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1953~1995) 赠干爹签名照
照片(带画框)
1984年作
说明:带原框。背面木板有邓丽君亲题:“二哥喝酒之赐,背后女人裸图。送于干爹。易曲同衷。筠。”签赠用纸反面即为裸女海报。邓丽君本名邓丽筠,其在台北之墓园即称“筠园”。
上款人干爹周伯伯,系邓家早年居住台湾屏东时的邻居周羽。湖南人,曾在乌坵(金门近旁小岛)担任驻军指挥官。周将军非常喜欢邓丽君,认她作干女儿,邓丽君的传记中还印有其年少时与周将军的合影。日后周将军去邓丽君的长兄邓长安所开的餐厅吃饭,“二哥喝酒之赐”中的二哥应为邓长顺。此时的邓丽君也已成名,签赠干爹照片,但又因故被收藏在长兄的餐厅之中,现藏家直接来源于该餐厅。尤值一提者,此帧照片中服装,为邓丽君1983年于香港红磡体育馆盛况空前的「15周年巡回演唱会」中演出服装之一,礼服颜色奼紫嫣红,正是她最爱的色系。
照片:33×22cm 衬纸:45×34.5cm
陆小曼(1903~1965) 《徐志摩诗集》未刊序言稿及致卞之琳信札
稿纸十四页,信笺一页(正反面,附信封)
1957年作
说明:《徐志摩全集》的出版自1935年筹划以来几经未能成型,1957年,卞之琳受人民文学之邀编辑《徐志摩诗集》,遂请陆小曼为新书写序,陆小曼得知后欣然允诺,并以书信回谢。然而终究由于政治的原因,诗集的出版一直难产,序言也因此石沈大海。之后,序言只在1972年大幅删减刊登于《新文学史料》,此次所拍的序言原稿和致卞之琳的回信都是首次露面。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作为民国爱情文化的象征,而陆关于徐的手稿却极为罕见,此稿又几经沈浮,堪称完美。
参阅:《新文学史料》总第十三期P102,陆小曼《遗文编就答君心——记<志摩全集>编排经过》;及第87页,赵家璧《回忆徐志摩和<志摩诗集>——纪念诗人逝世五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四期。
序言文稿:25.5×36cm×14 信:21×27.5cm×2(正反面 附信封)
【关于陆小曼致卞之琳信件及《序》的说明】
林语堂(1894~1976) 致霍尔泽夫妇信札明信片十五通
二十一页(信笺十通十三张十六页 明信片五帧)
1963~1972年作
说明:美国友人亨利·马克·霍尔泽夫妇(Mr & Mrs Herry Mark Holzer)上款。该夫妇是林语堂晚年较为关键性的人物,他们都是律师兼作家。林在美国与赛珍珠所闹的版权纠纷,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忙而得以挽回,这在林语堂的自传中也有着墨。十五通信函跨度近十年,涵盖了林晚年所做的一些重要工作和行为。譬如探讨了港台文化氛围的异同,是林语堂六十年代选择回到台湾的因素之一;编辑字典是林语堂从未停止的努力,《当代汉英词典》可称其最后一部大作;英译《红楼梦》则是林未完成的夙愿,却转而成就了一部名作《京华烟云》等等。
每通信及明信片都署有林语堂的英文签名“Y.T.”,其中一通同时又有中文签名“语堂”。两通为林语堂夫妇二人合写,但都由林本人署款。1966年9月28日的一通中有林语堂手绘金门岛屿地图一帧。
尺寸不一
【晚年林语堂】赏析
(左图)江亢虎(1883~1954) 行书 十二言联
纸本 画心
说明:郭宗熙上款。
362×42 cm×2
(右图)章炳麟(1869~1936) 篆书 五言联
纸本 对联
说明:杨沧白上款并题签。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170×42.5cm×2
孙中山(1866~1925) 楷书 博爱
绫本 横披
说明:日本友人听花(辻武雄)上款,梁津旧藏并题跋。
37.5×93.5cm
蒋介石(1887~1975)批、林祥光(约1903~?)写 太平洋战争时期国民党海军资料及照相簿
纸本 六册
说明:四册公事日记均为林祥光在1942—1943年二战太平洋战争期间的记录,应为他任蒋介石委员长侍从室参谋时期所写。其中第一册有多处蒋氏的亲笔批文,为珍贵史料。其记录始于1942年2月13日(同月10日太平洋战争委员会在伦敦召开第一次战时会议),止于1943年,所录内容分为“外事国际”、“政治”、“运务交通”、“空军”等部分,每条均有明确日期和记录,并各系有电报、信件、地图等公文。其中外事部分的记录有英国首相丘吉尔会邀请蒋介石参加伦敦太平洋战时会议的电文、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军令部长徐永昌等的电文通报等,并呈録批示。其余三册公事日记也录有蒋介石批文,及关于所罗门群岛海战以及我国海防建设的内容,附有海域地图及每页夹有相关剪报。第五第六册分别为海军相册及与林祥光有关的中外报刊剪报册。
尺寸不一
(左图)容 庚(1894~1983) 为海口五公祠书楹联原稿
纸本 对联
1980年作
说明:1980年 “海南第一楼”海口五公祠修复时,邀请著名书法家容庚、麦华三、商承祚重书楹联。容庚重书的对联原为民国观察使朱为潮1915年所撰,容庚写此联时已经近90岁,为其晚年书作;麦华三于同年书写的对联原来则由清朝海南举人潘存所撰。此两幅对联即镂柱上书的原稿,上仍留有铅笔描样痕迹。
160×32.5cm×2
(右图)民国名人政要、抗战事件名人及抗战名将、国际事务名人及驻外使节、迁台后各界名流往来信札、民国37年国民党中执会政委会第42次会议名录、缪培基大使藏1945年“中国驻德国联管会军事代表团”相关照片等计11册四百余件
说明:此四百余通国民党政要名流手札公文,从抗战起始,一直延续至国民党迁台以后,包括上至蒋介石手批公文、抗战各大战区司令手泽,及至党、政、军、新闻、宗教等各个领域、各个级别之要员往来信函,且多手书,又上款显赫,为现今市场中最大量之同类拍品。其中一通蒋经国在江西发家时期亲笔公文更为拍场仅见。
【民国政府党军政网络的构筑与再现——由一通蒋经国亲笔“搜捕手令”说起,兼谈大批量书信的系联作用】赏析
周恩来(1898~1976) 为《中国教育工会工作者手册》题辞原稿
纸本 一页(笔记本一册之中)
1950年作
出版:《中国教育工会工作者手册》扉页(原大影印),工人出版社,1951年。
