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西泠春拍 | 古釉之美 陶养心性:单色瓷珍赏撷
时间:2023/07/30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文房自古就是文人的自留地,有卷可读,有画可临;

有物能赏,又涵养之,是谓心性得以安放。



而在众多文房瓷器中,尤以"单色釉"之韵味最为隽永独特;
它最得宋器之素韵,是将古人追求器物朴素美学的精神性格,表现到极致。









宋代时期,单色釉就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因其少了彩绘,因此对器型和釉色的要求就大大提高。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品味静雅,慕古之风极盛,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各式单色器珍承载着帝王以文人的方式,陶养自己的心性。本场对清宫瓷器档中的部分单色釉瓷器进行了一定梳理和实物对照研究,结合文献记载,旨在厘清单色釉器作为御前赏物,该类型器的种类、器型、纹饰和款识特点,所展现的帝王审美至高境界。并进一步思考清朝御用督陶官唐英等人制作署有年款的仿古瓷器的意义和影响。




lot1104 清乾隆 · 炉钧釉绶带耳葫芦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23.1cm 耳径:12.3cm

RMB: 1,500,000-1,800,000

来源:台湾张秀政先生旧藏。

     鸿禧美术馆旧藏。
出版:《中国陶瓷5·清代瓷器》,谭旦囧著,台北光复书局,1982年,第21页,图13。



炉钧釉,创烧于雍正,时唐英督陶。世宗,乐仿古创新,尤为倾心宋明钧瓷窑变之玄幻斑斓。为摹此釉,特遣景德镇御窑厂匠,远赴数千公里外之河南禹县钧地访学烧瓷技艺。成功釉种见有带紫色斑纹者,如窑变釉,以及带松石绿色斑纹者,如炉钧釉一类,唐英所称“炉钧”。“炉钧釉”名,记于景德镇唐英刻碑,以彰其作为唐窑烧成之重要瓷品及理想供御瓷类。其色,介于广东佛山石湾窑与江苏宜兴窑紫砂壶釉色之间,唯炉钧流釉更佳。本品通施高粱红色炉钧釉,浓艳绚丽,宛若火焰,色泽与雍正时期之作品无异。据色泽及款识判断,本品是为乾隆早期唐英督窑时所作。查阅海内外公私收藏及市场资料,此式作品仅见此一例,可称孤品。





此式绶带葫芦瓶创烧于乾隆,止于道光,为清代御窑经典造型。当今所见此造型器物,十之八九为茶叶末釉作品,其他品类可谓凤毛麟角,查阅资料,偶见青花、茶叶末釉描金等少量作品传世。张秀政先生为张添根先生之子,父子两代均雅好收藏,闻名海内外的鸿禧美术馆即是张氏父子创立,巅峰时期藏品数量高代三万余件,其中尤以陶瓷最精。除了藏品丰富外,鸿禧美术馆在张氏父子的经营下,还经常举办各类高质量的展览活动,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收藏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拍卖市场中,偶见鸿禧美术馆释出之藏品,必为当今收藏家所追捧,以传承鸿禧之收藏精神为荣。




炉钧釉多见乾隆时期灯笼瓶式,参考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923,1994年,展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售于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编号6。相近乾隆炉钧釉瓶,亦载于《清康雍乾名瓷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86年,编号93。乾隆以降,炉钧品种续烧,憾愈趋呆板;见一嘉庆灯笼瓶例,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载于《清代单色釉瓷器特展》,台北,1981年,编号56,亦有一例,见周丽丽《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统官窑瓷器》,上海,2014年,图版3-92。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炉钧釉纸锤瓶(左);故宫博物院藏绶带耳尊(右)




lot1102  清雍正·唐英制仿汝釉小荸荠瓶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10.5cm 直径:9.8cm
RMB: 600,000-1,000,000

 

瓶直口,长颈,圆弧腹,内收至底,圈足微外撇。全器里外满施仿汝釉,釉质肥厚滋润。圈足施酱釉,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件荸荠瓶造型圆润饱满,浑厚古朴,同时又因形如荸荠而显得玩味十足,尽显典雅隽秀,不愧是展现了清代仿汝釉技法的上乘之作。有明一代,汝釉便成为景德镇御窑慕制的对象之一。至清代雍乾二朝,仿汝釉成就甚至超过了前朝,而且品质不输于宋汝釉瓷器。

 



