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西泠秋拍 | 郑孝胥、梁鼎芬等八家题跋端方自藏“秦石权”拓本
时间:2017/11/28 作者: 来源:

咸阳原上出榛芜,篆势犹堪百代橅。

欲起祖龙咨故事,量书曾用此权无。

——李葆恂为端方藏“秦石权”拓本所做题跋

 

秦始皇(祖龙)初并天下,一统文字、度、量、衡,以为治天下之法;以秦权为证,兼及文字和衡重。

这张名为“陶斋评权图”的照片拍摄于116年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阴历十月六日,记录了端方(照片中,左一坐于太师椅)邀请好友与幕僚(从左至右:程学恂、黄君复、锡纶和文石即李葆恂)至家中共同赏玩、品评秦权的雅集趣事,瘿木桌上放置大小秦权数枚。

照片右侧有端方题记:此《评权图》也,戊戌(1898)之冬陈臬秦中,先后得秦大权二,皆重五十三斤,即秦之百斤也。复得十余斤至数斤权五,方量椭量二,铜诏版一,大小轻重凡十器,亦足以征地不爱宝而物聚所好矣。


陶斋

“陶斋”是清代著名文物收藏家端方的号,端方时任湖北巡抚而照片的背景正是清末典型的官府衙斋, 由此可以推断照片拍摄地点当为端方在武昌的官邸。

秦权

“权” 则是指秦铜诏版及秦权量器。秦权,即秦代秤砣,多为半球形,一般分为权身与权柄两部分。权柄又称鼻钮,即铁环拉手。权身底部凹陷,权体一般环刻铭文,为秦始皇、秦二世诏书,铭文可考补史缺,其书体“上承古籀、下开汉隶”,流传稀少,向为金石学家珍为怀宝。

端方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满洲正白旗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历官湖广、两江、闽浙、直隶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办江南图书馆。工书法,收藏彝器瑰物颇丰。

端方一生嗜好金石书画, 当时金石学盛兴, 满族文官因为不懂碑碣、青铜铭文而被同僚所轻视,而他不甘示弱, 二十四岁便开始研究金石学、大力搜集青铜器、碑碣铭文拓本、石刻玺印等。他孜孜以求、不耻下问,诚心诚意拜师求教, 从搜集前人墨迹文玩中学习鉴赏碑帖之技法。历经三载, 端方在京师士大夫之间, 即享有精于鉴别金石书画之盛名。著有: 《藏石记》、《陶斋吉金录》、《陶斋吉金续录》、《陶斋古玉图》、《泰西各国金币拓本》等。


2017秋拍 郑孝胥、梁鼎芬等八家题跋 “秦石权”拓本(端方自藏本)

清光绪间拓本

1轴  纸本

说明:孙常叙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出版:《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p306,孙常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著录:1.《海藏楼诗集》卷四(端午桥中丞属题秦权拓本),郑孝胥撰,民国间刻本。

2.《郑孝胥日记》p8212649,郑孝胥著,中华书局,2005年。

3.《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七十二,黄绍箕《题陶斋所藏秦权》,徐世昌辑,民国退耕堂刻本。

4.《黄绍箕先生年谱》,俞天舒辑,载《瑞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黄绍箕集》,1998年。

222.5×64.3cm


此本所拓为秦权中体量最大者,权重五十三斤,约合秦之百斤,为铜权。旧在陕西咸阳民家,用以系犬,后为吴大澂(愙斋)所藏,甲午战争后,吴大澂遭革职查办,永不叙用。光绪辛丑(1901)贫病交加的吴大澂将其转让给端方(陶斋)。

秦始皇廿六年诏书全文如下:(公元前221年)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凡刻在权量诏版上的文字基本上是直笔凿刻而成,与秦刻石文字不同,弃圆为方,将曲线变直线,因此显得刚劲有力、古朴自然。


铭文的最后一句: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过去句读一直不统一,曾经出现误读。而误读的关键就在于不明铭文中等字的字义。实际上,仔细读拓本上黄绍箕的题跋,我们不难发现答案:

