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1927)等为吴隐(1867~1922)题 杨法(1696~1756后)书 隶书自作诗卷

图录号: 2836

估价RMB: 180,000-300,000

2836
吴昌硕(1844~1927)等为吴隐(1867~1922)题 杨法(1696~1756后)书 隶书自作诗卷
纸本 手卷
1756年作
引首:天惊地怪。安吉吴昌硕又题于禅甓轩。钤印:仓硕(白) 道在瓦甓(朱)
识文:大勇堂诗。饮蕃厘观道院。细雨不暂住,冷风时吹帏。孤云下庭院,岩石相因依。饮酒对仙客,清言发妙机。欣然悦草木,秋日亦生肥。上方寺。香剎附城阴,门前一水临。遥山待左右,空翠落衣襟。此境绝尘想,自然生道心。爱而不忍去,倚树听鸣禽。闻梵。天地具以寂,华宫仙梵音。大哉法王教,信矣感人深。众响合成籁,人微忘此心。鸟归钟定后,明月入空林。送客之武昌。黄鹤留遗迹,声名千古传。相思曾未到,结念自年年。君去应高眺,楼头客尚暝。为余却唤醒,明月大江圆。寒原。寒原成独往,旷望立苍茫。一鸟下天末,乱山横夕阳。沉吟为俯仰,今古多悲凉。惟有白云妙,虚空任傥佯。忍冬。忍冬名大奇,命者是为谁。想见此匈次,超然世外姿。雪霜任斨贼,松柏与追随。曾向瞿昙老,禅心许共持。空山石入菖蒲。其生秉灵异,于石托孤根。日月递沐浴,霞涵朝昏。神仙不欲识,人世奚足言。会当乘大化,天外恣翩翻。春水。脉脉浸篱根,盈盈下远村。色随春共转,波与日俱翻。有客躭奇辟,乘流入禹门。兴来不自主,直欲问河原。鼓琴。有风自东海,送雨来空林。天地具寒色,高堂方鼓琴。念彼造物意,感此静者心。斯辰与斯夕,得以契元音。逢北客。客衣塞北雪,匹马江南来。相逢在大路,两心各爲开。向余道来意,持地访寒梅。执手入酒肆,当罏数举杯。题弘济寺故蒲上人经台。日对一江水,自然与世疏。我来竟何事,久坐高僧庐。想构数椽屋,因繙贝叶书。希夷不可即,清磬入窗虚。
款识:乾隆丙子秋,书就念堂大兄先生正,上元杨法草。
钤印:杨法(白) 己军(朱)
题跋:1. 非草非隶非八分,笔气墨气香氤氲。扬州号称恠有八,己军真能张一军。我欲约谈竵扁法,魂呼不起字可狎。乾坤窄处知音稀,商略垆头同荷锸。己军书笔奇古,于昔耶、板桥间别树一帜,片纸只字举世奉为瑰宝。石潜索题,草率应正。甲寅(1914年)岁寒,安吉吴昌硕。钤印:吴俊之印(白) 吴昌石(朱)
2. 忆同治庚辛间,余方弱冠,负笈扬州,见同学仪征张氏厅事悬杨己军书六大幅,笔屈曲如蚓如虫鱼,莫名其妙。张氏诏余曰,此名迹也,为扬州八怪之一,似此多幅不易得也。厥后奔驰南北中外垂三十年,绝不遇己军只字,即京师海王邨为海内书画荟萃之区,亦无之。去年岁暮游上海,石潜先生出示此卷,忽忆及少时扬州所见,不啻久别重逢,欣然书此数语以归之。时乙卯(1915年)夏正人日,桐城张祖翼识。钤印:磊堪题记(朱)
3. 古书沿革参隶分,赵董媚弱安足云。冬心板桥辟面目,己军亦复成己军。俗年纷纷侈北派,画角描头眼光隘。不知用笔岂成书,盍向扬州拜八怪(近人每用偏笔描摹北碑,并未知古人用笔。余甚鄙之,见少时取著书砭,此书恐遭嫉忌,至今尚未刊成也)。一艺取长殚心精,要得神似似重形。好向印泉刻石壁,题字配以丁龙泓。丁巳(1917年)十月五日三游明圣湖,至西泠印社,汲潜泉煮茶小憩,题襟馆赋长句,为石潜仁兄题杨己军字卷。诗以当跋,即希正之,罗浮山人潘飞声记,同游者杨志沂。钤印:潘兰史记(朱) 老词客(白) 天外题诗(白)
签条:上元杨己军墨迹。石潜珍弆,张祖翼署。
鉴藏印:老兰审定(朱)
说明:国有文物商店友情提供。
吴隐旧藏,题跋上款为吴隐。吴昌硕题引首及题跋,张祖翼题签及题跋,潘飞声鉴赏并题跋。此卷直观见证着清末民初,沪杭两地西泠印社相关名士:吴昌硕、吴隐、张祖翼、潘飞声四人的交友网络与艺事往来。
卷首,吴昌硕以“天惊地怪”四字赞誉杨法书法,既是对杨氏个人艺术风貌中融合篆籀古意、结构奇诡、又笔力雄肆的传神写照,更是于碑学立场上,对杨法在清代书法史转折点上扮演的先锋与启蒙者角色的历史性肯定。
杨法善作诗,本卷中共录其自作五言诗十一首,是此类作品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藏杨法五言诗轴中曾出现《闻梵》《鼓琴》《逢北客》《题弘济寺蒲上人经台》四首,其他七首均未见文献记载。此为本卷补証其诗词文献的史料价值。
1914年冬,吴隐属吴昌硕为本卷题耑并作跋。二吴交游始于1895年。至题跋此卷时,二人已相识二十年整。该年冬天,吴昌硕与吴隐均寓居海上、往来甚多。主要围绕西泠印社事宜及印谱制作等活动,如:募建西泠印社题襟馆、辑拓《缶庐印存》《遁盦秦汉古铜印谱》等。在商谈社团、辑谱事务之外,二人亦以艺事唱和。本卷即记录有这一书画交游的过程,为二吴审美雅趣的展现。
同为西泠印社旅沪社员,张祖翼是吴隐另一位海上密友。与吴昌硕相同,张祖翼亦于1914年冬在上海见到本卷,直至次年夏,张氏方才作跋记录此事。
潘飞声虽非社员,但常出入西泠印社,与诸多社员有所往来。据跋可知,1917年,其与吴隐在西泠印社题襟馆相聚,吴隐出示此卷并属其作跋。
巧合的是,除本卷外,吴昌硕、潘飞声、张祖翼还曾同跋于《蕅华盦印存》扉页的徐新周五十八岁画像图上。三人作跋时间与本卷作跋时间十分接近。
