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西泠秋拍 | 相逢何太晚——梁实秋、韩菁清往来情书五百通赏析
时间:2020/12/25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他曾如此论述过情书的“重要性”:“‘嘴唇只有在不能接吻时才肯歌唱’,同样的,情人们只有在不能喁喁私语时才要写信。情书是一种紧急救济。”



他,是用人生近四十载时间来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中国著名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梁实秋。


而他,也用了人生最后十三年光阴给一个人写情书。

她,在遇见他的起初,曾在自己的梳妆台玻璃镜上写下“世间没有爱情”的话语,去信表示“镜子上的字是我的座右铭,我不能擦掉它”,勉励自己趁早关掉爱河的闸门。但后来,她终究听从了自己的内心,不顾世俗的言语,成为了他的妻子。

她就是,二十世纪中期在两岸三地活跃的影歌双栖红星,自1975年后便有了另一个响当当的称号“梁实秋第二任妻子”——韩菁清。

《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封面


仅仅的几句话,仅仅的几个字,仅仅的几个小动作,我就知道您是多么的疼我!可是您要趁早了解我的为人(除了学问品德之外),我在某方面的气量好小,岂仅是容纳不了一粒‘沙子’?‘小灰’也受不了!”
——韩菁清

“你要我‘趁早认识我的为人’,我也要以同样的话叮嘱你。事实上,我有更多的话叮嘱你。你不要任性,要冷静的想一想。从十一月廿七日到今天还不到一星期,谁能相信?我认为这是奇迹,天实为之!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希望我们能相互扶持。”                   
——梁实秋

梁实秋写给韩菁清的第一封情书


1974年12月2日,71岁的梁实秋落笔写下了给韩菁清的第一封情书,因为一天前收到的韩菁清写来的婉拒信件,像一根火柴,点燃了他内心的熊熊爱火。这信中笃定的语气,诚恳的话语,都着实打动人心。

此后的十三年,他未曾滞笔,截至1987年6月13日他为韩菁清所作的最后一封书信,共近300通书信里,事无巨细,饱含深情。这些书信虽然因为男主角的离世而中断,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他们的爱情绵绵无绝期,此生未完,愿来生可以再续。

▲2020西泠秋拍 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

梁实秋(1903~1987)  致韩菁清重要情书近三百通

信笺  约二百九十五通四百八十页(带信封七枚)

1974至1987年作

出版:《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版图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著录:《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P2-52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说明:梁实秋第二任妻子韩菁清上款。

此为梁实秋作情书约295通480页,是现存数量最大的梁氏情书,亦是市场所见数量最大、最为重要的梁氏信札。

其中包含1974年12月2日梁实秋结识韩菁清之后所写的第一封情书,至1987年6月13日所作最后一封(梁实秋同年去世),是二人13年爱情的完整见证。

梁实秋、韩菁清的往来情书,与鲁迅、许广平《两地书》,徐志摩、陆小曼《爱眉小札》可谓一脉相承,是民国以来才子、名媛爱情的重要见证,是思想解放、自由恋爱的结晶。

事实上,梁实秋因抗战缘故烧掉了与第一任妻子程季淑的往来情书,这批梁、韩间的情书可能是已知存世的全部情书。

所有信札均出版、著录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二人情书的发表,向世人宣告了爱情的纯挚和高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世俗偏见的正面回应。

梁实秋与韩菁清相守十三年,二人常往返港台、美国多地,耄耋之年的梁实秋不愿忍受相思的凌迟之苦,于是写下了这长长的情书,分别时每日一信甚至三信。这批情书不仅是梁实秋对妻子的爱恋和温情,也向大众展现了一个虽逾古稀却依旧能够炽烈燃烧爱情的人间烟火的梁实秋,是研究梁实秋晚年生活和思想的珍贵资料。

