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话金砖——2012西泠春拍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专场综述
时间:2012/06/19 作者:腾腾 来源:西泠拍卖

历史流转,韶华易逝,千年间弹指而过。御窑金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已走过六百年岁月。深沉,古朴,气势磅礴的尺方铺墁金砖,在浩大恢宏的帝王殿宇下,用时间彰显着它的亘古与永恒。金砖,用它的沉静,记载着每一段遥远而辉煌过的历史,用它的深沉,见证着每一座王朝的更迭与兴衰,用它凝重的色彩,烙上岁月沧桑而过的脚步与印记。它曾是封建王朝时代皇权统治的符号和象征品,它曾营造出皇权至尊、君临一切的奉天承运、统治寰宇的气势。一个时代的政治结束了,但文化仍在延续,金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政治,历经风雨沧桑数百年来到我们面前。今由西泠春拍“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专场,呈现九十余块明清各朝金砖,带我们追溯另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新的审美境界。


2012西泠春拍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专场

御窑烧制金砖始于永乐年间。金砖,原名京砖,据古籍《金砖墁地》记载:京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因京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击时有金石之声,断之无孔,且“京”与“金”读音相似,“京”字后逐步演化为“金”字,故称为“金砖”。另种说法:这种特制的砖在材质上虽与黄金无关,但从选土到制作砖坯、熏烧、运输、砍磨、铺墁,需耗费巨大财力和物力,价格如黄金一样昂贵,曾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金砖”即由此而得名。

“吴中人才之盛,实甲天下,至于百工技艺之巧,亦他处所不及”(道光本《苏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九),金砖的优良品质来源于苏州窑所采用的复杂烧造工艺。《宣宗实录》中,宣德皇帝曾感慨:“陶甓非易事”。从嘉靖主持制砖官员工部郎中张向之《造砖图说》中的确可以发现金砖烧造之复杂。金砖的制作自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等工序,道道都非常细致。几道大工序下面,又包含了许多道细小工序,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金砖”的制作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翻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可了解到它的基本制作过程:选的泥土是“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接着“吸水滋土”,以定要让泥上吸足水分。练泥则用人牵牛让牛蹄反复踩踏,直到踏成稠泥。做坯时,“填满木框”,“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然后阴干砖坯七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从《造砖图说》中可以了解烧制的过程:“入窑后要以糠草熏一月,片柴烧一月,棵柴烧一月,松枝柴烧四十天,凡百三十日而窨水出窑。”可见烧制要求非常之高。通过复杂工序烧造出的方砖要经过严格拣选,“或三五而选一,或数十而选一”,才能得到“面背四旁色尽纯白,无燥纹,无坠角,叩之声震而清者,乃为入格”的合格品。就这样,从选练泥土到烧成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金砖作为“钦工物料”,通常是“查照需用”,“酌量烧造”。所以,除在烧造过程中,运输、储存和给发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管理。其管理的严谨与细化程度,令现在的世人无法想象。皇权至高的朝廷对新金砖的使用有严格控制,对替换下的旧金砖也同样有严格管理,以“节虚糜而杜冒滥”。经几千里水路运送至京的金砖,主要于皇家建筑的三种场所,宫殿、坛庙和陵寝。金砖的铺墁同样有着独特而复杂的工艺,砍磨、泼墨、挤缝、烫蜡……为营造完美境地的皇家宫殿,工匠们将金砖复杂技艺发挥施展到极致。