荸荠瓶造型,自雍正时方入御窑法眼,开始有限烧造,并一直流行至清末。此瓶尺寸小巧,宛若亭亭玉立之少女,与寻常作品相比,其韵味可谓远胜。纵观明清两代,若论颜色釉之水准与品类之丰富,当推雍乾之交的御窑厂为最,尤其唐英榷陶以来至乾隆初年的二十年里,仿古与创新具精,斑斓多彩,成就显赫,技艺均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传世至今,许多成为空前绝后之佳作,肇启清代御瓷艺术之巅峰,令后世不可企及,本品便为其中之佳丽。




lot1106 清雍正·仿官釉瓜棱小贯耳瓶

款识:“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高:10.3cm 直径:6cm
RMB: 600,000-900,000


瓶为圆唇口,直颈,颈两侧塑圆管灌耳,下垂瓜棱圆腹,圈足。内外施以“仿官釉”,釉呈天青,表面满布细密自然开片,釉面之莹厚丰腴不亚于宋瓷。圈足施黑褐彩,内书“雍正年制”四字青花篆书款。唐英《陶成纪事碑》中记载,雍正帝将内府所藏宋官窑原器发至御窑厂进行仿制,故雍正仿官釉最为成功。本瓶为雍正御窑仿宋“铁骨大观釉”的成功之作。



宋瓷之中贯耳瓶式样较多,成为后世据以仿烧之蓝本,明代成化年间即曾烧造大小不同尺寸之瓜棱贯耳瓶。至清代雍正时期,由于皇帝好慕古雅之器,故而多次下旨制作仿宋瓷器,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闰七月十六日有关于“双管瓜楞瓶”之记载。




lot1107  清乾隆·仿汝釉八方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33.5cm

RMB: 400,000-600,000

来源:日本萨摩传承馆旧藏。

出版:《御用瓷器:中国官窑精萃 萨摩传承馆名品图录》,萨摩传承馆,2008年,页55,图47。


 


有清一朝,仿汝釉八方瓶仅乾隆、道光两朝烧造,乾隆时期制品存世较少。从清文档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档案中称此式瓶为“八方一统瓶”,为难得的乾隆宫廷陈设佳器。两岸故宫博物院均有相同器收藏,参见《孙瀛洲的陶瓷世界》,页274,图173;及台北故宫器物馆藏编号:中瓷-000453。宋代五大名窑以汝窑青瓷最受后世称颂,晚明张谦德《瓶花谱》赞曰“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始仿制汝窑器,以雍乾两朝为佳,唐英于雍正十三年(1735)作《陶成纪事碑》,其中载有“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乾隆皇帝多次下旨仿烧,并曾赋诗咏叹:“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拍品即为乾隆时期仿汝釉“新瓶”,夙称清官窑中的名品。



拍品通体作不等边八方形,束颈、折肩,腹部向下渐收,下承八方形圈足,满施仿汝釉,其色青中微泛粉白,如雨过之后晴朗的碧空,釉面莹洁温润,釉质肥厚,周身小开片清晰显现,凝重端庄。全器造型规整挺拔,器身光素不事其他装饰,底足可见明显酱褐色护胎秞,中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古釉之美与当朝器形完美结合,彰显师古而不泥古的艺术追求,为乾隆官窑仿各种宋代釉色器的翘楚。方形瓷器制作难度很大,往往有“一方抵十圆”之说,拍品取八方为形,在各种造型的清代官窑瓷器中尤为特殊。八方瓶又暗合八卦之象,乾隆皇帝所谓“古圣观象,意在笔前,卦虽画八,理具先天”。若此式寓方圆于一体的八方造型,自然深受乾隆帝的喜爱,成为御窑经典。





lot1109 清乾隆·仿哥釉三联葫芦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20.7cm 直径:12.5cm

RMB: 800,000-1,200,000

参阅:1.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三联葫芦瓶。

   2.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乾隆仿汝釉三联葫芦瓶。

   3.苏州博物馆藏乾隆仿官釉三联葫芦瓶。

 

 

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颇受清代帝室所喜爱。至清代雍乾时期,已不满足于对官古器的把玩,更希望将这些经典作品重现于世。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中总结御窑厂仿古和新增釉色品种中,“仿宋铁骨大观釉”就在其列。碑文记载“仿铁骨大官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具仿内发宋器色泽。”本品古朴高雅,釉色莹润,志摹北宋官窑,器型化裁于传统葫芦瓶,三联更添灵动,可见乾隆御窑师古却不泥古之艺术追求。



