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泠秋拍丨身在万物中——六舟僧的三千世界
时间:2022/12/23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早在五代十国,吴越地区就有东南佛国之誉,人们敬仰天地,供奉神明。杭州作为佛国腹地,底蕴深厚,高僧大德辈出,从“净土宗六祖”之一的永明延寿大师到写下“悲欣交集”绝笔的弘一,都和杭州有着极深的渊源。他们大多专致修行,谨遵戒律,心无旁骛。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名僧,以诗书画印独树一帜,更因精于传拓,为世称颂。他,就是六舟。


六舟礼佛图

转引自桑葚主编,浙江省博物馆编

《六舟 —— 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


达受(1791~1858),俗姓姚,字六舟,又字秋楫,别号万峰退叟、慧日峰主、南屏退叜等,曾以磨砖作镜轩、宝素室、玉佛庵等为斋名。浙江海昌人(今海宁)。幼因似命带华盖,出家于海宁白马庙。和“寄名”出家的鲁迅不同,六舟十七岁正式薙染为僧,曾先后住持过湖州演教寺、苏州沧浪亭、杭州净慈寺。一生赞誉无数,阮元云其为“九能僧”;管庭芬言:“六书章草无不精考”;陆以湉称:“杭州近日诗僧,首推海宁六舟达受”…


本次2022西泠秋拍有幸征得一批六舟藏拓金石文字,商彝周鼎、汉印唐碑,并几而置,诚邀诸家同观这位九能僧的三千世界…




问道于古


六舟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时值乾嘉朴学思潮正兴,访碑考古之风日盛,受此影响,所涉古器,很大一部分多为亲访断壁残垣所获。其曾自云:“壮岁行脚所至,穷山邃谷之中,遇有摩崖,必躬自拓之”,棰拓之外,文字考据更是其初衷。



正月元宵后,命舟之云巢,见山村土垣中汉晋古甎甚多,余所得十余品,其中最古者,为西汉末建元号以前物,文曰「八年八月二日」,字形甚奇古。徐君问渠为余铭曰「黑能守,赞弥坚」。

——《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清道光六年(1826)丙戌 三十六岁


同年夏,六舟至沃州,虽然《编年录》中没有详述,但此行六舟在南明山(今丽水市境内)亦有收获。


道光六年(1826)夏,游山过沃州,拾于南明山垝垣中。携归西湖之南屏,琢而为砚,六舟识。

——「吴中书」砖铭



宝相寺断甓中,六舟还拾获了汉「元康四年」砖,并作《汉元康四年砖研铭》载于《小绿天庵吟草》卷三。



以诗为媒


诗僧作为我国古代独特的文人群体,自东晋开始,镫火延绵不绝。至清嘉道时,江浙地区焦山、灵隐、净慈、天童已各成流派,他们以诗会友,得与当时官员、文士相交,影响着一代禅诗风格。六舟不仅足迹遍及浙地,还著有《小绿天庵吟草》,更与焦山名僧借庵一见欣然。


是年四月,与既白禅丈作京口之游。至焦山,访借庵老人(清恒)于海云楼,一见欣然,即留住山中。

——《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清道光十年(1830)庚寅 四十岁


清恒(清),字巨超,号借庵,浙江海宁人,与达瑛(字慧超)并称“焦山二超”,是名重当时的江南诗僧。长于诗文,其诗格调高古,以空灵取胜,为焦山诗系的代表人物。



方外之交


《清稗类钞》评六舟曰:“耽翰墨,不受禅缚。行脚半天下,名流硕彦,无不乐与之交。”从《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一书可以看出,南京、苏州、镇江、丽水、杭州、海昌等地都留下了其会友访古的踪迹。其中得益最多者,当属程木庵。道光十六年(1836)经金石家吴廷康介绍,释达受与新安程木庵初次相识,“一见如有夙契”。二人相约出游同时,还得观程氏家藏,除了众所周知的竟宁雁足镫等彝器,此程也园自磨墨亦其中之一。程也园为程木庵之父,名振甲,字音田,歙县制墨名家。此自磨墨为其辞官归里后着意制墨时所作,用以自怡并以餮同好,当时名流多有题咏,后散佚。此册为木庵得谭光祜、徐宝善旧题诗,属六舟传拓墨影,装潢成册,又广邀友朋题咏。诸家题跋盛赞程也园制墨之精良,六舟墨拓之传神,谓“搨本传来胜画图,描摹可似古人无”。可见六舟的传拓技艺在其交游圈里享有盛誉。