一项声势浩大的清廷工程,耗费如此人力、财力、物力,只为一块尺方铺地金砖。非凡的出身注定了金砖的不平凡。绝对集权的统治,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赋予了金砖独一无二的庄重社会身份。它是“国朝威仪”的体现,它代表上下等级之大义名分,它是纲常伦纪的道德规范。但是,金砖作为钦工物料的使用价值,随着清王朝的结束而失去了。“金砖备供库储颁,宫庙需材岂等闲。匠做初成惊国变,可堪流落到人间。”苏州末任知府何刚德如此反映出金砖怆然境遇。晚清以来,战争连年, 制度松弛,金砖生产时断时续而逐渐失传,便有金砖逐渐散失。金砖起初尚不易得,宣统二年以后,苏、沪园林便陆续出现。余樾晚年寓居苏州,就曾将受赠金砖“镶成一小桌,置于园中”。风韵儒雅的文人将简约古朴的金砖置于居所,取以练习书法,或架作方几下棋、饮茶,或列坐数人,展玩书画。金砖已然融进生活意趣中,可以想象,明月朗照,古松花间,独自一人闲坐金砖案旁,一桌一椅一壶,清空之下人景交融。文人墨客将实用功能和审美标准寄予金砖,赋予了金砖新的生命。

深沉内敛、饱经沧桑的金砖硬朗中略带温润,凝重颜色下斑驳坚固,细细抚之,令人不免感慨历史的沧桑变故,感慨它的亘古与来之不易。虽已不再有当年的雄浑,壮伟和庄重地位,但它浸润着历史,表现出特有的静气与文化。金砖已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审美境界,一种自古而来返璞趋素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观,这些特质无不让文人墨客和后人们为之澄怀凝神,静默观想。得此一砖,生闲远之思。


明·嘉靖砖
款识:津,嘉靖七年夏季分造二尺方砖,南直隶太平府管工官知事郑玉階义民夏豕,工窑匠善绍造,五十一。
68×68×10cm

清·乾隆四十八年砖
款识:乾隆四十八年成造细料二尺金砖,江南苏州府知府胡世铨署知事邬德凤管造,大二甲窑户曹振芳。
64.5×64.5×8.5cm

此次专场,汇集明代金砖20块,清代金砖70块,上至永乐十七年,下至宣统三年,时间跨度长达五百余年,涵盖明代多朝及清代入关以后各个朝代,可谓完备之极。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所呈现90余块金砖,品相整齐、完好。“金砖成造维艰,合适者,往往十不得二,并有全窑无一砖可用者”,在如此重金打造和苛刻拣选下,金砖数量已经非常有限,又经历几百年使用和种种历史变迁,各种因素一直在影响着金砖的完整保存和流传。并且早在嘉靖年间,工部就严厉拣选窑户家藏金砖,所有拣剩破损的金砖立即销毁,即便在漫长历史中,由于落选、贡余、失落等原因流散民间的遗存金砖,很大部分都有严重的破损、磨蚀和风化。但此次西泠春拍专场所呈现金砖,大都刻有名称、尺寸、年号以及官员姓名、官职和窑户姓名,尺寸、质量、颜色等都堪称上乘,且很少有破损和风化痕迹。如此量多且品相整齐、完整的金砖能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得不让人感慨它们的珍贵难得,更是钦佩收集这些金砖藏家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明 永乐金砖一对
款识:永乐十七年三月初五日,直隶苏州府县官典史欧祖黑窑户高平曹多佳造
68×68×10cm

拍品中,一对永乐十七年款金砖极为罕见。翻阅近几十年出版有关金砖研究文献和考古研究文章,参考故宫博物院现保留金砖和民间流散金砖,鲜有永乐年款金砖的身影,难能可贵的是这对金砖品相如此完好,古朴磅礴之势让人过目不忘。其中一块在铺墁砍磨中不再留有款识,但“永乐”二字仍隐约可见,另一块则款识完备,清晰可见“永乐十七年三月初五日/直隶苏州府县官典史欧祖黑窑户高平曹多佳造”等款识,所以说此对金砖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文化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其余各朝金砖,虽有出于同一朝代,但年款、官款、窑款、属地又各不相同,但品相精良,款识完整、清晰。可以说,此次专场中每一块金砖都是现在存世金砖中的精品,每一块都有它们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就让我们借此次春拍,去近距离欣赏先人传承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去追溯金砖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去探寻金砖新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