城沿着南归路线一直到故乡常熟,题跋者皆是名臣俊彦,数量也蔚为壮观,《清晖赠言》卷五中收录《还山图》题赠之作一百二十六首(附诗余二首),共计六十一人,本卷《还山图》收录有四十五位题咏者,或许是部分文人只是受到石谷之邀,寄赠诗文,并未见到原图,无法亲笔题赠。
石谷归乡之后,陆续邀请居乡朋侪及附近的友人题写诗文,题跋者中同籍者多达十余人,如钱谦益后人钱曾、吴伟业子吴暻,还有不少是太仓王氏晚辈,以及石谷的故乡至交,如凌竹、孙旸、钱曾、张远、钱良择等,皆有题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常熟文化生态,他们彼此有着或明或暗、或显或隐的关系,或师友、或世交、或同门、或同行等,构建起一个由江南布衣与翰林文官、诗词名家、地方名流等多种社会身份编织起来的艺文精英社群。
卷后有宋荦之子宋至赠诗题跋,宋荦与禹之鼎是熟识。宋荦曾请禹之鼎图写《牧仲先生像》、《绵津山人笠屐小像》,以及其向子宋至传授诗文的《学诗图》。禹之鼎也曾多次临摹宋荦收藏名作,如本卷石谷所骑的牛的形象取自韩滉《五牛图》,康熙年间宋荦正是《五牛图》的收藏者。
又以其友人曹三才为例,康熙三十六年(1697),曹氏拟于四月还乡,特请王翚绘《春明折柳图》、禹之鼎绘《故园樱笋图》、费而奇绘《野店听莺图》,并遍请京师好友题诗,合为《送行图》一册,今人称作《折柳送春图并诸家题咏》册。王翚返乡后同样请曹氏为《南归图》题诗,其情意不难想见。
自画卷完成后,《还山图》一直由王家世袭珍藏。道光末年,王石谷六世孙王元钟在虞山旱北门大街肇建先祖忠壮公专祠、石谷公专祠,《还山图》经摹勒上石供奉于祠堂,进而被赋予了家族图腾的意义。
咸丰四年(1854),陈式金历八载岁月建成适园,被清代诗人金武详称为“澄江园林之胜”。适园全盛时期,收藏名人书画碑帖达五百余种,据陈式金《适园自娱草》记载,陈氏延请匠师将其中三十八幅镌刻于石,其中就包括《还山图》。清代苏州金石书画家徐康在《前尘梦影录》中也记载道:“《还山图》手卷,在澄江陈以和(陈式金)家”。
至光绪十七(1891)年,晚清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澄在《吴墨井画王石谷小影留耕图卷》后题跋中谈到:“向见江阴陈氏石刻禹鸿胪所画《石谷先生骑牛还山图》,一时名流题咏数十家,海内传诵,称为至宝,惜未得一见真迹为憾”,证实了至少1854年至1891年间,《还山图》已流转至陈式金适园。
[QIAN ZENG, ZHANG YING, WANG SHIZHEN, ZHA SHENG, ET AL.] YU ZHIDING SHI GU RETURNING TO THE MOUNTAIN AND INSCRIPTIONS
Ink and color on silk, hand scroll
Dated 1698
Literature (part): 4. Qian Chen Meng Ying Lu, vol. 2, 1897
5. Yu Yang Shan Ren Jing Hua Lu, vol. 9, 1700
Note: Titled by Yang Yisun. Inscribed by Yu Zhiding, Zhang Ying, Chen Yuanlong, Zha Sheng, Wang Shizhen, et al.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Chen Shijin.
