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华大地流传着一句话,“晚清风流出侯官”。
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区),人杰地灵,在近代涌现出了不少知名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刘步蟾、萨镇冰、方声洞、林觉民等。直至晚年,严复在家书上所写的收信人地址,都是“……侯官严宅”,可见刻满儿时生活印记的家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生难以割舍的魂牵梦绕。
1920年10月底,严复因病离京返闽避寒,定居于福建督军李厚基为其安排的福州城内郎官巷住宅,从此便再没离开过。1921年深秋,严氏病逝于福州郎官巷居所,并长眠于1910年时为发妻所选在故乡阳崎的墓地,真正实现了国人所期盼的“落叶归根”。
位于福州郎官巷的严复故居,陪伴他走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左为家书上严复所写严宅地址)
今年是严复逝世101周年的日子,101预示着新的一百从此开始,更有万物从一而生、望眼百年的寓意。借此契机,2022西泠春拍呈献一组珍稀严复家书手迹。综严复年谱和书札落款考,可知此批诗稿习作和严复家书分别作于1907-1909年间和1918-1920年间(严复病逝前几年,辗转于北京、天津、上海、福州各地)。此一批家书手迹,集文献价值与严氏书艺于一身,数量可观,品相上佳,实为市场不可多见之珍品。
2022西泠春拍
严复家书暨福建乡贤文化相关拍品
8月6-7日(周六、日)
每日 9:00-17:00
福州严复故居
严复福州故居展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
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扬帆者,他是善于教育子女的慈父,他也是个会被家中财政状况和身体健康所困扰的老人。
他是“光宣时诗坛名作手”,他也是学术思想卓越的大师级人物,他会忧国忧民,对清末民初的官场丧失信心,他也会儿女情长,借文字抒发以上情感。
他少年起便用功读书习字,一生孜孜不倦,在追求书艺的道路上未曾停下来过,在数量众多的临帖作品中,可见其勤勉和吸纳精髓。
他学贯中西,一生勤勉,虽已逝去101年,却一直都在民族复兴之路上陪伴着我们。
一、治学
严复一生历任北洋水师学堂会办、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俄文馆总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海军部协都统、北京大学校长、外交法律顾问、约法会议议员等职。其一生学贯中西,致力于治学教育,不仅自己在学界极负盛名,也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培养出很多有志之士。
丙午年(1906)清廷考试留学毕业生考官暨学部堂官合影
(同考官严复为后排左2,其他还有时任学部尚书的荣庆前排居中、考官唐绍仪居前排左2,同考官詹天佑居后排右2等人)
严复在接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面对中西学并存体制混乱的局面,
此中,其一为严复书旧作《与盐山贾佩卿论学书》卷,有本款及钤印,完整阐述了严复对孔子、孔教、《论语》、儒学根本大意以及中西学术差异的理解,富学术价值。落款为“丁未八月来京,夜坐无聊,录与蕙纕甥女藏之,亦一段翰墨缘也,并识。”
其中提到的“蕙纕甥女”为何纫兰,严复胞妹之女,因其母早逝,从小由舅舅抚养长大。严氏对其视若己出,疼爱非常,教育诸事亦不懈怠。此稿作于1907年9月30日(八月二十三),严复应学部之召“晚车进京”之后,任襄校官,考试留学毕业生。严氏此行携外甥女一同,有《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为据,后二人于10月21日(九月十五)坐船回沪,在京停留半月有余,此一手卷便写于此时。
