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晚年曾说:“我的画需五十年后为世人所知。”时至今日,黄宾虹逝世已逾五十年。而他的成就,以及在画史中的地位,亦已被学术界、美术界誉为“中国画近代史上的里程碑”。 黄宾虹的弟子王伯敏先生曾对他的山水画这样概括:“黄宾虹的熟,就其笔墨论,曾有两次。第一次为50岁至70岁。这时的熟,熟在他对传统山水的了解,熟在对古画的临写。所以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几乎笔笔有出处,点点有来路,以至他的章法,有人评为是一种麓台体,也即是白宾虹时期;第二次熟是在80岁至其谢世。正是由熟而转生的熟,如有的评者认为黄老的画出现老面孔,所画不像过去,愈画愈密,愈画愈厚,愈画愈墨,也即是黑宾虹时期。”本文拟从黄宾虹的青绿山水《秋江萧寺图》对其“白宾虹”时期的审美境界探求一二。
黄宾虹(1865~1955)秋江萧寺图
设色纸本 镜片 137×68cm
出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P115,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展览:
1.“香港博雅艺术公司成立二十年展览”,1990年。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1月。
说明:上款人若汀为画家蔡若汀。
《秋江萧寺图》尺幅硕大,构图精妙。画家采用远、中、近三点布局,突出近景及远处主峰。近景描绘坡石杂木,亭台楼榭,饶有古意。葱郁的杂木丛林闲,从从茅屋掩映,一位高士端坐高阁,怡然自得、静观远眺。而远景山峰高耸,云气环绕,更切入画题“蒹葭霜冷雁初还,归梦如云只恋山。一夜羼缓西磵雨,夜来秋气满人间”。这首明万历年间布衣诗人吴兆(字非熊)所作的诗,对身为新安后辈的黄宾虹来说,个中精妙之处应不仅仅限于对秋山之美的描绘。这其中,既有基于反君主制、封建制的“民学”立场而对于“布衣”的推崇,亦蕴含着对于新安派,尤其是新安画派的探索甚至反思。
在黄宾虹早期阶段的画作里,从吴门画风的王绂、徐贲、沈周到金陵龚贤、石溪,新安程嘉燧、渐江、查士标、戴本孝,再有华亭董其昌等,整个明代中后期的山水画坛,差不多都在他临习的视野中。甚至在一些款署“仿宋人画意”的作品中,也皆是吴门沈周、文征明的格局和笔墨。因为黄宾虹发现,明人由元人上溯唐、宋,清人及元而止。所以,他上窥宋、元的途径,仍是以明人的立场和方法。他长时间地在明人松活、丰富的笔墨和画境园地里深耕细作,从而形成了一种“淡宕松秀”的审美特征而被人们称之为“白宾虹”,以区别于他晚年的“黑宾虹”画风。在这些“白宾虹’的画中,他强调线条,强调用笔,更注意用笔的自如灵动,以追求画面中灵动高洁、简淡天真的意趣,笔笔分明。例如在《秋江萧寺图》中,笔意轻灵,远、中、近景段段分明,空白比较多,透出简意明快的风格。其山石以勾皴为主,辅以水墨晕染、略施淡彩、浓墨点苔;又以细笔勾勒杂木丛林,笔法秀逸、不乏苍润;树木流水清醇隽秀,流露出秋天之意蕴;近壑山石凝重润泽、层次分明、对比强烈。全图画面清丽脱俗,淡而不薄,渗透出山水画鲜活润泽的特点。
该画虽未落年款,但从风格来看,当属其二十年代时期作品。当时他正琢磨如何以综合南北宗之法来沟通欧亚绘画,并渐渐转而尝试更重笔墨点画功夫的淬炼。他在一幅作于1924年得画跋中说:“晋顾长康敷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求晕饰,是为士大夫所祖,唐大小李将军之金碧,宋赵伯驹、伯骕之青绿,元明以来,赵松雪、唐子畏皆传其法,力避院画庸史习气。余喜其笔墨飞动,传染高古,偶一拟之。”虽云“偶一拟之”,这类画却构成了其绘画递变的重要过渡阶段。而形成黄宾虹典型风格的笔墨飞动、黑白相生、虚实相长,以及他后来阐发的以指转笔、顺逆并用、以笔蘸水之法,在其中都可以找到痕迹。可以说,在当时如万花筒般的海上画坛,“白宾虹”时期的画作,正体现了黄宾虹在历史转折的关键处,立足于画史的沉静思考和观察;及其在新时代的境遇里,在精神文化的嬗变中,坚持保存民族本色和特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