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专场 • 寻找王悦之 | 冷暖侬与共,逍遥天外天
时间:2017/11/28 作者: 来源:

西泠秋拍“从国立艺术院到中国美术学院——‘国’‘美’九十年纪念专场”,拍场罕见王悦之创作生涯中期大尺幅代表性作品——《蕉荫奕棊图》、《禽食图》岁末呈拍!(下滑至本文中段,可直接欣赏本场拍品)


以绢本施油彩,绝为前兹所无,(比照欧陆油画)高出法国时新派多多……若欲在马蒂斯前顶礼者,何不对此下跪……

—— 徐悲鸿观《王悦之画展》撰评


导语

无论我们将他称作哪个姓名


——台湾美术界更熟悉的刘锦堂,国立艺专学生笔下的王月芝,授课之余把西湖的每一个景致都尽情的记录下来的“西湖子(其水彩写生落款名号),作为民族美术先驱被重提与重视的王悦之——


总之,他以他的方式,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因为他,这位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绕不过的人物的出现,而再度引发一种别样的心境。 



以悦之眼,寻找悦之

悦之英年早逝,不仅造成了他的艺术创作就此终止,即使生前颇具影响力,也使他终身的个人评介难以捉摸。

 

台湾地区关于王悦之的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1994年,台北市市立美术馆举办《王悦之百年纪念展》,台湾美术史论家黄光男、李敏勇、林惺岳、蒋勋都发表专文。2014年,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脉脉之思——王悦之艺术展》。此批公藏作品,为1982年,由刘开渠专程登门,刘艺代表家属无偿捐赠。此外存世作品只有少数几幅藏在台湾与日本,也可见公藏以外,王悦之的代表性精品之罕见。


如今我们在杭州西子湖畔寻找他,王悦之,这样一位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文化人,在近代中国社会中也是较少的个案。《德州巴黎》的导演文德斯,曾亲自跑到日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以致敬镜头写下寻访之旅,纪念自己的“精神之父”小津安二郎。我们或许也能假以月芝之眼,寻找月芝。


我们曾在他的西湖风景背后,找寻弃民、遗民的亡命日记:

身行千里忽轻秋,旅邸绵绵客思悠。

妄断乡关无寻处,一声归鸟搅吾愁。

(刘锦堂早年自作古体诗)


我们曾在他的自画像中,寻找王悦之庞大的社交圈,以教学创作和社会美术活动展现自己的文化理想与抱负: 


被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王法勤收为义子;与李毅士、吴法鼎、夏伯鸣等人共同发起北京第一个研究西画的艺术团体——阿博洛学会;以首位台湾籍同胞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结识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刘半农、陈师曾等在京文化名流;任章士钊儿子的美术教师;应好友林风眠邀请举家南下,国立艺术院任教时与潘天寿、诸闻韵等国画家;被冯玉祥发现过人才华,邀请为其画像,并以重金资助实现办学理想……


如今,我们在独弈、饲育题材的美人图中,或许便能窥见悦之本人:


悦之常在诗文画作中,浪漫多情地假借爱人的身份作为第一人称,除了青年时期两次不幸的情感经历与深情回忆,作品中独自一人下棋的隐喻,颔首饲育的温情,也能让人感受到那种,虽为“弃民”始终不弃民族文化之本体,独扛大旗勇于探索新的绘画形式,又不断办学、教书育人的大爱情怀。


家国梦,地球村,西湖子

是非徒扰攘,劝君避林泉。

冷暖侬与共,逍遥天外天。 

——王悦之《寄外诗》


在东京美校留学前,王悦之已经可以创作一些旧体诗词。北京大学文学院学习传统文学后,在《京报》《晨报》等报刊杂志陆续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其中部分汇成《瑜瑕诗集》数卷。




国立艺术院聘书

敬聘:

王月芝先生为本院日文讲师,月发薪水计壹佰圆整此订。

国立艺术院院长 林风眠

中华民国十七年三月十二日

 

1928 年春,北平饱经战火的侵袭,王悦之受林风眠之托,举家迁至杭州,任当时的国立西湖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西画系教师。1928至1929这两年,也是王悦之生命中仅有的安定时光,平静旖旎的西湖为其创作生涯中期罩上柔薄的护纱。

 

根据关良回忆:王悦之当时主要负责绘画系的油画和素描(木炭画)的教学工作,同时还兼任“四系”(即绘画、图案、雕塑、建筑)的日文讲师。寓居杭州期间,王悦之还担任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审查委员、首届西湖博览会筹备委员等社会要职。




2017西泠秋拍 

王悦之  蕉荫奕棊图

纸本油画 立轴

钤印:月芷(朱)

签条:王悦之蕉荫奕棊图

说明:1.经王悦之之子刘艺审定,附其与本拍品合影,本拍品为拍卖市场上已知获家属认证的两件作品之一;

