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唐寅《临流试琴图》看吴门文人间的交往
酒罢茶余思兀然,未能除得旧琴缘。
临流试把金徽拂,流水泠泠写七弦。
——唐寅
乔柯如玉落清阴,僮子遥将七尺琴。
流水高山堪寄兴,底须城市觅知音。
——吴宽
翠巗乔木昼阴阴,独坐临携绿绮琴。
理罢冰弦不成曲,由来山水在知音。
——文征明
水深幽涧落鸣泉,风入长林起暮烟。
相对已多山水意,不须重奏伯牙弦。
——彭年
“酒罢茶余,思绪豁然开朗,泠泠七弦上,临流难觅知音,静听松风寒。”唐寅君不由得心生感慨。“既然高山流水可寄兴致,又何须在茫茫尘世间苦觅知音呢?”,吴老安慰道。“即使弦如寒冰,弹不成曲,自始至终惟有高山流水才是你的知音啊”,征明兄亦附和道。“三位前辈如此相对,已尽是知音之意,又何须再谈知音难觅啊”,后生彭年不禁惊羡道。如此情真意切的对白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中,您是否又能想象到?是幅唐寅所绘《临流试琴图》即满足您一切幻想,且看唐寅之笔墨,吴宽、文征明、彭年之题跋是如何钩勒出吴门老、中、青三代文化圈的脉络。
唐 寅(1470 ~ 1523)临流试琴图(局部)
晚明的浪漫思潮以其价值定向返回了感性之根,吸引着今天思想史界、文学史界的重视。在其放浪形骸的厌世论背后反而是对尘世的热恋和一种朦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即呈现出感性的复苏、主体从外界还原本真的生机,唐寅的动人之处也就在这里。吴中文人频频谈及“隐”, 可见人们对于这一问题非常留意,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其所独有的隐士观念之下,他们中许多人也确实不拘身份形迹地过着所谓”自隐“的生活。画中临流抚琴的高士,面对空山澹水,他所乞求的惟有空谷的回音,而这位高士不正是唐寅自己的化身吗。但现实中无论是作为长辈吴宽的爱重、好友文征明的深情厚谊、还是后生彭年的敬仰,都使得唐寅具有着出世者和入世者的双重特征,而这也是吴中文人圈所具有的独特精神风貌。
▲ 2018西泠春拍
唐 寅(1470 ~ 1523)临流试琴图
水墨纸本 立轴
出版:1. 《历朝名画共赏集》第一集,世界社,宣统元年(1909 年)。
著录:2. 《虚斋名画录》卷八,庞元济,清宣统元年(1909 年)。
3. 《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唐寅》P189,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年。
4. 《唐伯虎全集》P437,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年。
5. 《新编画家题跋必备》P343,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年。
6. 《文征明集》增订本· 中P112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7. 《唐寅书画资料汇编》P181,上海古籍出版社。
说明: 吴宽、文征明、彭年题跋,庞元济旧藏。
50×27cm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无论是上古时期伯牙子期般的知己之情,还是吴门文人间的相互抚慰,中国文人对“知音”的寻觅在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中依然显得沉郁委婉,令人感叹。时至今日,如此饱含深情的《临流试琴图》惊现拍场,不知能否在茫茫人海中,觅得它五百年后的知音!
唐 寅(1470 ~ 1523)《临流试琴图》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