1974年11月27日二人初识于台北华美大厦,梁实秋一眼万年,从此情根深种。在12月9日的情书中梁实秋阐释了他对这种一见钟情式爱情的理解,“凡是真正的纯洁的爱,绝大多数是一见倾心的,请注意这个‘见’字。谁说‘爱情是盲目的’?一点也不盲。爱是由眼睛看,然后窜入心窝,然后爱苗滋长,然后茁壮,以至于不可收拾……莎士比亚有一歌剧,大意是说‘爱从哪里生长?从眼睛里……’我起先不以为然,如今懂了。”从30年代开始梁实秋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余载,至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正如莎翁“爱疯”式的爱情观,秋翁的爱情也来得轰轰烈烈,那些炽热复杂的情话全部都转化成了以后13年的情书,纸短却情长。1974年12月2日早的这通是梁实秋结识韩菁清之后所写的第一封情书,这封信是为了回应前日韩菁清所写的那封婉拒的信札,却不料引来了日后这长达近500页的鸿篇情书。韩写给梁实秋的信,是为劝慰他对这段感情作冷静思考,而梁实秋却在这通信中坚定地认为这段感情“是奇迹,天实为之!”

梁实秋在信中昵称韩为“清清”、“我的清清”、“菁清,我的爱”、“小娃”、“我的小娃”等,而以“秋秋”、“你的人”、“你的秋秋”等在信尾署名。这些十分儿女情长的书信却内容丰富,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事情在梁实秋眼里却是那么特别。糯米藕好甜,喝咖啡因奋过度头晕,饭食比以前要特别美味,两个人喝酒一定要用一个杯子。所谓爱屋及乌,第二次的爱情给梁实秋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像是一枝奄奄无生气的树干,插在一颗健壮的树身上,顿时生气蓬勃的滋生树叶”。离别时心如刀割,往日喜爱的兰花、茶饮是逢场作戏,爱人赠送的牙刷成了恩物随身携带,“清清,你偶尔也回我一封信,我视若珍宝,不知反反复复看了多少遍!”直道相思了无益,漫漫岁月在刻骨相思中都化作了细水长流。

 “情人不相见,纸短代喉舌”,这些发黄的情书随历史封尘,只有情书上的两个人还刻骨铭心的记着绵绵情长。

被赋予新生的梁实秋以其文人的浪漫写下了这些刻骨相思的情书,展现了梁实秋在德高望重之外的另一面,也成为了解和研究梁实秋晚年生活和思想的珍贵史料。

附梁实秋便笺文稿等四页。

约A4    


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以字行,笔名子佳,室名秋室、槐园、雅舍等,浙江杭县人。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毕业留学美国,后入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历任东南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等职。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主任,英语研究所主任。

上款简介:韩菁清(1931~1994),本名韩德荣,湖北黄陂人。歌星、影星,梁实秋第二任妻子。作品有《一夕缘》、《女人世界》、《近水楼台》等。


梁实秋与韩菁清


据韩菁清回忆,1974年到1975年那阵子,两人在台北即使天天见面,梁实秋在短短两个月内竟然给她写了30多封情书!过惯夜生活的她,每日中午才起,刚拉开七楼的窗帘,就能看到梁已在楼下“仰望”。见到窗帘拉开,梁才上楼,面呈情书。这也是为何那个时期的情书信封上既没有地址,也没有邮票、邮戳的缘故。

1974年12月6日所作书信


1975年1月12日所作书信


梁实秋曾称,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眼前这一封封滚烫的情书,烫化了韩菁清的心,换来了他与她的一纸婚书。也换来了梁、韩12年多的婚姻生活,相伴到终老。


1975年1月23日梁实秋的信上,贴着1月21日《国语日报》上有关二人结婚消息的剪报,文曰:“梁实秋教授续弦的事,……,这几天已成为文教圈的热门话题。”因为这件事,让韩菁清一度处于舆论漩涡中,所以梁实秋在这封信中劝她:“据我看,新闻界也闹不了好久,因为没有什么可闹的。你千万不要紧张,健康最要紧,……”


1975年2月5日,梁实秋写给韩菁清的信,信中说“我要你做我的妻”,并说“如果你不嫌我老,那么,我们便没有任何可考虑的事——唯一该考虑的是订期结婚。”(因为分居两地,收寄时间的不确定,所以从1975年1月12日的信件开始,梁实秋说“此后我写信都编号”。)此一时期的信件中,梁实秋都会用红笔或者加圈把他认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标记,特别是每次返回台湾的航班信息,他都会在信件的显眼处,再强调一下。


在1975年2月13日上午十时半写就的这封信中,梁实秋写到了几个重要信息:一,他第一任妻子非正常死亡的官司处理原则已获双方同意,所以他的归期将至,内心十分欢喜;二,再次表明结婚的决心,“我愿牺牲一切,尽早与你结合在一起。”