2.民国原装原裱。

176.5×68cm

(注:棊同“棋”)







2017西泠秋拍

王悦之  禽食图

纸本油画 立轴

钤印:月芷(朱)

签条:刘锦堂先生作禽食图   

钤印:超适堂精玩(朱)

说明:1.经王悦之之子刘艺审定,附其与本拍品合影,本拍品为拍卖市场上已知获家属认证的两件作品之一;

2.民国原装原裱。

175×69cm




《蕉荫奕棊图》、《禽食图》经王悦之之子刘艺先生认证,与中国美术馆馆藏王悦之《燕子双飞图》(180×69㎝)和《芭蕉图》(176×67㎝)在作品尺寸、表现形式、题材内容上如出一辙,同为王悦之在杭州执教时期也是其创作生涯中期“中式立轴装裱西画”的精品力作。


   

中国美术馆藏《芭蕉图》和《燕子双飞图》


尺幅上,他大胆吸取了传统中国画的竖幅画面形式,而且还采用了中国特有的装裱效果,使画面的视觉效果别出心裁,耳目一新,为日后“绢上油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作者省略了复杂的背景和烦琐的情节,使安排在画面中心的人物形象更为直观突出。中国传统绘画“铁线描”的轮廓勾勒,以及削弱光影对比,强调固有色的表现,着重于形体轮廓的描绘与作品意境的表达与营造,乃至利用中国传统“中堂画”的尺幅形式,使得这两件以西湖景色为背景的人物主题作品,色调明丽而柔美,画面甜蜜而温情,线条圆润而饱满,极为润目抒情而又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取材上,展现出王悦之自幼便热爱的中国传统文学意蕴。王悦之一生所创作的文学诗词作品中,他的诗词作品与绘画作品一样,有着明显的个人审美倾向,文体主旨深沉、忧思,有着一种家国情怀和特殊时代下有志青年的社会责任与良知,这些诗词又是他个人境遇的真实写照。在王悦之的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够找到对应的情愫。


王悦之以融合中西的观念进行着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主动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采用中国画立轴装裱,以散点透视,竖构图,墨线勾勒,削弱光影明暗对比及环境色的影响而偏重固有色的平光表现,稀释油彩薄涂于中国绢上的作画方式,确立了“绢上油画”的个性语言,成为王悦之独特风格的标志性符号。



王悦之在到北京两年之后,在义父王法勤的主持下,与一位叫郭淑敏的女子结了婚。新婚妻子的温婉明丽给了王悦之深深的幸福感,这些以妻子为模特的创作,描绘了新时代女性闲逸的日常:她们为自己容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享受生活的自由和美好。不管是凝思下棋,还是田园劳作,画面中女子的嘴角都洋溢着平和的微笑,在这些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节性的作品中,充溢着王悦之更多的才情、暖调与温情,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王悦之与妻子那段岁月静好的安详时光带给他的满足感。



国立艺术院的首届学生、诗人、画家艾青回忆自述:

 我十八岁时,考进国立西湖艺术院(即现在的浙江美术学院)的绘画系。班里的油画老师是王月芝(台湾人),木炭画也由他教。中国画老师是潘天寿,水彩画是孙福熙。同班同学只有十几人。我常在早饭前,出去画几张水彩风景…


说起王悦之与杭州的关系,还真的很蹊跷。

 

因为早在1928 年受邀南下至国立艺专任教的十年前, 1919 年还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求学时,王悦之所绘的一幅名为《西湖葛岭》的风景画已经完成,这一作品曾经参选日本《光风会第七回展览》。是年八月,王悦之利用暑假的时间,返回家乡台中举办个人画展,这次所展出的全部作品里面,其中就有十余幅作品以杭州西湖著名的景观来命名:杭州葛岭、三潭映月、柳浪闻莺、西湖孤山、苏堤春晓、西湖落日、西湖西泠桥、秋瑾女史之墓、林和靖墓、雷峰塔……


中国美术学院所藏的《国立艺术院院友录》中,里面记录着王悦之的教学职务和联系地址:杭州西湖大闸口十号,有研究者根据此地址查找过民国时期的杭州城区地图,这个地方在现在的北山路少年宫一带,直面西湖,风景独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少年宫也是青少年艺术起步之处。或许我们也能在此地、此景,继续找寻王悦之,这位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对油画民族化探索的精神领袖与实践先锋!


参考资料:

王悦之之子刘艺整理《刘锦堂(王悦之)年表

中国美术馆:脉脉之思——王悦之艺术展

http://www.namoc.org/zsjs/zlzx/201402/t20140227_274006.htm

范迪安 编《脉脉之思·王悦之艺术研究》

邹璞钰《王悦之(刘锦堂)的艺术活动与作品研究》

卢科宇《现代艺术家王悦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