程也园考功自磨墨

——道光癸卯(1843)三月既望,海昌僧六舟达受手拓谨题。



周(木己造字)伯豆。道光十六年(1836)春程木庵孔目招游黄山,同木翁寓九曲菴,汪氏古董人持售者,拓此。

——六舟记。


程洪溥(清),字丽仲,号木庵,斋名铜鼓斋。程木庵家藏三代彝器不下千种,曾延请释达受为之传拓。并辑《木庵藏器目》、《攈古录》,校录出版《观石录》、《后观石录》等。


兹造像莲花座刘燕庭方伯由四川开藩两浙时留镇南屏。

——六舟记。


刘喜海(1793~1852),字燕庭,山东诸城人。刘墉侄孙。嗜金石碑刻、古泉珍籍,精鉴赏,富收藏。编有《金石苑》、《长安获古编》等。



此宋澄泥砚藏阮文达琅嬛仙馆,朱文藻、陈文述皆有长歌纪之,见《定香亭笔谈》…不啻为此砚写影。宣统庚戌适庐。

——邹安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良伯、梁伯,号云台、芸台、雷塘盦主,晚号颐性老人等,室名节性斋,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编修。历任工部侍郎、浙江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著述宏富。亦工书画,精鉴赏,尤精篆隶。被尊为一代文宗。




管庭芬(1797~1880),字培兰,号芷湘,亦号渟溪老渔等,浙江海宁人。清学者、藏书家、画家。着有《芷湘吟稿》、《渟溪老屋自娱集》等,辑刻《花近楼丛书》等。


左:六舟题赠蒋光煦 右:杨澥题赠六舟


杨澥(1781~1850),原名海,字竹唐,号龙石,江苏吴江人。善治印,早年学浙派,后来重于秦汉印,于金石考据之学靡不精核。精刻竹。存世有《杨龙石印存》。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别署东洲居士,湖南道洲人。道光十六年进士。于经学、诗文、词章、金石、史地均有造诣。书工四体,自成一家,世皆重之,为清朝中后期最具影响的书法家之一。



张廷济(1768~1848),原名汝霖,字顺安,号叔未,晚号眉寿老人,室名八砖精舍,浙江嘉兴人。嘉庆三年解元。金石学家、书画家。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书画甚丰。



陈文述(1771~1843),原名文杰,字隽甫、退庵,号遹斋、云伯,别署碧城外史、玉清散吏、圆峤真逸、团扇诗人、莲可居士,室名颐道堂、碧城仙馆、三十六芙蓉读书楼、妙天香室、注晋书斋、桂叶书堂、桂华书屋、紫玲珑画坊、题襟馆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嘉庆五年举人。官江苏江都知县。诗工西昆体,似吴伟业。著有《秣陵集》、《西泠怀古集》等。



吴荣光(1773~1843),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可庵,别署拜经老人,晚号石云山人,室名筠清馆等,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由编修官擢御史。道光中任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精金石之学,工书能画,收藏书画字帖甚多。著有《辛丑销夏记》、《筠清馆金石文字》、《帖镜》等。其中《辛丑销夏记》为著录书中精审之作。




余得《金刚经》墨迹,辑《祖庭数典录》,因考南洲髦年,乞假金陵长干寺,示寂后,勅葬凤台门外凤岭之阳,并赐凤岭讲寺齐田,㠯供春秋之祀。余不辞茧足,特诣其处,见赐塔岿峙榛莽中,展礼之余,并于其侧得残石一片,系塔志,仅剩铭辞十余字,盛衰之感不胜浩叹。