 乾隆皇帝尤尚慕古,御窑厂在雍窑基础上,对于仿宋器的烧制可谓空前绝后。据《清宫瓷器档》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奏折中有“琢器内选出一千一百六十件,大观釉三口葫芦瓶十五件”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奏折载“交崇文门仿哥窑三口葫芦瓶一件”,其中“哥窑三口葫芦瓶”当指本品。本品制为三联葫芦型,直口微敛,短直颈,亚腰线条流畅优美,上半柔美,下半丰满,下承随形矮圈足。胎骨坚实致密,通体施仿哥釉,釉质肥腴纯厚,釉面润泽,发色素雅,冰片裂纹,内蕴光华。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lot1110 清乾隆·蟹甲青釉荸荠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25.7cm 直径:18.5cm

RMB: 300,000-500,000

来源:北京保利,2016年6月7日,《潜龙腾渊—日本名轩御藏长物》专场,Lot8389。

出版:东京美术具乐部《茂之禄:桥本家御藏品入札》,昭和十五年(1940年),一五二号。


 

茶叶末釉原名厂官釉,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在明代磁州窑所产黑釉器物基础上的创新之作。其釉呈色稳定,因失透而显庄严、沉稳;因窑变而形成黄绿变化,高雅精美。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厂官釉品种有三:蛇皮绿、鳝鱼黄、黄斑点。后人习称鳝鱼青、鳝鱼黄、茶叶末。本品造型圆浑饱满,端庄规整,做工精细。釉面平净润泽,釉色黄绿交映似茶叶细末,颜色素雅而深沉。底足露胎呈黑褐色,胎釉相接处留有刮削时形成的小锯齿纹。底款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lot1111 清乾隆·粉青釉穿带扁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25cm 直径:17.8cm

RMB: 500,000-800,000

来源:伦敦佳士得,1990年12月10日,Lot.331。

 

此种系耳为乾隆仿古瓷器之又一。蒜头形口,短颈,圆扁腹,腹部两侧起四口,可用于穿带。胎质坚密,通体施冬青釉,釉面匀净,色泽悦目。青釉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但其色调较豆青稍浅,较粉青略深,既传承乾隆朝瓷器素静淡雅之气,也更添几份皇家简约大气之派。




lot1112 清乾隆·矾红宝相花纹甘露瓶

高:25.6cm 直径:14.4cm

RMB: 200,000-300,000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白地矾红彩折枝莲纹甘露瓶。

 


本品瓶型秀美,色彩协调,为藏族传统造型与清代早期陶瓷烧造工艺的完美结合,而御制藏草瓶尚有另外一种用处,即作皇室赏赐西藏僧侣之用,这与清朝帝王民族统治之政策不无关系。《乾隆纪事档》:“(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具不要款”;“(乾隆十一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具留下,其甘露瓶着唐英再烧造几件”;“(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



 

藏草瓶,亦称“甘露瓶”,为藏传佛教陈设用法器。本品圆唇,直颈,颈下部有轮状凸起,丰肩,腹下渐收,束胫,覆钵式圈足,内壁施白釉,外壁以矾红彩绘饰。由上至下依次为回纹、朵梅纹、覆莲纹、仰莲纹、如意纹、变形覆莲纹、折枝西番莲纹、蕉叶纹、覆莲纹。藏传寺庙的增多及法事活动的频繁,促使藏式法器及陈设的大规模制作,大量不同材质的法器经清帝的授旨而成形于造办处,在此背景之下,景德镇御窑厂在奉命惟谨的督陶官唐英的监督之下进行着繁忙的生产事宜。




lot1103 清乾隆·粉彩轧道龙首带钩 (一对)

高:3cm 长:8.8cm 数量:2

RMB: 200,000-300,000

来源:美国常青藤联盟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胡德艺术博物馆(Hood Museum of Art)旧藏。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2017年10月18日,景德镇,唐英学社。



 


带钩指束腰革带上的钩子,自东汉始,带钩由实用物品逐渐向玩赏之物转变。此件瓷质带钩仿东汉带钩形制而制,一端作龙回首状,身作琵琶式造型,背后有扣纽,钩柄表面粉彩饰宝相花图案,整器造型古朴,色彩丰富。据清宫档案记载,瓷质带钩乃赏玩器,以乾隆朝官窑粉彩带钩的纹样,色彩最为丰富,且大多不具款识。拍卖市场也鲜有出现此类拍品,同类藏品可见南京博物院,可互为参考。




lot1105 清乾隆·炉钧釉灯笼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23.2cm 直径:14cm

RMB: 350,000-550,000

 