画心:68×40.5cm 题跋:690×40.5cm
RMB: 3,000,000-4,000,000
作者简介:禹之鼎(1647~1716), 字尚吉,号慎斋,江苏扬州人。康熙二十年(1681)供奉内廷。工人物、仕女著称,亦能山水花鸟,尤工写像。白描得李公麟法,为康熙第一名手。
鉴藏者简介:陈式金(1817~1867),字以和,号寄舫,室名古梅馆、适园等,江苏江阴(今属无锡市)人。浙江候补同知,未赴。幼耿金石书画,富收藏。擅山水,初法王蒙,后近吴历。著有《适园自娱草》。
跋者简介:
1.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晚年更号圃翁,安徽桐城(今属安庆市)人。名相张廷玉之父。康熙二年(1663)中举,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以丁忧乞归,期满改授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奉旨入直南书房,以备顾问,开清代词臣赐居禁城之先。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康熙时即有“龙眠五才子”之目,诗文方面亦有成就。著《南巡扈从纪略》、《文端集》、《笃索堂诗文集》等。
2. 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今属嘉兴市)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榜眼,授编修,历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掌院学士、吏部侍郎、广西巡抚、工部尚书,雍正七年由额外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衔,谥“文简”,工书法。
3. 查升(1650~1707),字仲韦,号声山、汉中、安蔬道人,浙江海宁(今属嘉兴市)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工诗词,诗笔清丽,负诗名。善书法,得董其昌笔意,小楷尤精。时人称查升书法、查慎行诗、朱白恒画为“海宁三绝”。
4.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渔洋山人、文游台主人、诗亭逸老等,山东桓台(今属淄博市)人。王士祜弟,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授扬州府推官,后迁礼部主事,历充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官至刑部尚书。其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朱王”,颇负盛名,门生甚多。善古文,兼工词,亦工书法,擅行书、篆书,皆为诗名所掩,有《渔洋诗文集》等著述。
5. 张豫章[清初],原名张翼,字寄庭,一字寄亭,号南帆、九峰散人,江南青浦(今上海青浦)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年,任会试同考官。康熙四十一年,任河南乡试主考官。升为洗马。同年,以官翰林院编修出任贵州学政。后任国子监司业,卒于任。
6. 王掞(1645~1728),字藻儒、藻如,号颛庵,江苏太仓(今属苏州市)人。王时敏第八子。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编修。康熙四十三年由吏部左侍郎升刑部尚书。其间历工部、兵部、礼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工诗文、善书画,著有《西田集》。
7. 王鸿绪(1645~1723),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上海松江人。康熙十二年(1673)榜眼,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精鉴赏、医学,富收藏。书学米、董。
8.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淇园、苇间、湛园居士,浙江慈溪(今属宁波市)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帝识其笔,特拔为探花,授编修,升至太仆寺少卿。工书法、精小楷,善画山水,精鉴赏,与朱彝尊、严绳孙称“三布衣”。
9. 韩菼(1637~1704),字符少,别字慕庐,江苏长洲(今属苏州市)人。康熙十二年(1673)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通经史,文章负盛名。曾领修《一统志》《平定朔谟方略》等书。卒谥文懿。有《有怀堂诗文稿》。
10. 张榕端[清初],字子大,一字朴园,磁州(今属河北邯郸)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编修。视学江南,衡鉴精审,凡所识拔,皆能文之士。三十五年,奉命祭告,登泰山,历东镇、沂山、东海,往返凡四阅月。三十九年,以内阁学士预治河之役,凡四年,始召还。兼礼部侍郎。四十三年,致仕归里。
