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代 宗 师
时 代 思 潮 之 终 极 托 付
乾隆四十三年(1778)初春,时年36岁的邓石如从怀宁出发,过长江,循新安江顺流而下,舟至歙县附近,与53岁的程瑶田相遇。波澜壮阔的江水,见证了当时一线学术带头人与顶级艺术家的邂逅,并以炽烈之势,开启清代碑学思潮。
一位出生寒门,身无媚骨,胸有方心的布衣,戴草笠,著芒履,策驴浪迹名山大川,以“顽伯”之姿,最终成为“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康有为语)的宗师级人物,堪称传奇。
“印从书出”——邓石如在书法上的突破,也意味着印学上的成功!邓氏篆书取法汉碑额取敛势,邓氏印章取法汉额取纵势,展示出与浙派不同的“刚健婀娜”、“铁钩锁”的艺术风格,极大丰富和拓宽了印章的表现内涵。
“印从书出”——即自家书体,融入了印人的学养、审美的理想。邓石如的艺术探索,对后世影响巨大,之后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无不对其推崇备至。
窥顽伯堂奥,一代宗师身后,是文化昂进的时代。正是乾嘉朴学家对邓石如艺术的认可和推扬,促成了邓石如的成功。清代中晚期这二百年的碑学实践,给我们留下诸多思考遐想的空间。艺术创作背后,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宗师背后,清代学术集体转向的内在理路,是浮鸥得以抒怀的云水一片。
“ 浙派尚方,邓氏尚圆;浙派尚稳,邓氏尚动;浙派尚切刀,邓氏尚冲刀;浙派尚印内求印,邓氏尚印外求印;浙派借助汉魏六朝,邓氏借助自我 —— 印从书出。”
全新的知识走向
思想领域的重大变革
碑学,随乾嘉学派的兴盛应运而生。清代学术高峰——乾嘉学派,就其崇汉的宗旨而言,被称之为“汉学”;就其方法而言,被称之为“考据学派”;就其朴实无华的学风而言,被称之为“朴学”。
在清代统治大肆提倡和组织之下,乾嘉学者对古代典籍进行大规模整理、注释。“小学”从研究文字入手,“考据学”凭藉金石为依据,释经证史。金石学更是“彪然成为一学科”,促成了此际书学领域的“尚古”心态。一旦发现新的金石铭文,虔诚地认为发掘到了儒家文化古典遗产的途径。从戴震到阮元,从考证回归义理,学者投身于训诂的精神支柱,在于能够祛除宋明道学家被佛道改化的学说,从而找寻到儒家经典佚失的本义。
2017西泠秋拍
清·邓石如刻寿山石章
1797年作
印文:芍农
边款:嘉庆丁巳冬日顽伯作。
出版:1. 《完白山人印谱》,吴隐辑,西泠印社钤印本,民国五年(1916)。
2.《修盦所见印存》第五十一册P9,杨延生辑,民国五年(1916)钤印本。
3.《邓石如印谱》P5,香港博雅斋,1978年。
4.《增补邓石如印谱》P16,武汉古籍书店,1990年。
5.《中国篆刻丛刊卷·邓石如》P71,日本二玄社,1999年第二版。
6.《邓石如篆刻》P46,孙慰祖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7.《篆刻年历1051—1911》P340,黄尝铭编,台湾真微书屋出版,2001年。
8.《篆刻全集6》P47,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2001年。
9.《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49,戴家妙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
10.《中国历代篆刻集萃7》P42,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11.《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清代徽宗印风(下)》P40,重庆出版社,2011年。
说明:郭若愚旧藏,由其家属提供。
1.8×1.8×5.1cm
邓石如一生刻印不多,流传下来被认可的作品更是罕见。其以独具新面的篆书入印,对整个印学史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芍药成丛当户出,安徽自古有种植芍药的传统,这种深根植物,正如朴实的清代学人,集体反对空谈,在历史深厚土层中,发扬求实的学风。芍药根镇痉镇痛,不也正是一剂良药,弥合着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那种宏伟博大的批判精神在之后年代的断层么。
“农”开旧田,路溢新市,乾嘉学者的开创性工作,更是为后续古文献、历史学和考古学等众多领域都提供了思想养分。17—19世纪清代学者的开创性工作,为古文献、历史学和考古学等众多领域提供了思想的养分。上世纪下半叶,一大批楚国竹简的发掘出土,便吸引着郭若愚先生分析研究,积四十年之功,著《战国楚简文字编》。与之相伴的,便是此枚“芍农”印。
自碑学发生开始,碑学家浓厚的学术背景凸显无疑。谈清代碑学,首论邓石如。谈邓石如,绕不开围绕在他生前生后,发现、培养、扶持、推介的研经学者们。他们的学术地位或政治身份显赫,不乏封疆大臣、大学士、一流书家,更有泰山北斗式的人物:
哪期邂逅成缠绵
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梁巘、程瑶田、梅镠、金榜、曹文埴、姚鼐、张惠言、李兆洛、刘墉、陆锡熊、毕沅、阮元、包世臣、王念孙、翁树培、巴慰祖……