说明:全国教育工会代表李扬题跋并珍藏。周恩来在世时影印出版的手迹极为罕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使旧教育能适应新中国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周恩来亲自指导了对旧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1950年夏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和以后的多次谈话以及签署的教育文件中,他对教育改革问题都作了多方面的阐述。195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二次组织工作会议,周恩来向大会作政治报告时,要求各地领导切实重视为教育战线配备管理干部并抓好培养建设人才的工作。
1950年8月8日,周恩来出席全国教育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教育形式与任务的报告。李扬当时是与会代表之一和大会工作人员,在会议休息时请周恩来在工作会议笔记上题词:“全国教育工作者团结起来,很好地为教育这一代青年而努力!”与这一时期周恩来的教育工作重心息息相关。大会结束后李扬负责编辑会刊,便将周恩来题词影印出版于1951年《中国教育工会工作者手册》的扉页,字迹周围的白粉即为当时印刷制版所需,李扬在该页左册写有专门说明。
16.5×11.5cm
胡 适(1891~1962) 《道德教育》稿本
纸本 手卡(二十一页,附朱经农名片一张)
1921年作
说明:此为新发现的胡适《道德教育》全篇手稿,写于21帧读书卡片之上,有铅笔注明1921年。该篇文章没有刊行,但有1922年的另稿收于《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十二册中,且注明是在天津教育厅的演讲,相校文辞拍品一稿应为更早。附有朱经农退还手稿时的便条,为用自己的名片书于津浦铁路的列车上。与上述又可互证。
卡片上的讲稿条分缕析,或亦用在演讲中提示重点。1922年的手稿则已更加完整成文,或为后来誊抄。此批卡片则更能显胡适先生写作时对结构的原初思路,且在演讲后还为时任北大教育系主任的朱经农借观,朱经农之字亦稀见。朱经农与胡适颇为投契,胡适曾誉他为“中国公学之秀”,在胡适白话文运动的酝酿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从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商务印书馆哲学教育部部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等职,被誉为全面教育家。
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两大旗帜,对新旧道德之争的讨论在当时如火如荼,但胡适对道德的认识却带有自由主义的色彩,在此文中他谈到并没有绝对固定的道德准则,还用许多具体事例印证道德的相对性,并认为与其直接、不如间接地推行道德教育,既体现了胡适对道德革命的响应,也显明了他的教育思想。
胡适为中央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7.5×12cm×21
王国维(1877~1927) 楷书 岑参诗
纸本 立轴
说明:朱镜宙题跋。朱镜宙为著名史学家佛学家、辛亥志士、著名民国报人,章太炎女婿。
29.5×28cm 题跋:31×37.5cm
弘 一(1880~1942) 手批《四分律册及藏本华严经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等自藏佛经
五十三册
说明:据弘一《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自序:庚申(1920)夏日,弘一在浙江新城贝山闭关,从日本请回古版南山、灵芝等三帙律藏,并寻律学南山宗三大部戒疏、羯磨疏、行事钞等书,欲在山中研习,但因事而未成。辛酉(1921)正月他回到杭州,钻研四分律,并遍读与其相关之书,因觉戒相繁杂,记诵不易,三月在温州永嘉瓯城庆福寺(俗称城下寮)抽关治律期间,以重振南山律学为己任,六月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此批经籍中的《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应为弘一治律时所读用之经书。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为唐僧道宣所集,系采自《四分律》中有关戒律之羯磨,再依诸部律删补而成。是弘一在《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论》凡例中认为习止持完成之后,习作持所应采用的读物。书名为1921年四月所题写,同年六月弘一将此书与见月的注文《毗尼作持续释》并读,书内朱批累累,诸字抄录《毗尼作持续释》中的注文,可见当时钻研之深。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为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是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作,卷名卷数为弘一墨笔题写,书脚亦有弘一朱砂写册号与书名,其中有弘一的三十余处墨笔眉批及朱砂圈点,抄录澄观大师华严经疏文于其上。弘一起修净土宗,后入律宗,对华严经研习甚深,以此经作为日课,曾多次手书经句,并作《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其余经卷均为与四分律有关之读物,其内有大量朱砂句读与圈点:包括南山宗祖师道宣所著《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业疏科》,均为其自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之书;以及道宣《四分律含注戒本疏》,此亦为四分律宗三大部之一,自四分广律抽出戒本,附制戒因缘及字句略释而成;北宋元照大师继承南山律,将律学与净土结合弘法,他针对道宣律师南山三大部写成注书《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和《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简称为“资持记”、“济缘记”和“行宗记”,其中《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为日僧慈光、瑞芳等所编的三籍合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