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下有鬼趣 却道向佛终——罗聘《竹林礼佛图》赏析
时间:2014/11/13 作者:晏臣 来源:西泠拍卖

此轴《竹林礼佛图》作于嘉庆己未年六月十九日(1799年),罗聘正是于当年的七月初三子时去世。故而此作的意义非常,既属罗聘晚年精良之作,又是其画风的最后写照。罗聘是八怪中最年轻的一位,终身布衣,一直辗转各地谋生,而画艺最全,作品的面貌最多。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十四岁的罗聘拜金农为师,向其学习诗文和绘画。金农很看重这位高徒,称赞其“笔端聪明,无毫末之桀”。金农作为“八怪”的前辈,书画造诣和处事之风对罗聘的影响很大,罗聘受其熏染,日后逐步显现出天赋的才华。


罗聘  竹林礼佛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799年作
钤印:两峰(朱) 衣云和尚(朱)
出版:《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1574页罗聘第31号印鉴取自本拍品。
99.5×32cm

礼佛图指描绘供养人虔心修行的绘画,是佛教画的传统题材之一,罗聘晚年向佛,钻研至深,而作为职业画师,这也可能是为某位居士所绘,但此作的绘制中,罗聘并无有意显露“怪”法,笔下的竹石和小僧符合规矩时宜,呈现在最后的岁月中渐趋平和的画风,尤其此作的题材庄重,又具有功能性,罗聘的处理是小心谨慎的。此《竹林礼佛图》中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为景衬,铺墨渲染出“透”、“漏”之美,有瘦硬古拙之趣,得陈老莲真髓。石畔更有修竹数杆,竹叶双钩,叶茂参差,但不乱章法,一丝一毫都可循笔端。画中形状和位置的经营巧妙,奇石与竹枝接应,石拱下正容供奉的佛塔造像,小僧侧面端坐,条几横置,上有鼎炉焚香、经卷瓶花。佛像、人物以及竹石的线条细劲,设色明丽,用笔生冷奇绝,风格典雅。款识后钤有“两峰”印,此印收录于文物出版社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书中第1574页罗聘第31号印鉴“两峰”,便取自本拍品,足证此作珍品。

罗聘平生画鬼亦画佛。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罗聘第一次进京,携《鬼趣图》八幅拜谒名士,一时京师名流题咏殆遍,竟有一百五十余题跋,罗聘骤然名声鹊起。因“鬼”成名,而终归于“佛”。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罗聘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进京,时年五十八岁,这一次留居京师八载,此时罗聘的名声早已在外,一入京师便邀约不绝。但从友人纪昀和翁方刚留下的文字中看出,罗聘这八年确是寂寥中度过的,求无味之味。到京师的次年,他写下了《正信录》一书,谈佛教的天堂地狱和报应轮回,他在自序中提到近来研学心性之学,采辑经藏中与儒书融会的言论,汇集成册。明末王阳明力倡将儒家思想融合佛教精神,罗聘援引此说,在书中罗列了大量文人嗜佛的事例,欲证儒释同源。如果说罗聘对于《鬼趣图》沉默始终,不立文字,那么对于画佛的因缘,其留下了《正信录》。明清江南的文人晚年多好佛学,闲雅生活也罢,困顿度日也罢,都要谈上一段因果,说一件公案,松际月来,达至禅悦,此景蔚为风尚。罗聘受金农佛教思想的影响很深,晚岁嗜佛,自称“却尘居士”、“衣云道人”,也多用僧、道之号。

嘉庆三年(1798年),罗聘思乡心切,奈何囊空如洗,幸得好友相助返回扬州,此轴《竹林礼佛图》正是在返回扬州的次年所作,作好之后月余辞世。罗聘终生布衣,为职业画师,但不善持家,依旧生计艰难,老来境遇苍凉,几欲断炊。罗聘的离世意味着扬州画派群体的沉寂,此作或许正是这位画坛奇才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