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 篆书有万憙 纸本横披 1867 年作 28.5 × 127cm
今年是西泠拍卖成立五周年,日本友人割爱以赵之谦『有万憙』横披献拍西泠印社,令人喜涌满怀。汉字乃象形文字,历史悠久,先人造字之初即以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以及转注、假借六法为要义,故而汉字不仅形美, 表意功能更至精微。比如『喜』、『憙』二字,将『乐』与『悦』加以区别,『喜』乃『两口衔士』,『 憙』则『喜得明心』,是『心为天王布政之宫』的心喜,故一为『乐』,一为『悦』。虽然『喜』与『憙』都表示喜悦,但是古人似乎更喜欢『憙』字,汉代瓦当上就镌『憙』字筑屋,吴昌硕当年作『日有憙』匾,缘分就是来自汉代瓦当。赵之谦学问淹怀,书艺超群,篆刻集先贤大成,开后代风气,作此横披,仿佛信手拈来,却寓文、寓艺、寓憙,藉此正可表达西泠拍卖五周年庆的心情。何以见得?答曰: 一、2009年10月30日,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乃篆刻大喜,文化大喜,西泠印社大喜; 二、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09年11月8日正式乔迁晚清大学士王文韶旧居,公司气象由此更新,此乃西泠拍卖大喜; 三、金融危机强弩至末,艺术市场复又向荣,古代或者近现代名家大师的珍贵艺术品成为浓缩财富的对象,保值、增值的手段,不仅显示国人的自信,也彰显大国文化的自豪,此一喜抵万,乃艺术市场大喜; …… …… 为此,我们精心酝酿、推出公司成立五年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场拍卖会,十四个专场,二千多件拍品,幷且首度推出『明清毛笔专场』、『首届中国当代玉雕大师作品专场』、『名人手迹•碑帖法书专场』,以亮眼醒目的艺术精品奉献各位朋友,相信一定会受到收藏家、投资者们的热情关注。
万憙有你,欢迎光临!
本次古代专场明代(含明清以前)与清代部份合并,共推出拍品350件。其中清代部份包括美术史上著名的“清初四僧”、“四王吴恽”、“扬州八怪”、“西泠八家”,以及历届西泠拍卖会上被收藏家们看好的“帝王书法”、“状元书法”、“翁刘梁王书法”等都在这个专场悉数展现。作者包括石涛、八大山人、陈洪绶、王翚、王原祁、吴历、郑燮、金农、高凤翰、李鳝、华嵒、边寿民、黄易、王延格、虞沅、邓石如、奚冈、赵之谦等,精彩的拍品是西泠拍卖费心从海内外搜求所得,其中许多拍品著录清晰,传承有序,耐看又耐品,值得高度关注。限于篇幅,本期综述择要选几件作品作简要介绍。
金 农(1687 ~ 1763 ) 花果册 水墨纸本 册页(十二开) 1755 年作
十二开《花果册》是金农晚年的一本册页精品,作于1755年,时年金农69岁。纸本,水墨,各纵24厘米,横30厘米,绘各式花果,有草本木本、春花秋花,还有折枝缠枝、清供赏石。册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一帧都以清笔绘就,不以设色渲染,而是用墨色变化营造清雅气氛。所绘画浓字淡,即便漆书——那是他一直以油烟墨书写的字体,而在此册题识时却是干笔淡墨,对比关系处理得非常好。金农本色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写得好,至少在他中年以前那是让他感到最为骄傲的一件事,年轻时曾得到大学者、诗人毛奇龄、朱彝尊的盛赞。写诗崇尚意境,《花果册》的清雅气息正是由此一脉而来。