11. 钱曾(1629~1701),字遵王,号也是翁、贯花道人,别署篯后人,江苏常熟(今属苏州市)人。钱裔肃第三子。以品学举贡生,入清不仕。诗从族曾祖钱谦益学,为虞山诗派中坚。富藏书,得钱谦益绛云楼焚余古籍,筑述古堂贮藏,后又增辟藏书处也是园、莪匪楼。有《怀园小集》、《交芦言怨集》等。
12. 侯开国[清初],初名荣,字大年,号凤阿,嘉定(今上海)人。侯涵长子,后出嗣仲父洵。“疁城八子”之一。少负轶才,受业于陆元辅。监贡生,尝考授州判,不就。其学务博览,诗文俱有名,且善画。与清初众名流有交往。著有《凤阿集》两册等。
13. 孙旸(1626~1701),字寅仲,一字赤崖,号蔗庵,江苏常熟人。顺治六年(1649)结“同声社”的骨干,十四年以科场案流放尚阳堡,二十年由兵部尚书捐金赎还。著有《蔗庵诗选》五卷,有《折柳词》,又名《蔗庵词》。
14. 高不骞(1678~1764),字槎客,一作查客,晚号小湖,江南华亭(今上海市)人。幼好学,不屑举业,亲炙朱彝尊,与惠士奇、何焯等诸名士游。嗜古最深,为学长于考订,诗专尚唐音。康熙南巡,召试称旨,命献诗及骈体文,帝悦其才华,命其供奉内庭,旋授翰林院待诏。著有《商榷集》、《罗裙草》等。
15. 胡直方[清初],字圆表,一字真吾,石门(今浙江桐乡)人。明远子。岁贡生。官兰溪教谕。辑《安定正学》、《承启录》等。
16. 周永年[清初],字修斋,常熟(今江苏苏州)人。善天文阴阳历算。王时敏赠诗云:“已超象数盈虚外,小试经纶燮理中。”
17. 吴暻(1662~?),字符朗,江苏太仓(今属苏州市)人。伟业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以诗画世其家学,尝蒙召入畅春苑命画清溪书屋屏风,并奉勒与王原祁等纂辑《佩文斋书画谱》。著《西斋集》。
18. 许彻[清初],初名嵎,字旸谷,后更名彻,更字蒯菽,号菽亭,一作叔子,江苏常熟(今属苏州市)人。许山之子、许永之弟。亦工画,写梅得扬无咎法。工诗。著有《樵风集》。
19. 宋至(1656~1725),字山言,晚号方庵,河南商丘人。宋荦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授编修。康熙六十年(1721),任浙江提学使。工于诗词,性嗜古,继承其父遗风,藏书数万卷。著有《纬萧草堂集》三卷。
20. 唐孙华(1634~1723),字实君,别字东江,江苏太仓(今属苏州市)人。少有文名,曾受徐乾学之招,参修《大清一统志》。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陕西朝邑知县,会召试称旨,改授礼部主事,调吏部主事。后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晚年寄情诗文。有《东江诗钞》。
21. 王撰(1623~1709),字异公、大年,号随庵、随誾、随老人、揖山居士、随叟,太仓(今属苏州市)人。太学禀贡生,曾过继给王时敏长兄。工诗书,为“娄东十子”之一。亦善画,气韵醇古。其画近法王时敏,远宗宋元诸家。是早期娄东派的重要传人。著《三余集》、《揖山集》。
22. 王抃(1628~1702),原字清尹,鼎革后改字怿民,又字鹤尹,别号巢松,太仓(今属苏州市)人。崇祯十六年(1643),补博士弟子员。顺治十一年(1654)为国子生。王时敏侧室徐硕人出。工诗,亦为“娄东十子”之一。著《王巢松年谱》、《巢松集》等。间倚声度曲,有杂剧《玉阶怨》,传奇《浩气吟》等。
23. 殷誉庆[清初],字彦来,号蘧斋,又号蘧门,华亭(今上海市)人,占籍江都。诸生。师事王士祯、曹寅。好学,诗才清丽,为王士祯所称。性狂简,落魄而死。
24. 曾倬(1648~1717),字汉瞻,号一川,常熟(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官候选知县。其文以归有光为宗。撰《习是堂文集》二卷,《自定义年谱》一卷,《常熟县志》十卷。
25. 钱良择(1645~1704后),字玉友,号木庵,常熟(今江苏苏州)人。钱陆灿族孙。因仕途不利,遂致力于诗。游历甚广,与冯班、查慎行、刘廷玑、惠周惕等人皆有交往。康熙间羁留京师,诗名颇盛。二十七年(1688)曾随使蒙古,著《出塞纪略》。另有诗集《抚云集》和诗话《唐音审体》。
26. 归鸿[清初],字于盘,一字既垣,江苏常熟(今属苏州市)人。允肃从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官南华知县,仕至河南西华县知县。诗文书法俱工。
27. 张尚瑗(?~1701)字宏蘧,一字损持,吴江(今江苏苏州)人。清经学家。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改庶吉士,官江西兴国知县。初从朱鹤龄受学,研治《春秋》。所著《三传折诸》,引据典核,考证详明。又于先儒训诂及经师授受源流,颇有精研。
28. 陈逢午[清初],字方中,常熟(今属苏州市)人。陈祖范父。笃行好学,终日教子读书,以立行为重,所著诗文甚富,兼工楷隶。精篆刻,有《离骚香奁印谱》。著有《方言》。
29. 杜诏(1666~1736),字紫纶,号云川,又称丰楼先生,江苏无锡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献诗,特命供职内廷。五十一年(1712),赐进士,官庶吉士,逾年乞养归,与高僧结九龙三逸社。与杜庭珠合编《唐诗叩弹集》。
30. 魏为圻[清初],字千里,嘉善魏氏,由来未详,世居嘉善(今属浙江嘉兴)。为清初“柳洲诗派”诗人之一。