瓶口外撇,短颈,筒形腹,下承圈足,因形似灯笼而得名。瓶腹部两侧堆贴瓶状双耳,瓶上加瓶,寓意“平上生平”,构思新颖,别出心裁。足内釉底浅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通体施炉钧釉,釉彩自然流淌,蓝、紫等色交织熔融,极尽变幻之能事。

 

炉钧釉灯笼瓶是清代官窑之经典品种。炉钧釉始烧于雍正朝,以炉内低温仿钧釉而得名,是清代单色釉中饶具特色的高贵品种。灯笼瓶为炉钧釉器物的特有造型之一,流行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其中尤以乾隆作品水准为高。北京故宫博物院、国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瑞士玫茵堂等文物机构和私人收藏均有与本品类似之乾隆朝炉钧釉灯笼瓶珍藏,足见其备受青睐。




lot1090 清康熙·豇豆红釉暗刻团龙纹太白尊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带座高:11.5cm 高:8.6cm 直径:12.6cm

RMB: 350,000-550,000

 

本品小口微侈,圆唇,短颈溜肩,鼓腹呈半球形,平底,挖足甚浅。器物胎质细润紧致,重量适中,稍感厚度。器身与口沿内壁施红釉,釉色淡雅悦目,釉面有少许浅绿色斑点,在浑然一体得淡红色中参杂星点绿苔,相映成趣。腹部刻团螭龙纹,图案紧凑自然,口沿有一周现白边。器里及底部施透明釉,釉色洁白莹润,底足露胎坚质,底心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款字书写遒劲有力,青花发色深沉。




lot1093 清雍正·柠檬黄釉盘 (一对)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直径:8.8cm 数量:2

RMB: 800,000-1,200,000

来源:香港佳士得1997年11月5日,Lot.966。

 


此对盘侈口弧壁,下承圈足,形制小巧,胎质细白。小盘内外壁均施柠檬黄釉,色泽匀净娇艳,莹润光亮。圈足内施白釉,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尽管“西洋黄色器皿”每年都贡与皇宫,但总体烧造数量似乎并不大。特别是此类小盘,烧造数量当更为稀少,以至于到乾隆三年,皇帝就降旨命“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洋黄三寸碟一件。洋黄里外收小三寸碟一件……着交与照样烧造送来。”

 




因黄与“皇”同音,故黄釉自明初创烧,就成为皇家控制最为严格的釉色之一。清康熙晚期,内务府珐琅作引进锑黄釉,用于珐琅彩瓷的烧造。因其淡雅可人,深受皇室喜爱,故御窑于雍正朝研制出此类黄釉,习称“西洋黄”。督陶官唐英在雍正十三年所写《陶成记事碑记》中就列有“西洋黄色器皿”一条。因其为“本朝新制”,故在御窑所造的众多釉水中脱颖而出,为所列“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之一,要求每年进贡,可见皇室及督陶官对此种釉色的珍视。

 



lot1094 清乾隆·冬青釉盘(一对)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3.2cm 直径:16.8cm 数量:2

RMB: 250,000-300,000

来源:瑞士玫茵堂旧藏。

出版:《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865。

 


盘式圆口外撇,弧腹,圈足,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款,款字细硬。此器制坯匀厚周正,其足内白釉,盘内外则罩施厚润冬青釉,釉色青碧,色调稍冷,质地细润清恬平匀。冬青釉盘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以盘径六寸者为多,属大运瓷例,若本品之四寸者较少,查乾隆三十三年《清档》载有“东青釉四寸盘”,应即此类。




lot1100 清雍正·斗彩梅竹双清纹罐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高:11.1cm 直径:7.8cm

RMB: 350,000-550,000

来源:纽约苏富比,2011年3月22日,Lot0116。

 


此罐平口圆唇,短颈丰肩,深弧腹,下收平底,矮圈足。足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六字双行款。小罐釉质洁白莹润,器型小巧,甚为难得。罐上青花斗彩折枝梅花竹石为主体纹饰,画面疏朗淡雅,梅蕊含苞而放,历寒雪而暗香愈浓,两侧翠竹横欹而出,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宋·林景熙《霁山集》四《五云梅舍记》中:“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篁为岁寒友。”颈肩一周青花弦纹,腹下一周双线纹。雍正御瓷以小巧纤柔见长,予人清秀幽雅之美。本品玲珑别致,造型丰满盈握。其画笔清妍挥洒,布局章法俨然,青花一色,浓淡变化丰富,此对小罐无论造型、画工、胎釉、写款皆无一不精,品格之高,犹可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