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岸围碧波 众木生寒烟——溥心畬《碧波秋色图》赏析
时间:2013/07/02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古岸围碧波,众木生寒烟。风帆下极浦,秋色生远天。萧寺六朝陈,遗构皆千年。萦回转石径,遥阁蓬莱巅。蒙密闲竹苇,翩翾摇芰莲。欲往巢云松,啸傲洪厓边。”

此诗读来清新、自然,画意纵横。岂不知,作者乃是才华四溢的满清贵公子——溥心畬。

溥心畬(1896——1963),名儒,初字仲横,后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又号西山逸士。为清宣宗道光皇帝之曾孙,恭亲王奕?之孙,原姓爱新觉罗氏,是名副其实的王公贵胄。因此,其画作之上常常钤有“旧王孙”一印。

作为满清皇族,溥心畬生活优越,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出生五个月即蒙赐“头品顶戴”,“六岁入学读书,始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诗经》、《春秋》……七岁学作五言诗,十岁作七言诗,十一岁始作论文。”

 溥氏家族收藏颇丰,古籍文玩、法书名画应有尽有。对于家藏的唐宋名画,他朝夕临摹,得悟古人用笔、用墨之法。他曾自言学画历程 :“初学‘四王’,后知‘四王’少含蓄笔而多偏锋,遂学董巨、刘松年、马夏,喜用篆籀之笔。始习南宗,后习北宗 ;然后始画人物、鞍马、翎毛、花竹之类。”1912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亡,溥心畬隐居西山戒台寺十余年,潜心于诗文书画,终成一代大家,后与张大千合称“南张北溥”。1949 年新中国成立,溥心畬迁居台湾,与另外两位在台湾定居的画家张大千、黄君壁并称“渡海三家”。

这件《碧波秋色图》为溥心畬上世纪五十年代寓居台北时所作。此画构图平中寓奇,富于变化,用笔潇洒、灵动,设色古雅、沈着。


溥 儒(1896~1963)碧波秋色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17×46.5cm

南齐评论家谢赫谈及绘画构图之法,有“经营位置”四字,可知,画之“位置”在于经营。画家采用传统山水画中的“平远法”构图,使画面产生一种“冲融而飘飘渺渺”的意趣 ;“三段式”的画面处理方法,将近景、中景、远景拉开距离,相比元代画家倪瓒的“一河两岸式”的构图更多了几分曲折离奇 ;“S形”山脉走向将近、中、远——三景之“山势”前后通联。前景与中景似断非断,对中间碧波荡漾的湖水形成合围之势,远景看似平缓,实与前景遥相呼应,远岫横云,草木蒸笼其上,一片江南景致跃然纸上。正切中“古岸围碧波,众木生寒烟”的“围”与“生”二字,诗有画意,画含诗情,足见画家在构图上的苦心孤诣。

画面近景坡岸与中景岛屿的山石以披麻皴描绘,远景则以轻松的米家墨点洒落点出。其中,山郭酒旗掩映树木之间,三五舟船飘摇于万顷碧波。湖岸沙洲柳丝垂落千条,飘渺空中回荡古寺钟声。他以花青色染山石,以赭石染树木、屋宇,画家用他魔术师般的技巧,将这湖山佳处、妙处一一写出。众所周知,画家对南宋马、夏一脉用功尤勤,得其三昧。此画却抛弃了马、夏水墨淋漓的浮薄弊病,以董源、巨然的南宗之法写之,作为一位诗文、书法、绘画皆精的文人,他变刚硬为柔和,化苍劲为潇洒,以其清新、秀雅的高格雅调一洗当时画坛流行的粗鄙、矫揉造作的风气。

画面上方的大片空白,被画家以秀逸、遒美的笔致所书写的五言诗所弥补。他尝自以为“习画不及习书法用功之专,以书法作画,画自易工,以其余事,故工拙亦不自记。”如此看来,溥心畬画面中潇洒、灵动的线条是来自于书法,他“以书法作画”的要求与唐代张彦远的“书画用笔同法”、元季大家赵孟頫的“书画同源”又有何不同呢。“书画同源”、“诗画相通”作为文人画的两大要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溥心畬身上依旧散发出熠熠光彩,足以证明,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之火必将经久不熄。

当年,苏东坡题表弟文与可画竹曰 :“与可之文 , 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 , 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 , 变而为画 ,皆诗之余。”溥心畬借诗文、绘画寄托其内心的苦痛,与文与可寓情于竹一脉相通。跳跃、舞动在宣纸上的线条令他暂时忘却现实的纷扰,画家乘着绘画这一叶扁舟飘摇在波澜壮阔的人生海洋上,不过是为了满足“欲往巢云松,啸傲洪厓边”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