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陵字牧甫,一作穆父、穆甫,晚年别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 先后又有蜗篆居、延清芬室、 旧德邻屋、古槐邻屋等斋号。其印作取法广博,结字自然,刀法凌厉浑穆,于清代印人中独树一帜,于浙皖两派外另辟蹊径,其印风流布,称“黟山派”,直与浙皖两派鼎足而三,艺术成就足与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辈抗衡,为晚清艺坛一大家。
黄士陵印四方
黄氏篆刻,早年师法皖浙两派,此次于西泠秋拍中面世的四方黄士陵印作中,年代最早的一方便是黄士陵拟仿皖派宗师邓石如所作,印文曰“爱画工书能琴善病”,线条与结字无不流露出浓郁的邓氏风貌,而其用刀却不时流露出浙派切刀风味。其在边款中记述了创作此印的经过:同治甲子,见此印于马骨董家,或谓完白先生手作,以赠泾上赵侍御者。匮于赀,不可得,而徘徊又不忍遽舍,因仿治一石,复恨无所用,赠人又难其人,置行笥中十余年矣。今年秋,感季贶周太守知,听其言论,观其容儿,读其著作,知广陵散尚在人间。吁,十余年来仅一遇其人,窃喜是印不终湮于囊箧,而太守之所乐者岂特此哉,此其小焉者也。因记颠末于石,用纾夙愿云。壬午十月廿五日,后学黄士陵志。按其自记,此印作于同治甲子(1864)年,壬午(1882)年赠周星诒时重为补记,其时年方三十三岁,而作印时仅十五岁,以十五岁少年而有如此造诣,实为天纵奇才,而此印也是目前可见黄氏年代最早的作品,于研究黄氏一生治印轨迹亦为不可多得之数据。
游居广州的经历于黄士陵的艺术生涯是至关重要的。一八八一年,三十二岁的黄士陵游艺广州,曾入张之洞、吴大征所设的广雅书局,后来又曾受邀于湖广总督端方幕府,从事经史、金石图籍的校刊、编拓。著名的《十六金符斋印存》及《陶斋吉金录》等书即是他襄助编拓的。他因此也获得了研究大量金石文字资料的良好机缘,使得他在古文字学及碑刻、玺印学方面有了精深的修养,这在晚清印人中是十分超卓的,也使得其印艺发生了很大的飞跃。对于清代印人的取法,他于赵之谦用功尤深,他说:“赵益甫仿汉无一印不完整,无一画不光洁,如玉人治玉,绝无断续处,而古气穆然,何其神也” (《欧阳耘印》边跋)。可见其深得三昧。赵之谦认为:“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黄士陵则说:“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季度长年》边跋),可谓同气相求,此次西泠秋拍中的一方“阳湖许镛”印,正是受赵之谦影响而作,他在边款中记曰:“一刀成一笔,古所谓单刀法也。今人效之者甚伙,可观者殊难得,近见赵撝尗手制一石,天趣自流,而不入于板滞,虽非生平所好,今忽为撝尗动,偶一效之。振老以为何如。癸未荷花生日,牧父志于羊石。”癸未为1883年,其年黄士陵三十四岁。此印以单刀出之,结字布白一任天真,不加雕饰,是黄士陵一生中不多见的以单刀法所作的佳作之一。而另一方为传卷楼主人所作的九字白文藏书印,刻得平正厚重,线条微带迟涩,亦不难看出其与赵之谦印作之间的关系。
四十岁以后,黄士陵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强烈的个性风格,以后未再有大的变化而逐步趋于精能老到,其成熟期的作品气势沉雄,刀法亦益为朴茂浑穆。“翕怀”朱文长方印,乃为翕怀斋主人所刻,未署年款,检黄氏印谱中有同为翕怀斋主人所作“翕怀斋印”,款署“甲午四月”,其时黄士陵四十六岁,此印亦当属同一时期。印作长方,二字上下排列,结字平正中寓奇崛,用刀爽利老辣,线条细劲,方圆兼备,有六朝碑版遗风,为黄氏盛年佳作,不可多得。
黄士陵的边款风格,在清季印坛上也是不同凡响的,除了文辞隽永严谨之外,在技法上也不蹈故常,他曾学过邓石如的双刀行书款,又一度改用切刀楷款。后受六朝碑刻书体人款的启发,遂以稳健的推刀法变而出之,含蓄质朴,结体尤见古拙错落,在林林总总的印款艺术园地里独标一帜。此次面世的四件作品中,“阳湖许镛”与“爱画工书能琴善病”二印皆作长款,“爱画”一印边款多达一百五十余字,“海昌羊氏传卷楼所藏”与“翕怀”二印也各有十余字边款,皆镌刻精雅,可作微型碑版观,亦可对黄氏边款艺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黄氏一生治印颇多,但由于其“湖海飘零”,原石星散四方,存世无多,此次能一举汇集四方佳作,且贯穿其习印之初直至盛年不同时期,实属机缘巧合,可遇而不可求,识者自当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