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无奇巧,正极奇生
——浅论王铎《五言诗》
王铎作为徐渭之后晚明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革新派的领军人物,他说“拟者,正为世多不肯学古,转相诟语耳。不以规矩,安能方圆。”又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故善师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也。”因此,王铎在古与今中更倾向于学古,他认为学古应不拟古,很好的分清了二者的关系。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王铎(1592 ~ 1652) 行书 五言诗
绫本 立轴
1649 年作
说明:顾铁符旧藏。
202×50.5cm
1649年的王铎,已经沦为“贰臣”,生活逐渐的稳定下来。他开始不理朝政,专心研究书法创作。所以到了这个阶段,王铎的技法最为纯熟,被成为“贰臣”的他在情感上也愈加浓烈,使得作品中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对于线条粗细变化的把握逐渐纯熟,不但在线条对比上面更加的夸张,而且书写上面更加的圆润。作品中王铎以篆笔意来写转折,显得沉着含蓄,有时翻锋,显出气势和笔力刚健。连带处停顿明显,笔触由重到轻,速度由慢变快,这种变化,在其大轴里面几乎都有出现。这也成为了王铎作品中常见的特征。作品中“衲补燕山照,杯浮海水流”一句里的连带尤其明显,该句位于作品中部,也是作者写字兴致正高之时,挥洒自如。也可见其对于米芾书法的钟爱。他以米南宫的书法作为深入传统的切入点和自己书法风貌形成的突破口,将米字的“刷”笔特征融入到自己的中锋绞转之中。在行书上和草书上的创作力,都能看出王铎字形的风貌主要源自南宫。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产量颇为丰富,仅五言诗就有上万首。本作同为五言诗:“释子复何事,人如帛道猷。静看驯鸽下,黙识老龙幽。衲补燕山照,杯浮海水流。寰中几百寺,计日与同游”。诗文中表达出淡然的感受,被成为“贰臣”之后,不理朝政。王铎主张“诗言志”,最为尊崇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甚至以杜甫再世自居。大概因为杜甫飘泊的生活,忧伤与痛苦的心境,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以及萧飒悲怆的史诗风格极能引起王铎的共鸣。虽然作品中并没有表现出王铎“一笔书”的功力,但是在字里行间中仍然能够透露出其对于二王和米芾大量的练习,米芾使得二王的笔法更加丰富,而颜真卿却更加适合将字形放大,这同样给王铎以启发。作品中的每个字并非字字端庄,而是富于变化,将二王的中正表现为欹侧,将鲁公的提按表现为提按的跌宕起伏,使得作品富含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顾铁符(1908-1990)
王铎临古、学古,通过吸取、提炼、创新,将自己的胸臆化古法于笔端,冲出古法约束,力矫赵、董书法之流弊,对改变轻松淡雅、流俗萎靡之时风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给明末书坛带来了新的活力。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评价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俯、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王铎学书,一生只学二王,本无奇巧,“一日临帖,一日求索”“拓而为大”。从二王的窠臼里面跳脱出来,然而这并不是野狐禅,而是一种艺术审美上的追求,王铎在追求新意和个性的同时,也溯源古人,深得晋韵,是为“正极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