1975年5月9日,在两人的婚礼上,梁实秋为韩菁清戴上新娘花饰。


梁实秋和韩菁清婚后,凡他赴美国或她去香港,家书频频。梁实秋把这些家书仍称为“情书”。他依然保持婚前的热情,几乎每日一封,充满对妻子和生活的爱恋,读时可感受到两人“小别胜新婚”的甜蜜。


梁实秋爱得热烈,韩菁清回得真切,他们这段曾饱受争议的感情,在这些字字句句情溢纸上的书信中爆发;而这些书信,也成为了彼此心灵最忠诚的倾诉者和倾听者,客观真实地记录着这段忘年恋的一见钟情、循循渐进和朝夕相伴。


1985年3月16日,梁实秋写给韩菁清的长信


1987年6月8日午所作的,有关盼望早日相见的信件


1987年6月13日,梁实秋写于一张信纸正反两面的情书,字字句句可见其对韩菁清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仔细品读这些情书、家书,不难感受到写信人文风的清丽、细腻、温柔和感人,也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到爱情带给两人的变化,让人坚信:爱情是不分年龄的,就看你有没有遇到正确的人。


1981年,梁实秋从美国寄给韩菁清的信,收信人写“梁实秋夫人”。


梁实秋画的猫

猫成了“两人世界”中的爱物,画中这只“白猫王子”是梁实秋最喜爱的一只猫,多次在信中称它为“我们的儿子”。


在韩菁清的回信中,我们也看到了被爱情温暖着的少女心。正应了那句话,唯有拥有着爱情的人们,才能在彼此的眼中,看见最迷人的自己!


韩菁清给梁实秋的贺卡


这批情书不仅是梁实秋对娇妻的爱恋和温情,也向大众展现了一个虽逾古稀却依旧能够炽烈燃烧爱情的人间烟火的梁实秋,也是研究梁实秋晚年生活和思想的珍贵资料。


1991年,韩菁清为纪念先她而去的梁实秋,将细心保存的情书全部交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细心回忆她与梁实秋的相识、相知、相伴点滴。



本专题其他拍品信息


▲2020西泠秋拍 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

韩菁清(1931~1994)  致梁实秋的最早见刊情书一批

信笺  约八十通一百二十页(带信封六枚)

1974至1981年作

出版:1.《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图版页,梁实秋、韩菁清著;叶永烈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著录:2.《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梁实秋、韩菁清著;叶永烈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诗文著录:3.《顾毓秀诗歌集》P128-129,顾毓秀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说明:梁实秋上款。韩菁清旧藏。

此为韩菁清情书近120页,以及顾毓琇、梁文蔷(梁实秋之女)等识文信札,是梁实秋、韩菁清爱情的重要实录,当系市场所见数量最大、最重要的名媛情书。

信件多作于二人定情和初次分离之时,即1974年12月至1975年3月间,早于1975年5月9日成婚,见证了二人由热恋、思念、犹豫、挣扎,以至坚定地走向婚姻的过程,意义非凡。1974年11月31日信更是韩菁清与梁实秋两人交往的第一通信,系二人此后绵延十数年笔墨传情的开端。

梁实秋、韩菁清间炽烈的情书,与鲁迅、许广平《两地书》,徐志摩、陆小曼《爱眉小札》可谓一脉相承,是民国以来思想解放、女性独立的重要表现。二人情书的发表,向世人宣告了爱情的纯挚和高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世俗偏见的正面回应。而韩菁清本人情书的发布,则无疑需要更大的勇气。这部分书信的发表,得益于叶永烈诚挚的请求和引导。

信件内容自然以二人的爱情发展为主线,另谈及出国离家、捐赠善款、电视访谈、演艺工作、新著作序、新年拜年、身体状况等,并涉及痖弦、刘墉、陈之藩、高信疆、黄转陶(猫庵)、谢仁钊、张佛千、郭雪萍、黄国隆、江石江、胡有瑞、王大空等。 