其实笔重笔轻,墨浓墨淡在落笔之前金农早已格局在先,诗意乃画意,诗法即画法,正所谓立意在先,手段在后,与作诗幷无二致,无非材质、载体、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关于这本册页究竟为谁而画,册页问世250多年来幷不为人所知,本期通讯有署名文章专门考证给出了答案,可供参阅。册页旧裱,作工精细,包边匀挺,上下以楠木整板作夹板,唐云先生题写签条,品相完好。此册曾为丁辅之、高邕之、蒋祖诒、张珩、唐云、徐平羽等收藏鉴赏,民国二十一年(1932)西泠印社珂罗版单行本《金冬心花果册》、日本《南画大成》等出版。
高凤翰( 1683 ~ 1749 ) 山水花卉册 设色纸本 册页(十开)1724 年作
高凤翰是“扬州八怪”重要画家,诗、书、画、印皆长,以55岁右臂病废为界,之前右手为艺,之后所作一律出其左手。然而无论左手右手,高氏艺术皆得面目,均载入艺术史,为后人传颂。《山水花卉册》十开,设色纸本,各纵24厘米,横57厘米,山水、花卉各五开,1724年作,1728写年题识,为其右手作品。干笔浅擦,轻描淡写,无论山水还是花卉都有一股雅趣。曾为张昌伯旧藏,收入1940年《艺林月刊》第七期出版,徐邦达《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有著录。
另一件与高凤翰相关作品是《松籁阁雪中对镜图》。画出高凤翰弟子陆音之手,乃学生为先生造像之作,时间正好是高凤翰右臂病废之年,即乾隆丁巳(1737)年。这一年春高凤翰在泰州,陆音为之勾小像,同年十二月在吴门震泽的家里绘就。画中高凤翰红衣披肩,美髯拂胸,乃堂堂男子仪表。显然此像画出了高凤翰的精神气质,极为高凤翰欢喜,当陆音送呈先生法眼正绘时,高凤翰一连四题,称“此像逼肖,凡与余有一面之雅者,无不识也。”其时高凤翰初持左笔,题书之难可想而知,却一而再、再而三为之题识,表明高凤翰对此像的高度认可。而此画传至今日,不仅可视为乾隆时期一幅优秀的人物画,又是高凤翰十分珍贵的历史留影,难能可贵。此画为各种高氏画集或研究著作所著录刊用,已知的有:《扬州八怪年谱》、《高凤翰研究•第一集》、《高凤翰编年录》、《高凤翰全集》、《高凤翰绘画研究》、《郭味蕖艺术文集》等。
吴历的《秋林送别图卷》作于1717年,水墨纸本,曾经陶澍、张延济、顾复初、沈朝桢、龚心钊、高邕等人题跋、题签,嘉庆道光时著名收藏家、苏州人顾沅收藏,值得关注。
另外像康熙的行书《临苏轼满庭芳词卷》、高其佩的《雪景山水册》、李鳝的《写生花果册》、潘思牧的《湖庄消夏图卷》等,都是难得一见古代书画佳作,值得关注。
王原祁(1642~1715) 仿古山水册 设色纸本 册页(八开)
王原祁的八开《仿古山水册》作于“己丑冬日”即1709年的冬天,时年王原祁68岁,其时王原祁早已入值南书房,在康熙皇帝身边做事、画画,位居詹事府詹事,其绘画在他一生中也进入了最为得意的时段。八开《仿古山水册》,各纵32.5厘米,横22.5厘米(稍有差异,上下在1-2厘米之间),拟各家笔法,绘四季山水,设色水墨互参,画得朗朗有神。曾经观赏一幅王原祁《仿黄鹤山樵浅绛山水图》,册幅也不大,但绘工极精,上有王原祁自题诗:“力无抗鼎继师承,吮笔濡毫便可憎。拟向山樵得真诀,推门落臼几层冰。”所言是宣示王原祁学黄鹤山樵的方法和决心。推此及彼,王原祁当年学各家都是一样的决心和毅力,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在这本册页中看得很清楚。其实绘山水勾摹轮廓各家幷无多大差别,功夫都在皴擦积染上。这本册页色墨从浅到深,用笔由枯及润,视觉效果的疏与密,苍与润,沉浑与葱郁,乃至丘壑起伏,都是反复皴擦积染所致。王原祁绘画能够洋洋得意,可以自称笔端有“金刚杵”,绝非妄言。八开册页,展现了王原祁的画学功底,当应珍视。此册曾为长春知府、辽沈道尹何厚琦(子璋)藏品,签条即何氏所题,又为有“20世纪书画收藏六大家”之称的孙伯渊收藏,幷著录于东方出版中心《名家说收藏》一书。