[WU CHANGSHUO, WU YIN, ET AL] YANG FA SELF-COMPOSED POEM IN OFFICIAL SCRIPT
Ink on paper, hand scroll
Dated 1756
Note: Inscribed by Wu Changshuo, Zhang Zuyi and Pan Feisheng. Prefaced by Wu Changshuo. Titled by Zhang Zuyi. Authenticated by Pan Feisheng. The inscription is dedicated to Wu Yin.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Wu Yin.
引首:91×24.5cm 画心:217×24cm 题跋:130×27cm
RMB: 180,000-300,000
作者简介:杨法(1696~1756后),名世法,字己军,号孝甫、孝父,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寓居江苏扬州。工篆籀,亦善隶书、草书,受当时扬州画派影响,书风别具一格,有自己面目。马宗霍谓其:“狂草恣逸,殆不可识。殊无笔法”。兼精篆刻。著有《瓠尊集》。为“扬州八怪”之一。
鉴藏者简介:吴隐(1867~1922),字石泉,更名隐,字石潜,号遯盦,又号潜泉,室名三余堂。工书画、篆刻,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跋者简介:1.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号缶庐、缶道人、苦铁,又署破荷、大聋等,浙江安吉人。诗、书、画、印皆精,为一代艺术大师,近代六十名家之一。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2. 张祖翼(1849~1917),字逖先,号磊盦、坐观老人,安徽桐城人,寓居海上。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西泠印社早期赞助社员。大学士张英九世孙。工书法、篆刻,偶亦写兰竹。精金石之学,著有《磊盫金石跋尾》。
3. 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老兰,别署剑道人,斋名剪淞阁、水晶庵,祖籍福建,寄籍广东广州。香港《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南社成员。近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为“近代岭南六大家”之一。

版权声明

西泠拍卖网上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标志、标识、广告、商标、商号、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注册用户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及/或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为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西泠拍卖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卖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西泠拍卖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特别地,本网站所使用的所有软件归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国际版权公约法律保护。除经本网站特别说明用作销售或免费下载、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复制、修改、经销、转储、发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追究经济赔偿和其它侵权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

任何使用者将西泠拍卖网展示的拍品图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业用途、非盈利、非广告目的而纯作个人消费时和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书面特别授权。应遵守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西泠拍卖网及/或相关权利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