· 初识梁巘 ·
甲午 乾隆三十九年(1774) 邓石如32岁
梁巘,清中叶著名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后称“南北二梁”。
当时,梁巘在安徽寿州主讲寿春书院,见到邓石如为书院诸生刻印和小篆书写的扇面后叹道:“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充其才力,可以凌铄数百年巨公矣。”
· 求学于梅镠 ·
庚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邓石如38岁
梁巘将邓石如推荐给梅镠。
梅氏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后裔,清康熙御赐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因梁巘的关系,梅镠对邓石如毫无保留,家中庋藏全面开放,秦汉以来金石善本俱全。
· 神遇程瑶田,三次追陪杖履 ·
戊戌乾隆四十三年(1778)初春邓石如36岁
“戊戌春初,余游江上,得交瑶田先生于桐汭廛市间,倾盖而谈,欢如故旧。”
在安徽广德,邓石如邂逅53岁的程瑶田。难抑内心的兴奋,邓石如作长歌以志:左图右史供探索,鼎脔在豆酒在笾…. 程瑶田,乾嘉学派著名人物!年轻时与戴震、金榜就学于著名学者江永。
邓石如嘉庆九年《赠程瑶田八十寿序》中,记载了邓氏此后三次“追陪杖履”,得渥亲风教的经历。也就是说,先后有过三次“面授”:
第一次于庚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扬州地藏庵僧舍
邓石如当时已被梁巘推荐至梅镠家学书,在此期间,他仍到扬州“在邗上与程瑶田往还半载。包世臣撰《完白山人传》记载邓氏蛰居梅家八年“每日昧爽即起,研墨盈盘……寒暑不辍”,或非完全封闭式的学习,实为南北游走“八年之间石如多居扬州、徽州,亦常到山东。”(邓以蛰言)
第二次壬寅乾隆四十七年(1782)歙县溪南吴氏館舍
第三次已酉乾隆五十四(1789)嘉定官舍
程氏学贯汉宋,博雅宏通,以考证精密闻名学界。虽然只做过短时间的太仓州学正和嘉定县教谕,自身的经济状况颇不好,但作为“经人师”,所结交的皆第一流的学者。程瑶田无私地运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提携邓石如。
罗继祖《程易畴先生年谱》便记载程瑶田的友人(学术、艺术共同体),可谓名流云集:
汪廷龙、洪性鈵、汪肇漋、戴震、金榜、方粹然、金农、叶天赐、金榜、刘海峰、朱筠、翁方纲、王念孙、汪中、罗聘、巴慰祖、吴骞、潘有为、张敦仁、宋葆淳、钱大昕、毕沅、钱坫、王鸣盛、黄荛圃、顾广圻、阮元、夏鑾、夏圻、焦循……
程瑶田像
· 奇逢金榜 ·
金榜,翰林院修撰、精于篆籀之学。
包世臣《完白山人传》记载,邓石如游黄山,写字刻印维持生计。偶然的机会,金榜发现市面上售卖的邓石如书法,惊呼“今日得见上蔡真迹”,冒着大雨到郊外荒寺去寻找这位书家。他惊喜的发现,这正是拿着程瑶田的专函,来歙县结识金榜的邓石如。此后,通过金榜,邓石如结识了徽州金石学家方辅和闵道隆。
· 结识曹文埴、刘墉、阮元、包世臣等 ·
乾隆五十一年(1786)
金榜将邓石如引荐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埴。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因赴乾隆帝八旬圣节,曹文埴携邓石如同往进京。
“山人入京时,瑶田先生曾写介绍信共有十封,内有给王念孙、宋葆淳、翁树培(翁方纲次子)等人,程公爱护山人,可谓至矣”。(邓石如五世孙邓以蛰记述,穆孝天编著《邓石如研究》)
到京后,体仁阁大学士、大书家刘墉与《四库全书》总纂官陆锡熊“见山人书大惊,踵门求识面。皆曰: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乾隆五十六年(1791)
邓石如寓京一年后,因受翁方纲的排挤,顿踬出都,曹文埴又把邓石如举荐到两湖总督毕沅幕中。
嘉庆七年(1802)
邓石如60岁游京口,结识包世臣,授书三年。
嘉庆九年(1804)
阮元任浙江巡抚。
阮元请邓石如到“诂经精舍”篆书管子《弟子职》十二条屏,并亲自在每副中题跋。
嘉庆十年(1805)
邓石如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嘉庆十一年(1806)包世臣不负厚望,作《完白石如传》继后不断有倡导碑学的文章面世
嘉庆十六年(1811)大儒阮元作《南北书派论》
嘉庆十九年(1814)程瑶田逝世,享年九十岁
道光二十四年(1844)包世臣出版碑学著作《艺舟双楫》,碑学势炽
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刊印《广艺舟双楫》
杭州西湖孤山,西泠印社社址,邓石如像。1924年,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造邓石如立像置小龙泓泉前,以志纪念,于1982年重建。2016春拍,西泠印社首届文人匾专场。邓石如书匾《是清风明月之庐》以1552.5万元成交,创造邓石如书法最高成交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