王延格[清] 菊谱 设色绢本 册页 四函十三册 (共二百六十六开)
40.5×32.5cm×266
另一部规模巨大的册页是出自乾隆时期绘菊高手王延格的《菊谱》,这是一部让人美不胜收的《菊谱》册页。当你一页一页翻阅册页的时候,浑然有一种仿佛置身秋华艶人的菊圃里的感觉,而当你了解了这部册页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牵涉到那么多当年显赫的皇室成员之后,更会觉得它是一部会说话的册页,它用美丽在讲述那些被人遗忘的宫廷旧事。 册页绢本,四函十三册,图文对开,各纵40.5厘米,横32.5厘米,共计二百六十六开。其中画一百二十一开,书法一百四十五开。书法包括第一册的菊表、目录、题辞、序言、小引、谱跋(共计十开),第二册至十二册的对题(即对所绘菊花的文字描述,共计一百二十开),以及第十三册的《绿菊花赋》、《菊谱总跋》(共计十五开)。第十三册还另有一开绿菊花,因为永瑢所爱,由吴淇补绘的。涉及的人物有弘皎、鄂容安、李锴、塞尔赫、永瑢以及画家王延格、书家湛畐、陈逢尧等。旧装,五花裱,从纹饰和材质看,所用凤纹花绫是清代中后期的料作,由此可以推断这本册页的裱工至晚不会迟于清代晚期。这部册页的特别意义还在于,当年弘皎为之对题的文字即乾隆二十二年刊刻的《菊谱》也被保存下来了,该书现在仅国家图书馆有藏,已列为国家图书馆善本书。但是当年的刻本有文字没有图,所以无论从文献的角度还是植物学的角度看,这部册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涛(1642~1718) 墨竹图 水墨绢本 立轴 100×37cm
《墨竹图》是石涛存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绢本作品之一,纵100厘米,横37厘米,绘竹一竿,孤枝繁叶,清泠泠有一股逸气氤氲画幅,令人置身画前,有一种观墨竹如同享清福的感受。《墨竹图》原为张大千收藏,是张大千“大千居士供百石之一”,印钤“大千居士供百石之一”、“迟秋簃”、“大风堂渐江髡残雪个苦瓜墨缘”,幷著录于《大风堂书画录》第一辑。张大千之后,《墨竹图》先后经钱镜塘、王一平收藏。王一平是一位1932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市领导工作,工作之余,王一平雅好书画收藏。1966年,王一平在上海博物馆对此轴作重裱,幷将张大千原题旧签移入新裱包首,裱背有“上海博物馆书画装裱门市部装裱,一九六六年三月”字样。两个月后,“文革”爆发,王一平遭到冲击,《墨竹图》与它的主人一样也经历了“文革”的“历炼”,幸运的是它完好保存下来了。本次献拍,由王一平家属友情提供。
张 昱(?~1346后)、张 弼(1425~1487等十二家 如此江山亭清集诗序 绢本手卷
明代部分也一样繁花似锦,张雨、张昱、宋璲、祝允明、文征明、李士达、文伯仁、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傅山、蓝瑛等众多名家尽列其中,其中张昱、张雨、宋璲等元末明初诸文士的《如此江山亭诗卷》、祝允明的草书《孟浩然诗卷》、沈周的《溪山云霭卷》、李士达的十二开设色《山水人物册》、王铎的草书《杜甫祠南夕望诗轴》、傅山的草书《乐平游山诗轴》、蓝瑛的《法各家山水四轴》等都是难得一见的传世佳作。
