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庭小园 闲情雅寄—西泠印社2011秋拍历代庭园艺术 石雕专场综述
时间:2011/12/19 作者:全腾腾 来源:西泠拍卖

继2011西泠春拍推出“中国首届历代庭园艺术•石雕专场”并取得成功后,庭园艺术这一独特收藏门类受到众多瞩目。此次西泠秋拍庭院艺术•石雕专场,汇集宋、元、明、清历代庭园石雕佳构,仍以石盆、石凳、石桌、抱鼓石为主体,亦聚石狮、席镇、赏石等石艺术作品共100 余件,可谓重器层出,异彩纷呈。冬日钱塘,众乐共赏,试藉此次拍卖,呈庭园艺术古朴、深沈之雅于堂,其幽深美学之品更愿与君共享。

再叙庭园艺术之风雅意趣
 “深庭小园”,出自汤显祖《牡丹亭》中“人立小庭深院”一句,本是汤祖师描写闺秀抒怀之意,这句唱词却不经意间将古典庭园艺术的意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庭,乃小,且深,区别于“大庭广众”和声势浩大的园林工程,她有份独有的含蓄和雅致,这份含蓄雅致甚至带了些少许的私密。白居易在《玩新庭树,因咏所怀》道:“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他将这份归隐的幽思寄于庭园,得到慰藉。居于如此恬淡宁静之境,以松石为友,于琴书为伴,远胜于富贵朱门和喧嚣井市。不仅于此,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在文学作品中提及庭园,正所谓籍物言志,古人的庭园情结由此可见一斑,这种情结更是一种向真向美的高雅情怀。

在庭园存在的三千年历史脉络中,她由一种建筑艺术形式,逐渐转变成独立的一门艺术和文化,再到升华到一个新的美学境界,有着太多的承载和见证。庭园,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居舍,为着意追求“风雅意趣”的文人们创造了幽然恬静的超脱美。恬淡、素朴、远离俗市而与自然共同生息,栖息于此,静己以镇其躁,这种与文人精神相契合的淡泊生活方式,更一种另世人追慕不已的审美情怀。大批文人雅士为之投入心血,参与到亲自造园,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北宋的赵佶,南宋的俞征,元代的倪云林,明代的米万钟、文征明、文震亨,清代的石涛、张涟、张然、李渔都是造园运动的热衷者。他们的参与也推动着庭园文化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美。


清 漢白玉敞口雕滿工圓盆
67×67×44cm

有学者认为,人的生活有三个层面:一是生存层面,一是美感层面,还有一理想层面。庭园就以她的文化魅力将这些完全涵盖,她以独有深沉和幽远、用她深浸内藴的胸怀,征服了这些文人雅士和后世来品读的我们。此时此刻,我身于西泠拍卖所在的传统江南庭园——清末大学士府王文韶故居中,清风徐来,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古凳石桌伴瘦梅弱桂,皆入眼入心,此情此景,怎能不想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置身其境,竟涌咏物之情,抒怀之心,“人立小庭深院”的意象在此感知一二。

石——物象简约,意境深远
除了承载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庭园作为一个实质居住的生活场所,也体现一种生活情致,一种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所以庭园中的一砖一石都是一个精神安顿体。历代庭园艺术中,石文化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室无石不雅,园无石不秀”,石桥、假山、石径、石阶、石盆、石桌、石登、石柱、石雕、孤赏石等等,都是石的表现形式。在庭园中,曲折廊边、拐转角隅、窗外天井,掇一二块石,就平添活趣。孔传《云林石浦序》说:“虽一拳之多,而能藴千岩之秀,大可列于园馆,小或置于几案,如关嵩少而面龟蒙,坐生情思。”