1908年,严复与外甥女何纫兰合影,摄于上海上洋丽华照相馆
二、家书
台湾作家李敖在其著作里说:“我总觉得严氏一门,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好的家传资料。”
最长的一封家书(图中为部分内页),写于1919年9月25日。当时的严复,已从上海徐家汇红十字医院出院回家休养。
严复一生先后共娶纳过两妻一妾,育有五子四女,除次子死于儿时,其他都受到了系统而多元的教育,各有所长。众子女皆在此批家书中有所提及,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十七封家书,除受到自身状况的影响之外,严复还根据上款人子女的年龄选择不同的书体和叙事口吻,颇显“大大(严复子女对他的称呼,同‘爸爸’)”风采。
1917年,严复与妻子朱明丽在上海
(朱明丽,是严复的第二任妻子,1900年嫁与严复,婚后育有二子璇、玷,三女璆、珑、顼。)
1. 福州
严复于1918年南下的起因是本年7月,三子严琥由陈宝琛做媒,与台湾林氏甥女慕兰订婚,严复对此婚事颇为满意,并全力促办。他在1918年7月27日写给小女儿的信中提到购置金器的相关事宜,应该便与此有关。
此批珍稀家书,正是从此开始的不舍与牵挂,都多少与福州有关。这批家书中,近半数是在福州郎官巷所作,其中不乏对福州气候、风土以及生活日常的描写,是研究严氏晚年生活最翔实可靠的文献史料。
抵达福州后的第二封家书长信,内容提及自己病情、福州天气、子女教育、长孙严侨等事。
2. 子女教育
因长期从事教育和翻译事业,让严复与一般的父亲不同,更懂得教育。他认定学问对于国家、个人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于传统学问和西学兼顾。严复给友人熊纯如的信中谈及子女教育:“复教子弟,以现时学校之难信,故宁在家延师先治中学,至十四五而后,放手专治西文,一切新学皆用西书,不假译本,而后相时度力,送其出洋。”
此批家书中时间最早的一封,俊美的楷体中流露出对小女儿的爱。
从2022西泠春拍这批严复家书可以看出,当时十岁左右的小女儿“严四小姐”严顼已经可以与家父书信往来,知晓家中事务并可以从中传递信息,这与严复平日里的悉心教育密不可分。“儿年当幼小而爱重笔墨,如此日积月累,长大不可量也!”在信中,严复对于这个出生于他56岁时的小女儿的宠爱,溢于言表。家书中也有写:“(严顼)在家跟着大姐过日,处处须听大姐话为要。”可知姊妹情深,抗战胜利后,严复长女严璸只身赴上海,与四妹严顼相依为命。令人唏嘘的是,文革期间两姐妹自杀于上海。
严顼(1909~?),字眉男。严复四女。
在1919年7月10日的家书中,
有给女儿买古琴,及鉴定标准的表述。
3. 生活凡事
1918年11月,严复一行人离京南下奔赴福建操办儿子婚事,不过也正是此行舟车劳顿,让本就哮喘病情加重的严复,身体每况愈下。
写于1920年11月22日(小雪节气)的这封家书中,
严复较为集中地提到了自己的病患之处。
并在文末钤有印文为“瘉野堂”的晚年自用印。
之后几乎每通家书中都提及了自身的病情以及看病、服药等相关情况。1919年元旦,严复为三子严琥“在阳崎玉屏山庄娶妻台湾林氏”,是日“天雨,然亲友至者不少,约三十席。”(严复《己未日记》)1月11日又逢严复生日,亲友为他做寿,他请戏班连唱三日,终操劳过度,“病发几殆”。
部分家书信封,可知严家房产变动等情况
自1916年洪宪帝制后,严复退出政界,主要由商务印书馆的股金与股息维持生活。从家书中可获知严氏先后在天津日租界秋山街、北京西单旧刑部街、北京东四汪芝麻胡同、北京大阮府胡同、福州郎官巷等地有房产。1919年身在上海时便惦记着能够早日入住“(北京)阮府新屋”。
因为看病和诸事不顺,晚年严复经常在家书中抱怨财务状况,“我家年来(1919年)为病魔所扰,花钱极多,然是无法。”“我家之走破财字运如此,言之令人皱眉。”关于吸食鸦片,严复也多有提及,其中1919年9月25日如此说道:“至于烟引‘瘾’关系,则每日四剂药膏之外,尚须吸上等大土烟一钱左右(分为六七口),此则吾出院后之退步也。”可见在(上海)住院期间,其毒瘾是得到过控制的,可惜复而始吸,终为烟瘾累其一生。
