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真山水——浅议陆俨少之《山水人物册》
时间:2011/12/14 作者:雷 平 来源:西泠拍卖

翻开这本手掌大小的陆俨少之《山水人物册》,一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土气息迎面而来,时空仿若倒流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令人犹如亲历那个生机勃勃、如火如荼的红色时代。

自从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人民日报》继而发表社论《把总路线红旗插遍全国》,此后,在全国各条战线上,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由此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美术创作亦被推向了历史的高潮。从山水画的角度来看,怎么样把传统文人画的山水画改变成为表达新中国形象的山水画,惟一的出路就是遵照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走现实主义的道路,去和真山真水进行对话,用写生的方式来表达新的生活。


陆俨少(1909~1993) 山水人物册
设色纸本 册页(十六页) 1964年作 13.2×16.7cm×16   
说明:新加坡张纪歆梦湘楼旧藏。张纪歆曾任厦门中国银行总经理,新加坡中国银行副总经理。

1964年,正是创作《山水人物册》的那一年,陆俨少所在的上海中国画院组织艺术家们数次去皖南写生,经由浙江桐庐至白沙新安江,辗转至芜湖、歙县、屯溪,遂上黄山。陆俨少在深入农村山寨的写生活动中,亲眼目睹了人们“筑堤拦流、利用河滩移土造田、改造环境、战胜自然,发展生产的一派新气象”。(《陆俨少自述》)受其感染的启发以及由此产生的创作冲动,正是产生这本册页的契机。他以富有主旋律气息的色彩、构图和笔墨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粪船运肥、农夫采樵、清晨拾粪、放牛暮归、赤脚医生、渔人撒网、电力灌溉、甚至村干部从县里开会归来等山村生活与建设场景尽收册中。除了劳动场面,画面中亦不乏用点缀的方法,添加了电线杆、汽车、盘山公路、自行车等新元素。

艺术家通过写生看到现实的变化,又通过写生带来思想的变化;思想变了,笔墨岂能不变。陆俨少在1961年所画《怡然册》上曾写道:“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此句当是顶门棒喝。因思于以前自谓学古人,实则仅得其糟粕而已。一千余年来山水画中颓废出世思想与今时代精神,宁有些凑合否乎?此犹水火不能相容。而予恬然自安,不思其过,又复侈言笔墨。夫所谓笔墨者,充其极不过优孟衣冠,今时亦何用古人之翻版。孤立以言笔墨,未见其有当也。学古人要为今用,故必有所创,创而后能合德者也。迷途知返,请自今始。”《怡然册》是一套仿古册页,题此册时,他刚刚摘去“右派”帽子,这些话在多大程度上出自内心,已很难猜测,有的研究者说“跋语显示了他迎接新生活和试图变法的决心”。而三年后的这本《山水人物册》,不就正是这种决心的最佳实证吗?

新山水写生促使陆俨少变革原有的传统画法,亦形成了其一生中重大的风格突破。这个时期,他的笔墨开始由工趋于写,由收趋于放,这种风格转变,既是写生表现对象所需,亦与他体会石涛提出的“学元人而加以放”的成功经验有关。他面对实景,“大都采用默记的方法”,但有时也“用铅笔勾稿”,以帮助记忆。而出于面对写生的情绪感染,他会更着意于笔墨的铺陈性,注重去连续成片地运笔,又因多用了些浓重郁密的湿墨,其下笔速度往往会略略加快,笔端很自然地流露出率性的笔姿。虽然其中略有粗略乱头的荒率,倒也不禁自然流露几分潇洒。其点景人物的造型大多来源于生活,笔法简洁拙朴、生动自然,与此时期画风相得益彰。

这本册页的开本只有13.2厘米*16.7厘米大小,袖珍迷你,出门写生随身携带甚是方便。从简短的题跋中,我们推测这本册页作于8月上海的郊区,应是陆俨少该年两次下浙北皖南之间的练笔之作。此际,其颇具“陆氏山水”风范的“留白法”尚未形成,然而其“爱新就新”的理念,却在这些满溢真情真性的新农村写照中流露无遗;可以想见,正是在全新“师造化”的过程中,他终于写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