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西泠秋拍
617
商晚期·青铜兽面纹瓿
LATE SHANG DYNASTY A BRONZE RITUAL VESSEL, BU
Illustrated: 1. Selected Relics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llections, vol. 2, pl. 124, Sueji Umehara, 1933
2. General Research on Bronze Ritual Vessels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p. 472, pl. 897, Rong Geng, 1941
Exhibited: 3. 'Ten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Selected Chinese Works of Art', Michael Weisbrod Ltd., New York, U.S., 1986
4. 'Ancient Chinese and Ordos Bronzes', no. 9,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1990
5. 'The Glorious Traditions of Chinese Bronzes', no. 21, Singapore, 2000
6.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2002-2006
Provenance: 1. Yamanaka & Co.
2. Ernest R. Debenham.
3. Sotheby's London, 11 December 1984.
4. Michael Weisbrod Ltd., March 5, 1987.
高:24.5cm
RMB: 5,000,000-8,000,000
出版:1. 梅原末治《欧米搜储支那古铜菁华》第二册第一二四图,1933年。
2.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第四七二页,第八九七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
展览:3. “十周年展览——中国艺术品选(Ten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Selected Chinese Works of Art)”,迈克尔·韦斯布罗德有限公司,美国纽约,1986年。
4. “中国古代与鄂尔多斯青铜器展览——青铜聚英(Ancient Chinese and Ordos Bronzes)”第九号,香港艺术馆,1990年。
5. “中国青铜器萃赏(The Glorious Traditions of Chinese Bronzes)”第二一号,新加坡,2000年。
6. “金木水火土特展(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香港艺术馆,2002年至2006年。
递藏:1. 山中商会(Yamanaka & Co)收藏。
2. 厄内斯特·R·德伯纳姆(Ernest R. Debenham)收藏。
3. 英国伦敦苏富比(Sotheby's, London, 11 December 1984)拍卖,1984年11月11日。
4. 美国纽约迈克尔·韦斯布罗德有限公司(Michael Weisbrod Ltd.)收藏,1987年3月5日。
此件青铜兽面纹瓿体量庞大,是殷墟王侯级礼器,1933年即出版于梅原末治的经典著作《欧米搜储支那古铜菁华》中,为山中商会收藏。1941年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一书中收录商代青铜瓿共计十三件,择当时所见精美的典型器,此件乃其中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此物多次出现在世界范围的古董精品展会,流传于数位收藏大家之手,足见分量之重。
瓿,又称瓮、甂。在先前典籍及金文中,并无“瓿”字。汉代以来,对瓿的描述定义众说纷纭。《说文·瓦部》解释:“瓿,甂也,从瓦咅声。”又云:“甂,似小瓿,大口而卑,用食,从瓦扁声。”认为瓿是大口而卑的容器。《方言·五》有:“甀、瓮、瓿、甊、甖也,自关而西,晋之旧都河汾之间,其大者谓之甀,其中者谓之瓿、甊,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瓮,或谓之甖。”《广雅·释器》则记甀为“瓶也”,瓿和甀是同类器,仅有大小区别,都是广口大腹器。《周礼·天官·凌人》郑玄注鉴云:“如甀大口以盛冰。”言鉴的腹部很大,但是口部也很大,可以盛冰。因此,敛口而大腹的容酒器,当称为瓮。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云:“瓮,罂也……然则瓮者,罂之大口者也。”《急就篇》谓瓮是可盛酒浆米粟之器,又作罋。《仪礼·既夕礼》有:“罋三”,注云:“罋,瓦器,其容一斛。”据此可知其容量与罍相同。瓿是习惯叫法,即大口广肩圆腹的大体量礼器,用以盛放酒或水浆,又可称瓮,较小者可名甂。
此件瓿平唇口沿,颈部上敛下阔,直连肩部。丰肩圆腹,下有高圈足外撇。周身满工装饰,颈部作弦纹两条,肩部分铸三个曲折角型兽面纹。兽面鼻基线起脊,配合兽面分界铸线,将肩部六分。兽面双目圆突,身躯狭长,尾部上翘复又下卷,曲折角纤细。兽面两侧有环柱角龙纹,近乎方形,身躯简化为细线。兽面及龙纹轮廓内有云雷纹,轮廓外有大小不等的细密云雷地纹。腹部最大径处置凹槽一条,分割上下纹饰。腹部同样为曲折角兽面,风格与肩部相同,只是曲折角更为粗壮。兽面两侧的龙纹较肩部的复杂,更为具象。
圈足对应肩腹兽鼻下有三条出脊,以之对称装饰龙纹。龙头回转,身躯弯折,下有两足,极为细小。圈足上有三个开孔,近正方形。在商代早期及中期,青铜尊、觚等圈足多有大十字方孔,这一设计与青铜器的陈列方式密切相关。商人席地而坐,器物亦多置放地上,圈足底部的狭边配置便是有力佐证。潮湿的地面极易使青铜器底部发生锈蚀,因此圈足根部开孔,促进通风透气,可延长铜器使用时间。至商晚期前段,开孔越来越小,后期则消失,或演变成装饰的一部分。此青铜瓿象征性地开孔,小巧规矩,即延续前代特征。
瓿在商代早期晚段开始出现,1968年,郑州二里岗出土一件兽面纹瓿,高24厘米,口径13.1厘米,现藏郑州市博物馆。口部微撇,高颈,折肩,圆腹,下有高圈足。颈部装饰弦纹两条,腹部装饰兽面纹带,下有两条弦纹,圈足上开有大十字孔。无独有偶,1960年郑州白家庄也出土一件兽面纹瓿,此件为商代中期,较前者略晚,高16厘米,口径11.4厘米,现藏河南省博物院。同样作微撇的口部,高颈部收束,折肩,鼓腹圆底,高圈足。颈部有对称的半环形鼻,并有两条弦纹为装饰。腹部作兽面纹,圈足有十字形方孔。由这两件目前所知最早的瓿可以看出,其造型与纹饰一直延续到殷墟时期。究其本源,瓿或许和当时流行的大口尊有着传承关系:大口尊的颈部以下与瓿基本一致,仅口部较高且外侈。
瓿自商早期后段出现,大约流行至商晚期前段,当青铜罍普遍使用后,便消失不见,存在时间极为短暂。在殷墟二期的妇好墓中,出土有青铜瓿,同时也有青铜罍。在年代稍后的遗址、墓葬中,便不再有两者并存的现象。因此,青铜瓿属数量稀少的珍贵门类,多在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或顶级收藏家之手。多数瓿的高度在16到20厘米之间,本件高24.5厘米,乃瓿中大器者,加之传承有序,殊为难得。
1933 年梅原末治《欧米搜储支那古铜菁华》书影
1941 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