梁实秋与韩菁清两人初识于1974年11月27日的台北。11月31日(据韩回忆,此处应为12月1日),韩菁清写了两人鱼雁往来的第一封信,信中直言“我知道您是多么的疼我!可是您要趁早了解我的为人”,意在要梁不要产生“奇迹般”的想法。殊不知,一石击起千层浪,自此梁实秋的情书源源而来。此时韩菁清经激烈的思考之后仍欲劝梁“悬崖勒马”,并在她的梳妆台玻璃镜上写下“世间没有爱情”的话语,去信表示“镜子上的字是我的座右铭,我不能擦掉它”,勉励自己趁早关掉爱河的闸门。12月7日,韩菁清信中写道: “想不到一位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权威的人,却把现代剧的对白写得太重复”,“每天我们在一起,也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话,一开动马达,就不能刹车!”人间一场伟大而真诚的忘年恋自此拉开了序幕。

1975年1月10日,梁实秋为处理前妻猝死引起的诉讼,飞往美国西雅图,至3月29日返回台北与韩重逢。前后近四个月时间里,两人往来书信多达近二百通,止《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一书采录韩氏此间情书就达60余通。

在信中,韩菁清表达了自己对梁实秋的创作态度,提出“你写稿不要写及第三者就行,我也不愿意和任何人去比较(活人死人都在内),你只写你心目中的我就足够……用你的幽默讽刺写出你爱的心声,我相信你会比你以前所作的小品散文精彩”,但面对即将到来的婚礼,她又添了几分世俗的忧虑,去函梁氏“我好怕见到你的一些朋友……说比我了解你,比我认识你在先,那这种话来讽刺我、刻薄我,我实在很伤心!” “我嫁你虽然是嫁你本人,我总不能让你失去你背后的一群老八股啊!究竟他们与你交往了至少四五十年了!”但最终仍为梁氏深深吸引、濡染与折服,坦言“我总未嫌你老,你根本看来也不老,言谈举止更不老,你的情书,写得像个少年,你的内心,却似童年”。

值得一提的是,信中韩菁清写道:“不管我对你的这个以上称呼,是最疏远的,或最亲密的,都成!”在予梁书中几乎始终署名“小娃”,而她对梁实秋的称呼,由初识的“先生”“我唯一的家教先生” “喂,人”到“人,最最可亲的”“人”“亲爱的人”“秋秋”“秋”“小小乖”“小汤米”“亲爱的亲人”“伟大的人”“唯一的良人——秋秋”等亲密昵称,亦可谓二人深厚感情的持续与写照。

顾毓琇、梁文蔷等书札文稿11页。其中,顾毓琇信札一通一页、诗稿一页,谈及梁实秋托其代访韩菁清家境家境背景之事,当作于梁韩初识之际。梁文蔷信札二通三页,其中1975年3月29日信系韩菁清与梁女的“首次通讯”。

附梁实秋批注越洋电报、韩菁清台湾电视训练中心成绩单、梁韩卦签及贺卡等四种。

A4偏小(绝大多数)


▲2020西泠秋拍 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

梁实秋(1903~1987)  致韩菁清罕见《闲愁琐记》日记
文稿  九页
1979年作
著录:1.《雅舍谈吃》P255-258, 梁实秋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年。
2.《梁实秋文集 第9卷 书信》P508-511,杨迅文主编,梁实秋文集编辑委员会编,鹭江出版社, 2002年。
3.《梁实秋杂文集》P255-258,梁实秋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年。
4.《梁实秋散文集 第7卷》P352-355,梁实秋著,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5年。
说明:韩菁清上款。
此为梁实秋《闲愁琐记》日记9页,作于和韩菁清短暂分离的四天内,即1979年10月24日至27日间,表达无计可消除的相思闲愁,是情真意切的情书,更是市场仅见的梁氏日记手稿。见载于《梁实秋文集》《梁实秋散文集》《梁实秋杂文集》等诸多著作。
在日记中,梁氏详细记述与妻子离别后的独居生活——做饭、会客、题字、照顾猫咪,生活无恙,但猫“真像是暂别妈妈的孩子,孤苦可怜”,“你离开后,我心里也是慌慌的,所以六神无主”,无非希望爱人能早日归来。事实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描述中都凸显出其中少了妻子的倩影,梁氏实在想说的,只是“此情无计可消除,除非你回到我身边”,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闲愁琐记》系梁实秋专为妻子韩菁清所作具有信札性质的日记。梁、韩婚于1975年5月9日,婚后两人定居台北,共同度过了十三年的恩爱岁月,直至梁氏逝世。居台期间,韩菁清因为房产等事务,数次前往香港料理,梁实秋也因居留权诸事,需要飞往美国办理手续,二人曾小别多次。每次分别,梁实秋都黯然神伤。他依然像当年恋爱时那样,频繁地写信给韩菁清,嘘寒问暖,汇报生活起居,倾诉相思别情。有时因为行期短暂,信件邮递不及,梁氏遂将其写成日记,留待韩氏返台再看。而这些书札,也成为梁韩恋爱时期炽热情感的延续,是二人婚后恩爱生活的一道缩影。
日记又记录了梁实秋的爱猫情结及晚年生活缩影,谈到夏志清、张佛千、何怀硕、姚宜英、朱良箴、杨宪仁,以及为台湾中视十周年题字等。在韩菁清暂别的数日里,梁氏把所有的眷念倾注在二人精心饲养的小猫上,“几天几乎把所有的精神都付给猫了”,“发现它趴在门口,等你……真像是暂别妈妈的孩子,孤苦可怜”,“猫病已见好,只是恹恹无生气,像是害相思”。在友人来访后,梁氏自谑“我已多年不做讲演,今天说话一小时半,居然不觉累,命中注定吃粉笔灰兼爬格子!”可见梁氏此时仍不失其热爱生活的幽默。
26.5×19cm×9