——《小绿天庵吟草》卷四《凤岭礼塔》


磨砖作镜


至此,或许不禁有人会诮问其禅心,但其实早在“磨砖作镜轩”这一斋名,六舟就给出了答案。正如“磨砖作镜”典故出处《景德传灯录》卷五所说:“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



东魏玉佛造像。是像即六舟僧取以名庵者,据《宝素轩编年录》得于道光十九年(1839)吴门瞿珍之市肆,云系传世古非入土中物。历久色如汉玉,且制作极淳,古字多别体,诚希世之珍。原供奉于海宁白马庙,庚辛之乱为乡民所得,闻售入张氏,今尚保存。

——邹安




纵览此批金石小品,有其以所藏出示他人者,亦有其得之转赠者,诚如《宝素室金石编年录》自序中写道的:“余所藏之书画,所拓之金石,知交中设有见赏,随即散去…”故今吾辈得观之金石留痕,实为其去散随心行谊之存证,亦是其一生游历之写照。出也海昌,归也海昌,于万物之中修其本心,或是佛心…


图片六舟精于椎拓,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将全形拓发扬光大,是全形拓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人物,对后世全形拓的发展影响至大。



承前启后


LOT 21

养心殿御赐宫装本《散氏盘铭及全形拓》(周希丁手拓本)

民国间精拓本

1盒1轴 六吉绵连纸

136×67cm


散氏盘为西周晚期青铜重器,内铸铭文三百五十七字,记录了西周中晚期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井田制的动摇和王室权力逐渐衰弱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嘉庆时阮元购之进呈内府。后久藏禁中,不闻其名,以致朝野传闻各异。


辛亥革命后,清室退位,然暂居宫中。1924年马衡等人逊清内务府发现散氏盘于养心殿库房,溥仪获悉,倩名工周希丁用六吉绵连纸传拓五十份,分赐重臣,此时始有全形拓本传世。此本即为溥仪赐赏之本,铭文及全形钤周希丁“希丁手拓散盘”、“金谿周康元所拓吉金文字印”二朱文印。作为全形拓的“集大成者”,周氏对全形透视、明暗、墨色等钻研极深,金石名家陈邦怀曾云:“审其向背,辨其阴阳,以定其墨气之浅深;观其远近,准其尺度,以符算理之吻合。君所拓者,器之立体也,非平面也,前此所未有也。”1914年古物陈列所成立前后,周希丁即参与了故宫武英殿、宝蕴楼等众多古器传拓。此散氏盘作为当时新发现之重器亦在其中。


因此本作为溥仪出宫前命拓赐赏之用,其装潢极为考究,全形及铭文剪贴挖裱成幅,上钤“养心殿精鉴玺”,并淡黄色卷草纹绫裱边,青绫包首,配色雅致,尺幅阔达,原装保存。故此名器、佳拓又存世珍罕者,诚可珍视。



LOT 20

翁方纲、程瑶田、惠兆壬三家题跋《吴越夫差剑全形拓》

清拓本

1轴 纸本

69.5×32cm


著录:1. 阮元《皇清经解》卷五百三十八:程征君《考工创物小记》,清刻本。

2. 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P46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程瑶田撰:《通艺录·桃氏为剑考》,清嘉庆八年(1803)刻本。


此为江宁司马达甫旧藏古铜剑全角一柄,上有铭文:“攻敔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字,与黄小松所藏汉剑等吴越夫差剑铭文大致相同。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翁方纲应司马达甫之请墨笔题记一则。右侧程瑶田考据剑与旄之器型差异,漫笔长跋于后。另惠兆壬于辟疆小筑观款。


吴越夫差剑著录者有数种,然《山左》《积古》《缀遗》《捃古》《周金》《簠斋》《三代》等古籍所说各异,故此本之出现可为后世研究存世古剑提供图片比对及流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