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拍活动:鲁迅手稿与《古小说钩沉》研讨会在绍兴鲁迅纪念馆举行
时间:2016/12/06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点击进入:鲁迅书、周作人跋  《古小说钩沉—齐谐记》完整章节赏析





2016年11月26日下午,鲁迅手稿与《古小说钩沉》研讨会在绍兴鲁迅纪念馆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郁、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远东和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等全国多位“鲁研大咖”齐聚绍兴鲁迅纪念馆,以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方式,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暨诞辰一百三十五周年。
鲁迅手稿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大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目前,绍兴鲁迅纪念馆就藏有周作人捐赠的鲁迅《古小说钩沉序》手稿。而此番现身的《古小说钩沉·齐谐记》文稿,与《古小说钩沉序》手稿同源,为鲁迅先生1911年前后手书。
鲁迅手迹文稿四页两开,近400字,辑录了“董昭之救蚁王”、“沈纵遇斗山王”等五个奇闻逸事,共六条,是《古小说钩沉·齐谐记》章节较为原始的版本,从中可以领略鲁迅务求真实的学者风度,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手稿的卷尾,有其弟周作人的两行题记:“右鲁迅手写古小说钩沉稿贰叶,计其时当在中华民国初年也”,并有他的一方印鉴:“十堂私印”。是早年周氏兄弟情谊的重要见证。
研讨会上,所有专家对于这次现身的鲁迅手稿真迹都表示了肯定,而周作人的“背书”成为专家们认同的重要根据。


孙郁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原馆长)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郁认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古小说钩沉》的辑校工作为此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鲁迅先生一生做了很多文学工作,在对古代小说文脉的梳理上有一种“暗功夫”,他在那么年轻就有这样一个文学功力,这是一个奇迹。这也刺激我们重新审视鲁迅的学术活动。


黄乔生  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称,这件书迹来历很正,应该不可能是造假。而且,标的里附带的“文革”发还文件也是很真实的。目前,我们现在正在编辑《鲁迅手稿全集》。《古小说钩沉》的定稿是现成的,但我们也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草稿和准备稿,拿它和定稿对比,这对了解《中国小说史略》的成书过程和学术思想很有价值。



高远东   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远东说,手稿真假要看来源,要有出处,鲁迅《古小说钩沉·齐谐记》这两样都能确定。此外,周作人的字迹有很强的个人气息,加之盖有私印,所以这次现身的鲁迅手稿是真迹无疑。



刘思源   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部主任


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部主任刘思源说,“秀才人情纸半张”,周作人经常拿鲁迅留存或者自己截存的草稿送人,以维持生计。送人时,经常在卷尾作相应的题跋。而从《齐谐记》题跋来看,是周作人非常成熟时期的笔记,因此手稿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王锡荣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表示,鲁迅书法前期与周作人相似,笔划提顿鲜明,而后期字迹较为圆润,这幅手稿的字迹与鲁迅先生那个时期的字迹非常吻合。另外,周作人的两行题跋写于上世纪60年代,已到了其书法非常成熟的时期,几乎无人可以模仿,加之周作人此跋距今尚不遥远,稍懂行的人就能辨别。


徐东波   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


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徐东波说,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暨诞辰一百三十五周年之际,在绍兴鲁迅纪念馆举行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研讨会,非常感慨。绍兴鲁迅纪念馆也有一份鲁迅手稿,即《古小说钩沉序》,是周作人当年所赠,也有周作人题跋,经过对比,发现风格笔迹与此标的非常相近。


研讨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