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林以其幽迥绝尘 、清高孤绝的文人形象被后世尊称作为倪高士,而其画以萧疏淡远、荒寒冷寂为典型代表而流传于中国绘画史。
▲2019西泠春拍
倪瓒(1301~1374) 疏篁古木图卷
水墨纸本 手卷
款识:懒瓒。
钤印:云林子(朱)
著录:1.《静观堂诗集》卷九,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刻本。
2.《问亭诗集 白燕栖诗草卷六》,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刻本。
3.《古芬阁书画记》卷十三,杜瑞联撰,清光绪七年(1881年)刻本。
4.《眼福编初集》卷九,杨恩寿撰,清光绪刻本。
5.《眼福编三集》卷六,杨恩寿撰,清光绪刻本。
说明:郑梁、吞珠、邹直夫等鉴赏,杜臻、博尔都、冯勖、张英、劳之辨、陈元龙、邹直夫题跋。
画心:48×27cm 题跋:27×7cm 146.5×31cm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1301~1374)初名珽,字符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子、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幻霞生等。性孤僻猖介,不问政治 , 不理生意 , 因此自称「懒瓒」, 自号「倪迂」。所居之阁名为 「清閟阁」为清净避世之义,藏历代法书名画、钟鼎古琴,焚香幽鸣。画法上 , 独创了「折带皴」使其山水、竹石仅寥寥数笔,方逸气横生,风格「遒逸」,成一代逸品。这种简练飘逸的画风引发着文人画审美趣味的变化,甚至改变了绘画史上以逸品为尊的品评标准。
此卷《疏篁古木图》建立在倪云林绘画成熟稳定的风格面貌上,在其众多竹木树石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画幅上苔石幽篁依古木 , 一水间隔两岸。近岸土坡陂石,四株古木,疏篁三五,背后河水烟云茫茫。苔痕篁影之外画面左上方只留下自题「懒瓒」二字,可谓全无烟火、咸无生意,只见江南一派荒寒景象,冷冷迫人。倪式以独有的「淡墨、细笔、疏皴」的绘画范式来写「寒水、瘦树、枯石」的萧瑟意象符号之外的冷逸与狷介情怀。本卷中的树石格外简洁,只几丛古木,数株幽篁,一块石,几乎便构成了画面全部因素,与北宋以来全景式的山水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杜臻、博尔都题跋
冯勖、张英题跋
劳之辨、陈元龙题跋
作品经清初吞珠、邹直夫收藏并题跋,郑梁等鉴赏,后有近臣杜臻、皇族爱新觉罗·博尔都、翰林冯勖、大学士张英、大臣劳之辨、陈元龙等康熙朝多位名家题跋,并著录于《古芬阁书画记》等清代多本书画著作中,可谓传承有据。
「云林墨迹寒家藏之,不知几阅年所,粘诸壁间,踈踈淡淡自有一种深致动人,叹赏不置。壬申(1692)春入都偶携敝笥中,时馆于承萼轩,得荷拭拂,即此为片羽之贽,非敢云吉光也。是年夏六月下浣之五日,海宁邹直夫谨识。」
卷首隔水处邹直夫题跋点明此卷为其家藏,1692 壬申年夏六月下浣之五日,邹直夫北游京师,镇国公吞珠设宴款待其于承萼轩,其时邹出此卷为镇国公等众人同赏,并据卷后张英、陈元龙题跋所述「恭阅承萼轩所藏」及「宜承萼轩之什袭珍藏也」,承萼轩为镇国公斋号,可见邹将此卷相赠予镇国公,并自此为清宗室所宝藏。至清末为书画理论家杨恩寿所见并全文详细记载于其著作《眼福编》中,并收录于杜瑞联《古芬阁书画记》。
杨恩寿于书中为此卷作《元倪高士疏篁古木卷》跋 :「吴文定公跋云林竹石图云 :‘云林子当元末不与陈敬初辈食张氏禄,避地云间,以全其身。盖鸿飞冥冥,不丽于渔网者也。’又考名画录,云林入明后每作画但书甲子而不纪元,意欲学陶彭泽也。按此则云林心胸之湛净,识见之高超,诚有与柴桑翁后先济美者,世或称之曰懒,或目之为迂,皆非知云林者也。是卷虽寥寥数笔,若不甚经意者,然即小见大,即近见远,即疏见密,即少见多,罔非从古人融会而出,无一笔不是古人,究无一笔不是云林也。」
文征明评其曰 :「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倪瓒一生不仕,半隐半逸,驾扁舟游居于太湖之上,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可谓一个活在元代的魏晋人。其高逸的为人品格备受明清文人推崇,以至于明代江南人以家中有无倪画判雅俗,这种风气流徙至清代,可见倪瓒作品不止于艺术的极致,更见于其精神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