李士达是江苏苏州人,生活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字通甫、通父,号仰槐,也作仰怀,万历二年三甲进士,以善画人物和兼写山水活跃于当时人文气息和商业气息都极为浓郁的苏南一带。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不多,据说李士达是一位注重人品的画家,不以钱物喜怀,权贵求画幷许以重金往往不可得其所作。万历年间江南织造太监孙隆在苏南地区罗集文士,别人都是登门以求,而李士达却是长揖而去,他因此得罪多人,致招巡捕。这样的性格使他的绘画有了社会性,十分难得。 他生活在苏州,那是吴门画派的重镇,但是明朝晚期的吴门画派已经走在一条渐行式微的路上,当时江南的文人画在世俗化的倾向中部分地开始向怪异的艺术表现形式发展,人物变形,姿势夸张。不仅纸本缣素上,在陶瓷乃至木刻雕饰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士达的绘画一方面具有文人画的特质,另一方面又带着风俗画的表现,所以他的绘画往往富有情节,带有故事性。他的高明在于,既兼顾二者又不流于时俗,保持了一种清高画格,形成了他独特画风,其中最典型的作品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驼图》,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西园雅集图卷》。这本《山水人物册》计十二开,纸本设色,各纵22厘米,横18.5厘米。以册页的形式演绎古代人物故事,有类晚明的话本小说,是当时的文艺风尚,也为李士达所擅长。而人物刻画、环境描绘皆细致入微,设色沉着而淡雅,传达了一种古朴的意味。李士达论画曾有云:“山水有五美:苍也,逸也,奇也,远也,韵也;山水有五恶:嫩也,板也,刻也,生也,痴也。”这是他的绘画美学,虽无涉人物画,但李士达画人物多在山水中,比如这本《山水人物册》,一样不离约束,体现了他的“五美”画格,乃妙逸之作。
李士达[明] 山水人物册 设色纸本 册页(十二开) 22 × 18.5cm × 12
《如此江山亭诗卷》是元末明初诸文士在杭州吴山“如此江山亭”里的吟咏题跋,后经递藏诸家复题而成,全卷总长555厘米(含徐邦达跋),由本幅与引首两部分组成。其中本幅为绢本,纵24.5厘米,横417厘米,共13段出自12家手笔,按装裱顺序依次为:张昱、朱谊、沈贞、陆进之、胡奎、徐泊镇、俞性、宋璲、张雨、金乘(二段)、夏元辉、张弼;引首缠枝牡丹纹棉料纸本,纵23.5厘米,横108厘米,郑沂篆书“如此江山亭”。题咏诸家均为元末明初至明早期前后一百三十年间知名文士和书家,其中张昱、沈贞、陆进之、胡奎、张雨、宋璲、张弼、郑沂等八人有事迹可考,朱谊、徐泊镇、俞性、金乘生平不详。据卷中夏元辉所跋“如此江山亭”在吴山天圣观,而张昱所作《如此江山亭清集诗序》,即手卷本幅第一段对亭址方位有描述:“东望则越王会稽之栖也,南瞻则宋内之寝园也,东北则伍员之祠,北则庆忌之墓。”尽管上述古迹今多已不存,但所述方位正是吴山揽胜佳处,离此处不远横着一条钱塘江(古称浙江、罗刹江),站在吴山上,令人极目驰骋,揽胜兴怀……何人筑亭不得而知,但是一位“宋亡移民有为而作”(卷中宋璲跋言)则无疑,筑亭动机有类于张择端从开封南渡杭州后绘《清明上河图》,周密在南宋亡国后凭着记忆着《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书,是对故国的深情思念。故亭成之后,多为文人志士聚合的场所,引来道士(炼师)“碧筠郜先生”为之守亭,张昱、张雨、宋璲等众多文人凭吊、抒怀、赋诗。碧筠先生备有笔墨绢素,集录到亭一游的文士们的吟咏,《如此江山亭诗卷》由此而成。“如此江山亭”早在明中期以前就已不存,关于此亭以及此卷,明代弘治嘉靖年间人郎瑛所著《七修类稿》、清代乾隆年间的翟灏所辑《湖山便览》有记载。北京故宫博物院单国强先生曾撰有《元明诸家<如此江山亭诗卷>的价值》一文,对此卷的历史文献和书法艺术价值作了客观评述,对题咏各家以及各段顺序进行了梳理,可供参阅。徐邦达先生2003年夏也为此卷题写鉴定跋,确认为真迹。此卷题咏诸家所署年款先后为1346、1348、1370、1372、1478、1384、年,至今已逾六百年,是一件文献与书法艺术价值幷举的文物艺术品,与杭州历史尤有关联,值得关注。