严氏家书
4. 各地民情
据书信内容可知,1918年的北京春夏有水旱灾害,“京中连日大雨,电线都打坏,……天气如此,不知何日睛明,好接儿等回京照常读书。刻闻京外四处皆已发水,上半年闹旱,下半年闹水,田家庄户皆打饥荒,汝说不可怜么?”北京的水旱灾害常同年出现,水灾多出现在春旱之后,往往旱情越重,洪涝也越严重。严复这忧国忧民的思想,想必会在小女儿心中播下一颗心怀大局的种子。
写于1921年4月3日的严氏家书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北京、上海房价已居高不下,甚至有凭地皮、房屋“吃着不尽”之说,在京沪觅定住所并非易事,而严氏一家食指浩繁,得一可供一家团聚之屋亦属不易。严复写于1921年4月3日的家书(上图)中便有相关文字记述:“因北京无论如何,终为集中地点,此去十年中,地皮、房屋起价有出人意外者,若能守得,只此更可吃着(zhuo)不尽也。”其他诸多细节,待君细读原作后自行发掘考证。
如上所述,这些家书能为我们详细描绘出一个晚年严复的老父亲形象。他一如常人一般,有病痛有思乡之情,他为儿女婚事所奔波,他为家中房产和财政状况所苦恼,但他同时展现出一个教育家独有的思路和格局。
三、求索
时间倒推至封建统治已是风雨飘摇、苟延残喘之际。此时的严复,早已对清朝统治心灰意冷,但仍行走于官场中,心情复杂。现存彼一时期的词稿创作和诗文书法作品,能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严氏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忧国忧民和文学造诣。
有一行书词稿颇为特别,《满庭芳》有题记,可知作于1909年。词人当时的情绪颇为复杂,因袁世凯被清廷“开缺回籍养疴”,严复曾为此上折朝廷收回成命,认为“世凯之才,一时无两”“此人国之栋梁,奈何置之闲散”,因此才有所感叹“英雄。休但道、人才消乏,民智倥侗”,上有朱笔修改痕迹。
严复在《满庭芳》中再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概念,
严复词稿存世较少,在市场中尤为少见。词作多用以表现儿女情长,像严复这般用来表达忧国忧民情怀及哲思的词作更相对少见。此次所见几纸诗词稿,也可带我们领略到严复名为“光宣时诗坛名作手”的风采。
四、书艺
严复的字是学者之书,具有恂恂儒雅的书卷气,后人评其字“风神飘萧,力入纸而气凌虚”。从目前已知的笔迹可知,严复曾广泛临摹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大家。他一反清代崇碑抑帖的风气,重点师法晋唐帖学。恰2022西泠春拍中的严复家书手迹专场中,上述皆有体现,在日常书写中透露出书法的精到之处,实为严氏书艺之集中体现。
严复罕见草书 中国帖
宋代书家中严复对苏东坡颇为推崇,有一张留有叶脉底纹的楷书作品,上书苏轼和陈道复的两首七言绝句。一纸清朗圆润的大字,是先生对于古人的一种致敬,阅读后方可领会到其中所蕴含着的书家的不得志之意。诗句意在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可与严复长期蹭蹬科举、漂泊京津景状相考。此楷书与《天演论》译本封面书体极为相近。
行楷宋诗作品(局部)
严复所书《天演论》译稿封面
陈宝琛在《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中有写:“(严复)虽小诗短札,皆精美,为世宝贵。”
根据《严复集》中所收录的家书和各册“严复日记”,可查实此批大部分信札和词稿的写作时间,是为丰富严复年谱及相关情况的重要史料物证。这些历经风雨,妥善保存至今的信札手迹,是严复一生诸多留存的一小部分,既要结合年表去查实,又是丰富或修改已有年谱的重要“拼图”。故此批市场难得一见的严复信札诗辞稿,兼具史料和书艺价值,实应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