中国哲学的“气化”说认为,万物由气化生成。在石文化上,人们认为石是气化的典型和象征,它钟孕天地灵气而成,“天地之精之气,结而为石”。不仅众家追颂石之原质,更品赞其本真,郭熙《林泉高致》云:“石者,天地之骨也。”这种对石本真和原质的品赞,都把它和天地、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石文化已渗透于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爱以不同的标准品石,以不同的角度咏石,此风至唐宋而极盛,并积淀为流行不衰的审美现象。唐穆宗、文宗朝宰相牛僧儒对石“独不兼让”,在得到喜爱之石后,兴奋之余不忘写长诗赠与刘禹锡和白居易,与他们分享此乐。而巧妙的是,刘、白二人也均善于品鉴石,随后二人又写下诗文概括自己的品石经验,不仅寄以诗文,白居易更交石为友,与石共宿,邀石对饮,已到达如痴如醉地步。牛、白、刘等文人诗篇,在相当程度上表征着古人品鉴石艺的风尚和审美水平。


明 漢白玉雲龍紋花台一對
42×60×60cm

在庭园用中,有石台、石盆、石凳、石柱、石鼓、石阶、石刻、石雕、孤赏石等诸多形式,在不同的造型和布局下,石将自己独有的气质融于庭园和自然,与其相映成趣,亦是一个契合点——以简约之意象,造意境之深远,以景富情,感物明志。石作为庭园艺术中的点睛之笔,让文人雅士的心境和精神追求在此得到充分的共鸣,中国传统哲学与古典美学所追求的形而上与意象说,在此也得到了更好的呈现。

共藉西泠,心赏二三
此次庭园艺术•石雕专场,不乏皇家重器。拍品中清代汉白玉皇家西番莲花台,即为不可多得之皇家精品。清代赏石藏石之风盛行,乾隆帝对奇石、园林十分崇尚,对造园艺术也颇有见解,这一时期是明、清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现保存在苏州拙政园的八件精美石雕花台和柱础,皆为圆明园遗物。在经历了英法联军焚毁和文革“封资修”的破坏后,饱经如此风霜,她们能完整而美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实属不易。拙政园中几件遗物,均刻西洋番花图案,造型为两种,四方直上直下形和四方束腰形。此拍品造型典雅大气,雕刻精湛,正面剔地起突扇形西洋潘莲,侧边浅刻海水连纹图,保存完好,品相端庄,是清中期典型中西合璧之佳作。


清早 青白石團花紋長方形石盆
102×51×26cm

庭园艺术中的石盆艺术代表着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恬静、且淡雅,为大雅之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最直接的体现。唐寅曾说“水养灵苗盆养根,根苗都在小池盆”,石盆的魅力和韵味可见一斑。石盆一只,或撮于细沙,或养鱼三两尾,或置于庭园供于一花,又或置一灵石于书房案几,自制一景,时时赏玩,雅趣着实无穷。 本次拍品中一件清早期青白石团花纹长方形石盆,四面开窗团花,造型端庄,石质洁白,琢磨圆熟,轮廓清晰,亦为旧时宫廷之物。其简约文雅的雕刻装饰手法,素朴恬淡,高雅而不落凡尘,可谓雅极,正合文人“萧疏雅洁”之审美观念,是典型的清早期作品。 古人云:“盆玩者,须古雅之盆,方惬心赏,然盆古为难”。石盆作为庭园艺术中的石雕艺术之一,具有凝重的分量。本次专场中石盆,涵盖宋、明、清三朝,量多且精。另件清代汉白玉葵口满工石盆,形制浑厚古朴,雕刻精湛。周身雕刻五子登科、喜上眉梢、一路连科等装饰纹饰,其中海浪、树木、流云、花卉等图案皆纹饰突出,整体造型颇为生动优美而有气魄,且传达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实为石盆艺术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清 漢白玉竹梅雙喜獅首抱鼓石一對
65×25×65cm

此外,本次专场还荟萃石狮、石鼓、井圈、石镇等上乘佳作。皆集石材与雕刻技艺为一体,处处流露出文人气息与意境诗情,展示出生生不息传统美学之精髓。古曰:“意生于象外”,就让我们在庭园艺术中,在这简约物象中,去体会中国文人的气息与情怀,去感受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去找寻逝去的点点遗迹,去探寻文化的风骨与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