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时值“西安事变”七十周年之际,中国首部用尖端技术修复的电影《西安事变》,在阿房宫电影院上映。西部电影集团百余位艺术家、技术人员奋战三个月,修复了斑驳的画面,复写出昔日“西影”作为西部电影策源地的辉煌经典。七年后《西安事变》创作初期场景气氛图及人物造型图原稿,亮相“西泠印社中国国际动漫节·名家漫画作品展暨第三届漫画拍卖会”,将为我们揭开这部上世纪80年代大片诞生背后的秘密。
大银幕上演绎历史传奇
上世纪70年代末,“西影”几乎代表了当时华语电影的最高成就,多部影片在中外电影节屡屡获奖。时长近3小时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西安事变》,由北影厂著名导演成荫负责,1979年开始筹拍,投资数百万元。这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大片,取材“西安事变”,不仅有政治力量之间的纵横捭阖,历史人物也以前所未有的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开类型片风气之先。该片一经公映就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先后荣获1981年中国电影华表奖;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成荫)、最佳男配角奖(孙飞虎)、最佳化妆奖(王希钟、李恩德)。不光大陆公映好评如潮,在香港上映近500场,观众达25万人次,甚至吸引台湾同胞集体赴港观摩。
众所周知,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可以说建国以来唯一延续不断的一种电影题材样式。上世纪80年代,历史题材的影片赶着时代的节奏重新出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解放思潮,引领着“新时期”电影创作的走向。真实呈现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这不仅涉及到在技术上怎么展现风云变幻的时代风貌,更重要的是如何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影片导演成荫,这个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艺术家,在开拍以前便认定要把《西安事变》拍成一部文献性的历史故事片,从摄影、美工、服装、置景等所有方面,表现对待历史的态度。这在电影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上,都需要新的突破。
张子恩(b.1941) 卢广才 电影《西安事变》气氛图、场景图原稿
纸本 水彩 炭笔素描
1981年作
27×39cm×6030.7×22cm×77
从“影戏”到“影象”
传统中国电影,受到传统戏剧的滋养,重在展现叙事的张力。而上世纪80年代新的电影观念,促使艺术家们更注重从造型角度,突破“影戏”观念,走向“影象”的视觉冲击。《西安事变》不仅在编剧上,花大力气把事件处理得脉络清楚,有条不紊,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美术设计,为把文学形象转变成视觉形象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给影片纪实性的造型风格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为体现导演总的创作意图,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美术师张子恩、卢广才,配合摄影组的设想,作了大量细致的案头工作。我们能从场景气氛图浓郁浑厚的基调,油画般的风味中,看到主创人员对影片庄严风格的把握。为了追求那个时代的感觉和氛围,大小100多处场景,有的实景加工,比如西安的张学良、杨虎城公馆和华清池;有的像华清池大门、潼关城楼则需要根据史料重新搭建。
由于气氛图不仅是单纯的美术作品,还具有的指导拍摄的功能,所以严格按电影镜头透视,画出全景构图,甚至还画了详细的拍摄角度,这样各个局部镜头画面自然也就包含在内了。同时它还要指明主要道具的陈设位置,还要考虑拍摄时场面调度的灵活性。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使电影也能在部队和农村放映,《西安事变》同时完成了普通银幕和变形宽银幕两种拷贝。当年拍戏时,每场戏演员都要演两遍,用不同的摄影机拍摄,而我们可以看到场景气氛图的画幅,以宽银幕画幅1:2.5的比例为基础,也兼顾了普通银幕1:1.33的比例。
去脸谱化表演 造就一批特型演员的成功
在电影里看历史,既是写事,又是写人。我们现在依然能看到《董存瑞》、《上甘岭》、《红色娘子军》中英雄的光辉形象。但上世纪50、60年代的大银幕上,领袖级人物是缺席的。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为纪念逝去的领袖,由国务院、文化部、总政治部联合组织,一批特型演员开始成就他们不同寻常的演艺生涯。
《西安事变》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多达30余位,当时政治思想开放程度不比当下,主创能以贴近历史的非凡胆识,将张、杨这两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定位在了主角的位置上。在最初的人物设计中,就难能可贵要求进入每个人物的思想深处。不仅需要演员体验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的思想情绪,在人物最初设计时,就没有做简单的政治脸谱化处理。如今,我们从《西安事变》的人物设计原稿中,可以看到该片角色造型人性化、多元化、性格化的定位。
表演艺术家孙飞虎在《西安事变》中扮演的蒋介石,后来成为银幕标版,此片录影带传至台湾,其扮相甚至获得蒋经国认可。从这个人物造型设计稿看,完全摆脱了以往的银幕形象,蒋介石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出现,展现出别样气质。据悉,当时从国民党那里缴获过来的、附有蒋介石各个时期照片的历史文献都是经过特批,才允许制片方调阅。而被叶剑英亲自圈定、与毛泽东结下不解之缘的特型演员古月,在《西安事变》中则是第一次塑造毛泽东形象。金安歌饰演的张学良坦率热情,辛静饰演杨虎城沉稳谨慎,王铁成饰演周恩来,包括几个重要女性角色,如蒋夫人、赵四小姐、杨夫人其造型都别具一格,不失为银幕之外,颇具特色的一份纪念。纵然当时拍摄的场景不复存在,华清池和西安的东大街也已不再是20多年前的模样,一些演员已经去世,但当时电影人的心境,通过此份珍贵稿件得以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