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 2703
估价RMB: 7,000,000-9,000,000
黄宾虹(1865~1955) 九十岁作秋山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53年作
款识:分明是笔,融洽是墨。有笔墨难,无笔墨痕更难。米虎儿笔力扛鼎,全无笔墨痕,非铁砚磨穿不可。荆浩言,吴道子有笔无墨。米元章自称其画无一点吴生习气。墨法至道咸中,特过前哲。癸巳,宾虹年九十。
钤印:黄宾虹(朱)
出版:1. 《黄宾虹书画专集》P194,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2. 《虹叟书画集·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P373,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3. 《退潮有痕一黄宾虹书画集》P168-169,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
说明:伴随着对于中国现代画学探索的每一步深入、每一轮梳理,宾虹老人笔下的山水面貌亦产生着相应的变动。此种特点,贯穿于黄宾虹毕生有关画学实践的整合活动中。本件《秋山图》作为宾翁“壬辰之变”后极具新貌的典型山水力作,正是其人视力几无时的伟大实验,亦是其人晚年笔墨观念及“道咸中兴”核心画史论断的直接体现。有力见证着宾翁人艺臻至、超前未有之境界,似一幅凝结着世纪风霜的卷轴,在九十高龄的黄宾虹笔下徐徐展开。
九十新貌:超越时代的画学实验
区别于八十九岁与九十岁后的画作面目,绘制于1953年的《秋山图》,生动记录着仅仅出现于黄宾虹九十岁时,短暂却极其伟大的画学实验过程。
成画之年春,黄宾虹受振兴民族文化的政策所振奋,思欲改变画风。在与挚友黄居素的通信中,宾翁思索:近沪文化局拟设美术研究所,北京有古典艺术书画社之组织,将来文化日益提高可以相见实行……吾兄调摄身体中,绘画即特健药之一种。拙画近思略有改变,随后续寄。此乃《秋山图》面目为之一新的铺垫与前奏。
据原藏家回忆,本作初为某将军旧藏。因将军甚喜宾虹画作以至入迷境地,遂多次拜托两位西泠印社中人,亲登黄老家门求取。此年(1953),宾翁眼疾严重,几近失明,鲜少提笔。即使挥毫,也多为随手急就。但因二位老友之约,黄宾虹仍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仔细经营、精心敷色并题长跋,殊为难得。此乃《秋山图》有幸得以诞生的隐秘机缘。
画作近观乱头粗服,远望却神韵流溢。图中山峦迭嶂、墨气氤氲,如同天地元气凝滞其间。画内,宾翁笔笔如“屋漏痕”,又如“折钗股”,深得金石篆籀笔意之精髓。线条于沉涩中又见遒劲,于凝重中又显飞动。点、线既独立成章、又浑然一体。正是其早先“平、留、圆、重、变”五笔观念熟稔的运用。墨法上,宾虹点染勾勒,如铸如凿,呈现出强烈的分量感、雕塑感,建构出浑厚沉穆的宏大气象。积墨、破墨之法运用自如,层层皴染间,墨色与赭色浓淡交织。既同夜山般深邃沉厚,又透出秋山特有的光华。
画论大成:道咸中兴的视觉宣言
值得注意的是,1953年,既是宾翁绘画实践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又是其人回望、提炼、推广自身画学理论的关键性年份。该年,黄宾虹不仅在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杭州分会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联合举行的九十寿辰庆祝会上被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奖状,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更成功铅印有重要画论著作《画学篇》,分赠友人。
而作为承载黄宾虹阐发晚年笔墨论与“道咸中兴说”的重要视觉宣言,《秋山图》所蕴含的对于画学的追索与思考,显然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审美维度,直指文化、历史层面的意义。
款识中,“墨法至道咸中,特过前哲”句,为“道咸中兴说”的另类表述,是黄宾虹晚年倡导的重要画史论断、更是彼时艺术界极具挑战性的视觉命题。该论雏形始于1944年黄宾虹在与门人朱砚因论及道咸名人真迹时。
针对近现代画坛因袭“四王”而导致的柔弱衰颓,宾翁重提清代道、咸年间,包世臣、赵之谦、吴让之等家将金石碑版的雄浑刚健之气引入书画,从而力挽柔靡时风的壮举,意图重振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的内在精神与生命力。
此一论断绝非凭空想象,而是黄宾虹遍览古画、精研画史后,在晚年形成的独特集大成画学史观,是其对民族艺术精神内在生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的深刻洞察。
款识内又可见“分明是笔,融洽是墨,有笔墨难,无笔墨痕更难”句,为黄宾虹笔墨思想的核心观点,集中阐明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反复见于黄宾虹与朱砚英、傅雷等友朋的书信往来中,亦属宾虹晚年对于早前“五笔七墨”理论的进一步解读。
“米虎儿笔力扛鼎,全无笔墨痕,非铁砚磨穿不可。荆浩言吴道子有笔无墨,米元章自称其画无一点吴生习气”句,关涉黄宾虹对于历代书画家笔墨之法的评骘。有关米芾、荆浩、吴道子等家的臧否,由侧面反映出黄宾虹自身的画学立场。
作为黄宾虹晚年的扛鼎之作,《秋山图》无疑是上述画论的完美具象呈现。其以苍茫朴茂之气、金石铿锵之力,纵横涂抹的笔痕墨迹,遥接、升华着道咸诸家精神。以最直观的视觉语言,印证着此条由金石至书画,由笔墨至气韵的国画振兴脉络。
在绘画实践层面,《秋山图》不仅将传统笔墨的表现力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将黄宾虹晚年“黑密厚重”的独特美学面貌巅峰展现。在画学思想层面,画作于“壬辰之变”语境下,完美图释着宾翁的笔墨观念以及“道咸中兴”画史论断,用实践印证其对画史发展内在理路的精确把握与文化担当。黄宾虹在描绘出胸中曾积年勾勒秋山的同时,更于画布、于画史上铭刻下个人重塑艺术史的雄心。
HUANG BINHONG AUTUMN HILLS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Dated 1953
Illustrated: 1. Huang Binhong'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p. 194,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09
2. Chines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by Huang Binhong·In Celebration of Huang Binhong's 150th Birth, p. 373, Zhejiang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14
3. The Marks on the Ebb Tide: Huang Binhong'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pp. 168-169, Shanghai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Publishing House, 2022
84.5×31cm
RMB: 7,000,000-9,000,000
作者简介:黄宾虹(1865~1955),原名质,字朴存,一字予向,安徽歙县人,生于浙江金华。诗、书、画、印皆精,山水尤绝。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曾任中国美协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美术研究所所长。
西泠拍卖网上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注册用户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为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西泠拍卖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卖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西泠拍卖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特别地,本网站所使用的所有软件归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版权公约法律保护。除经本网站特别说明用作销售或免费下载、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修改、经销、转储、发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追究经济赔偿和其它侵权法律责任。
任何使用者将西泠拍卖网展示的拍品图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业用途、非盈利、非广告目的而纯作个人消费时和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书面特别授权。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