31. 李必恒[清初],字北岳,一字百药,江苏高邮人,廪生。多病耳聋。宋荦为苏抚,见其诗,招入幕府,列为“江左十五子”之一,方欲以姓名荐达,已短命而死。有《三十六湖草堂集》。
32. 归焕[清初],字蔚轩,江苏常熟(今属苏州市)人。归鸿父。清代官吏、学者。仕至文林郎。覃心著述,不下数十种。
33. 蔡方炳(1626~1709),字九霞,号息关,别号息关学者,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今属苏州市)人。长洲县学生员,明末山西巡抚蔡懋德次子。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以病辞。韬晦穷居,尝绘著书图一幅,名流题咏殆遍。好学不倦,尤留心政治性理。工诗文,兼善隶草。著有《耻存斋集》等。
34. 黄玢[清初],字宪尹,号怡谷,长洲(今属苏州市)人。工画山水,著声吴中。康熙三十二年(1693)为顾嗣立作秀野草堂图卷,现藏上海图书馆。
35. 柯煜(1666~1736),字南陔,号丹丘生,浙江嘉善(今属嘉兴市)人。师事朱彝尊。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以磨勘黜名。雍正元年(1723)复成进士,官宜都(今属湖北)知县,改衢州(今属浙江)府学教授。雍正十三年荐举博学鸿词,未及试,卒。出身诗词名家,亦好词学,有《小丹丘词》等。
36. 吴士玉(1665~1733),字荆山,号臞庵。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为诸生时,即以制义名天下。宋荦抚吴,延课其子弟。康熙四十五年(1706)成进士,入史馆二十余年。官至左都御史,特旨许紫金城骑马,进礼部尚书。以奖励后进为己任,卒谥文敏。为“江左十五子”之一,著有《吹剑集》等。
37. 冯景(1652~1715),字山公,一字少渠,钱塘(今杭州)人。国子监生。性嗜读书,善属文。康熙十七年(1678),授经于侍郎项景襄家。诏举博学鸿儒,固辞不就。宋荦抚吴,闻其贤,以礼聘就幕府。荦内擢尚书,邀偕北上,以母老固辞归里。尝受知王士祯,汤斌叹其文为不朽。著有《幸草》十二卷等。
38. 张远(1648~1717),字超然,号无闷道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以滨海多难,政苛如虎,流亡道路,后侨寓江苏常熟。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官云南禄丰知县,卒于滇中。诗文均为当时名流所激赏。有《无闷堂诗文集》。
39. 徐阳[清初],字观复,江苏常熟(今属苏州市)人。王翚弟子。工诗,王翚《清晖赠言》中有他多首赠诗。精篆刻,康熙二十六年(1687),辑自刻印成《凤凰村印谱》一册。
40. 凌竹[清初],字南楼,号此君,晚号平安老人,江苏常熟(今属苏州市)人。王翚少时友人。善水墨花卉,以画竹名。工篆刻,仿文三桥尤为神似。书学晋人,兼工填词。
41. 曹三才[清初],字希文,号廉让,又号半砚冷云,浙江海宁(今属嘉兴市)人。贡生,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官湖州教授。词翰并工,著有《廉让堂诗集》、《廉让唱和集》、《半砚冷云集》。
题签者简介:杨沂孙(1812~1881),字泳春、咏春,号子与、观濠居士,晚号濠叟,室名吉祥止止室,江苏常熟(今属苏州市)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安徽凤阳知府。少学于李兆洛,工篆隶,篆书名天下。
西泠拍卖网上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注册用户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为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西泠拍卖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卖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西泠拍卖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特别地,本网站所使用的所有软件归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版权公约法律保护。除经本网站特别说明用作销售或免费下载、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修改、经销、转储、发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追究经济赔偿和其它侵权法律责任。
任何使用者将西泠拍卖网展示的拍品图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业用途、非盈利、非广告目的而纯作个人消费时和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书面特别授权。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