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09秋拍名人手迹·碑帖法书专场综述
时间:2009/12/05 作者:胡西林 来源:西泠拍卖

名人信札、书稿手稿等归类于文献范畴的拍品近来越来越受到收藏家们的关注,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肇始于40几年前的那场“文化大革命”,让许多名人手稿、重要文献遭遇了空前浩劫,损失无法估量也无法挽回。那是一段如同“愚人节”一般的岁月,荒唐可笑,不堪回首。当然,如果没有“文革”,就凸显不了今天发现、收集、整理、保护那些尚存于世的文献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和价值,这是历史的教训,进步的代价,当永远记取。本次西泠秋拍推出“名人手迹•碑帖法书”专场便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它们是本届秋拍的一个亮点,其中杨樵谷与马一浮等往来信札手稿,蔡元培《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序》手稿,胡适《手抄<尝试集>第二编》、徐志摩信札等更是稀贵至极,是亮点中的亮点。

杨樵谷是现代史上的名人,生于1880年,卒于1974年,一生历经晚清、民国和人民共和国近百年岁月,履历丰富,涉人、涉事极广,是现代史上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杨樵谷学识渊博,工书法、擅诗词,深究佛学,涉足领域均有建树。新中国成立后,他是第一批二十四名中央文史馆馆员之一。因为诸多原因,他的著述札记许多幷没有出版,甚至未及整理已散佚民间。本次献拍的杨樵谷各类手稿以及马一浮等与杨樵谷往来信札、互致酬唱、互赠书法作品计61件,分设10个标的,涉及人物有杨樵谷、马一浮、李济深、章士钊、陈公穆、邢赞亭等近50人,时间起自1944年,止于1964年,形式则有立轴、手卷、册页、镜心、笺本等,规模大,内容丰富。比如他受聘第一批中央文史馆馆员一事,过程复杂,虽然不便说,但在他的自述中均有记录。杨樵谷的自述札记涉及范围极广,诸多细节鲜为人知,是杨樵谷真实历程和心情的记录。而马一浮、杨樵谷学艺兼长,书法尤令人折服,他们的手稿及往来信札(有的本身就是书法作品)在兼具文献性的同时又极具书法的观赏性,甚为难得,相信会引起各位藏家的高度关注。


蔡元培  《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序》手稿   纸本 画心(三开) 1918 年作

《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序》是蔡元培为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而作。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1910年他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文学和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后,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执教北大,任哲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是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期间的博士论文,当时的题目为《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论》,1917年回国执教后,胡适对论文作了修改,幷于1919年2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以《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为题出版。此书原计划分上、中、下三卷出版,后来仅出上卷,后二卷未出版。这是胡适早年的一部著作,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用西方哲学观点和方法整理中国哲学史的著作,蔡元培在序言中对这部书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做了归纳,对胡适的治学态度给予肯定、奖掖幷寄予希望。手稿有多处墨笔圈勾,真实地反映了蔡元培的行文过程,弥足珍贵。《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2月初版后,又于1935年5月和1947年5月两次再版,这篇序文除了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外,收录在多种蔡元培著作及文集中,但是其原稿鲜为人知。手稿朱丝栏连纸笺本,对折六页,页10行,行楷体书写,页边有装订痕,无损,是难得的蔡元培先生手稿真迹。


胡 适  手抄尝试集第二编 毛边纸合订本(二十九开) 1918 年作


胡适《手抄<尝试集>第二编》,毛边纸合订本,计五十八页,据“自序”所署应为1918年编次。《尝试集》1920年3月初版,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同年9月再版。1922年10月刊行了经作者增删的增订四版,其后便以此版行世。《尝试集》共分一、二、三编及附录《去国集》,诗作于1910年至1921年,其中第二编收诗17首。此次献拍的胡适手稿为《尝试集》第二编,共收“自序”一篇,诗18首(其中《生查子》、《丁巳除夕》圈去),与1922年的增订四版比较,互有增删。比如《一念》、《十二月五夜月》、《戏孟和》、《四月二十五夜》、《看花》及《新婚杂诗》五首中的第二——五首,手稿中有而书中未收;《应该》、《一颗星儿》、《威权》、《小诗》、《乐观》、《上山》、《一颗遭劫的星》,则书中有而稿中没有。另外,《老洛伯》、《关不住了》、《希望》为译诗,稿中附英文原诗。

《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在新文学史上起到了一种开风气的作用,问世以来引起文学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胡适《手抄<尝试集>第二编》为首度披露的胡适手稿原件,对于胡适以及《尝试集》的演变历程乃至新文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