祝允明 ( 1460 ~ 1526 ) 草书 孟浩然诗卷 纸本手卷
祝允明草书《孟浩然诗卷》,纸本,画心纵34厘米,横356厘米,书孟浩然五言律诗七首,一气呵成,意态汪洋。祝允明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外祖父徐有贞是明朝宣德八年进士,文武通才,书法名家,曾为编修、侍讲,官至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后因事下狱,发配云南金齿为民。虽然祝允明没有得享外祖父多少荣华,但是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外祖父的基因,作书法恣意汪洋最像外祖父。娶妻李氏,岳父李应贞也是书坛名家,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宜他书法进步。他在晋唐宋间博采众长,又好诗文,所作个性鲜明,有奇气,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幷称“吴中四才子”。这对他的书法帮助极大,无论是小楷、行书,还是他最擅长的草书,都受益于此。潘伯鹰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观赏此作,不愧大家法眼,一目了然,诗书情怀与之共鸣,然仅以引首“书协心声”四字论说此卷。所谓“书协心声”就是此卷书法和合祝允明的心意。两层意思:一、祝允明以草书录孟浩然七首五言律诗,书意与孟浩然诗意相合,传达了孟浩然的心声。二、孟浩然七首五言律诗经过祝允明笔墨演绎,已迹化为祝允明的书法之“诗”,表达了祝允明的心声。第一层意思侧重论诗,第二层意思侧重论书,潘伯鹰学问渊淹,四个字抵尽长篇大论。尾跋也出自潘伯鹰之手,同样以论诗入手,幷针对所录第七首《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发一句设问:枝指生(祝允明)于此诗“岂有别好耶?”为什么?因为第七首诗当年与孟浩然诗名相当的另一位唐代大诗人、山水画家王维曾经以此作过画,今天祝枝山也拿这首诗纵横作书,那是“探骊得珠”,学养所致。这是潘伯鹰针对祝枝山对孟诗的理解给予的非常高的评价和对此卷书法的精彩鉴赏。我们不妨再从头浏览一遍祝允明的这件草书《孟浩然诗卷》,全卷分七段书写,却是使笔纵横,气脉贯通,挥写如此得意,是因为祝允明在内心深处对孟浩然的诗有着深情会意,而不仅仅止于熟稔二字。所谓“书协心声”,就是指书家与诗家的境界合一。此卷旧裱,潘伯鹰题签,原为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收藏,极为难得。
沈 周(1427 ~ 1509)、文征明(1470 ~ 1559)溪山云霭图卷·行书题识 设色纸本
沈周《溪山云霭图卷》,设色纸本,由本幅沈周山水、文征明长跋以及各家题跋三部份组成,其中沈周山水绘吴中西山雨后奇景,文征明则以诗文述说沈周及此卷山水,难能可贵。《溪山云霭图卷》明万历年间已归大收藏家李日华收藏,并著录于他的《味水轩日记》中,清道光咸丰年间归藏道光十三年进士、两淮盐运使,精鉴富藏的李恩庆收藏,晚清至民国间又归藏北洋时期担任要职的著名书法家、鉴赏家冯恕(字公度)收藏,品相完好,值得收藏。