▲2020西泠秋拍 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

梁实秋(1903~1987)  致韩菁清罕见情诗四首

文稿  四页

出版:1.《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封底,梁实秋、韩菁清著;叶永烈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著录:2.《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P536-538、543,梁实秋、韩菁清著;叶永烈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情人辞典》P72-73,艾文婴主编,华夏出版社,1993年。

4.《婚恋悲喜剧》P206-207,范枫编,长春出版社,1994年。

5.《古典与浪漫 梁实秋的女性世界》P199,刘聪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6.《走进世纪文化名门 3 震撼百年中国的文化伴侣》P343,郭谦著,海南出版社,2006年。

说明:韩菁清旧藏。

此为梁实秋书自作情诗四首,系市场仅见的梁氏情诗手稿。见载于《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一书,该书注文则由韩菁清亲自协助并加以注释。

诗稿分别为《第一次晚餐》《回忆》《相逢何太晚》《小猫别紧张》,追忆二人的初次约会,感叹“世上有情人,相逢何太晚”,表达对爱情的追求、珍惜和信念(“努力自然有收获”“不如掉头向前看,前途无限好”),是见证梁实秋、韩菁清之间爱情和追爱勇气的重要诗作。

梁实秋、韩菁清初识的“历史性的日子”为1974年11月27日。其时,韩菁清受台大教授谢仁钊之邀与之一同造访下榻于台北华美大厦的梁实秋。后来梁回忆此次相见:敲门声后,想不到进来一位光采照人的“小娃”,“你一走进去,就好像黑暗的舞台上骤然开亮了灯光”。翌日,梁便邀请韩菁清在台北林森北路“阿罗哈”(ALOHA)餐厅共进晚餐。梁称这是“A table of two”(两人同席,别无第三者),并以二人第一次的晚餐回忆写下情诗《第一次晚餐》,以志“这情景,永在心中”。此后梁和“小娃”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甚至一度惊讶这奇迹般的情潮。梁实秋曾言“这是奇迹,爱的奇迹”。

至1975年,梁实秋再婚时已年逾古稀,新婚妻子韩菁清却年届四十,二人这段“忘年恋”以三十载光阴为鸿沟。据台湾《联合报》,“梁韩之恋昔年震动文坛,哄传不已”,岛内称之为“倾城之恋”。梁实秋一众友人劝其“悬崖勒马”,学术界甚至组织“护师团”反对这段姻缘。而梁氏却仍是那个历尽沧桑心未老的鹤发少年,乐观笃信着“前途无限好”“努力自然有收获”,在决绝摒弃了凡俗的偏见与褊狭后,终与韩菁清结为伉俪。婚后十余年,不论小别抑或厮守,两人仍似恋人般鱼雁频传,诗书互答,直至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因病逝世,留下“好花不长开,开时恨其短”的叹惋。

21.5×16cm  21.5×11cm×2  17×10.5cm


《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