陈洪绶的《红叶题诗图》是一件著录清晰、传承有序的老莲人物画精品,设色绢本,品相一流,人物开相典雅,游丝勾线气息高古,依款署“云门老悔洪绶”判断,大约作于入清初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陈洪绶》中卷(翁万戈编着)、西泠印社出版社《陈洪绶作品集》(黄涌泉着)、吉林美术出版社《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陈洪绶》(王璜生著)均收入出版、著录,是一件不容忽视的艺术珍品。
蓝 瑛(1585~1664后) 秋水归舟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631年作
蓝瑛《法各家山水四轴》也极为难得,因为时间关系,未及着文,只能简单叙之。《法各家山水四轴》作于1642年,绢本,各纵172.5厘米,横55.5厘米,是蓝瑛由中年进入晚年时期的精心之作,四轴山水,气象各异。此作曾经清代大收藏家孔广陶收藏,并著录于孔广陶的《岳雪楼书画记》中,后归现代著名画家周怀民收藏。蓝瑛的绘画随着近年来对浙派乃至蓝瑛本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价值日益显现,而四轴山水完好保存至今更为难得,当不容忽视。
《秋水归舟图》为原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张敬标的藏品,本次献拍由其家属提供。这是一件难得的蓝瑛中年时期的山水佳作。
王 铎( 1592 ~ 1652 ) 草书 杜甫祠南夕望 绫本立轴 1648 年作
王铎的草书《杜甫祠南夕望》诗轴也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传世佳作,绫本,纵235厘米,横51厘米,1648年王铎57岁时作。其时这位前朝礼部尚书正以弘文院学士充殿试读卷官,虽有职事,却心情抑郁,所作所为尽是吟诗作书。此轴录杜甫五言律诗一首,他极爱杜诗,也曾以命途坎坷况比杜甫,在相当程度上他喜欢杜诗是因为杜诗能唤起他许多可以共鸣的东西。尤其晚年,他以杜诗或者自作诗书赠乡翁老友,是移情心绪,散发胸怀。此作“为葆老乡翁书”,署本藉“洪洞”,“葆老乡翁”大约是其洪洞老乡。王铎祖籍山西洪洞,生于河南孟津,但是在其作品中幷不区别“本藉”、“客藉”,而是将“洪洞”、“孟津”两地都作为藉地署款。其实上款是谁无所谓,“老乡翁”能解王铎郁闷心怀,给他精神宽释才是最重要的。这是王铎晚年心境的一个特征,所作行书敛胸,草书放怀都与此有关。此轴书《杜甫祠南夕望》诗,行笔无滞,提按转折自如,轻重徐疾有度,仿佛与人说话,对方善解,言者语畅,大约如此。
傅山的草书《乐平游山诗轴》,绫本,立轴,纵186.5厘米,横50厘米,无年款,但写得好,所录是他本人所作七言绝句一首,此诗收入他的《霜红龛集》卷十三。就书法而言,傅山与王铎齐名,都是明末清初书坛大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均有一席位置。而以思想论,傅山更出色,他学问渊博,通经史诸子及佛道之学,又擅医术,乃一代妇科名医,且有骨气,重名节,所作所为300多年来为人称颂。所录为他的纪游诗,所游之地乐平在晋中昔阳,那是他一生中多次往游之地,中年、晚年均有游历。然依其先道后佛及治学历程看,这首诗及此轴书法大约作于傅山50~60岁间,比对其书法风格,似也相近。此轴气脉贯连使转从容,有解衣磅礴如散怀抱之势,非达境界之人不可为,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