权铭“则”字,匋斋尚书引《说文》“等画物”为说,干臣太守又引《考工记》注,训“准”证之。按:“等画物”今不可考,疑即古准绳之“准,“等画”即今几何家所谓并行线也。绳生准,绳直准平,一画引长为直线,乃绳之象,就直线别作画,与之相等为并行线,则准之象矣。……凡事物可为法式,其字义皆可引申通用。刻石之“定法”、“同度”、“一量”、“同则”即指明壹之诏而言,诏云:“法、度、量、则”,乃随举四字以该一切,盖当时语也。“不壹”谓歧异者,“嫌疑”谓近似者。《东观刻石》云:“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惟皆明壹之,故事无嫌疑”,此“歉疑”即“嫌疑”之明证也。

“则字,当作称量轻重的器具来解,犹如我们现在所用的砝码;“不壹”是指不一样的,“嫌疑”是指近似的。如此一来,我们便能通过会意正确断句。

 

如文章开头所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端方抚鄂,自从得到秦权数枚后,便爱不释手,经常会邀请志同道合的好友、幕僚赴其官邸,赏其所藏青铜佳器,相与考释题诗。

此拓本即为秦权雅集的实物见证,上有郑孝胥、黄绍箕、李葆恂、梁鼎芬、费念慈、王仁俊、程颂万、易顺鼎等学者名流连篇满题,共计诗、跋十五则,考释刻辞文字,兼述同年情谊至感,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梁鼎芬两悼黄绍箕诗,并寄呈端方、李葆恂。

值得指出的是,据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著名碑帖鉴定专家仲威称,上海图书馆所藏《秦权铭》孙诒让跋本(无全形拓)是光绪二十七年(辛丑腊月)端方通过黄绍箕寄赠于孙诒让者。而端方正是这年才从吴大澂那里得来此权,称此件为秦权之陶斋最初拓本,其后一两年才有端方监拓全形拓本的流传。但西泠秋拍这件拓本的题跋其中有纪年的时间最早为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其他多在十一、二月之间,可证此本才堪称是陶斋最初拓本。

民国二十五年(康德三年,1936),此拓归宝熙(沈堪),还特意请郑孝胥题耑,所以我们所看到拓本上的郑孝胥题跋分别作于1902年和1936年。并有宝熙自题签。

宝熙(1871-1942),爱新觉罗氏,字瑞臣、瑞丞,号沈盦,室名独醒盦,满洲正蓝旗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历任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总理禁烟事务大臣等。民国后任总统府顾问、参政院参政。后曾任伪满内务处长等。能诗,书法端庄肃穆。


【郑孝胥 之印】1.郑孝胥印(白)2.太(朱)3.夷(朱) 
【李葆恂 之印】4.李葆恂(朱白)5.文石(朱) 
【黄中韬 之印】6.黄中韬(白) 
【梁鼎芬 之印】
7.
苕华(白)8.西凤(朱)9.鼎芬(白)10.内方(白)11.伯烈(朱)12.毋暇斋(朱)13.梁海(白)14.节厂(朱)15.藏山(白)

16.礼学馆顾问官(白) 
【王仁俊 之印】17.王仁俊(朱白)    
【费念慈 之印】18.费念慈(朱白)    
【易顺鼎 之印】 19.张灵后身(白)    
【程颂万 之印】 20.美人长寿庵印(白)21.颂万(白)22.子大审定(朱) 23.歙(朱)
【孙常叙 之印】24.吉林孙常叙晓野读书堂图书(朱)


       除老照片之外,《郑孝胥日记》中也多有关于此件秦权拓本的记录,可做参考: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1902年)

廿四日(22日)

渡江至学务处,仲弢邀至两湖陪制军、中丞,中丞以秦权拓本属题。夜入督署,阅商约各电。

廿八日(26日)

午后渡江谒端中丞,晤其弟端绪,字匋仲,谈久之,出示秦权七、量二,汉玉地券一,建初年号。

除夕(27日)

为端中丞题秦权拓本,作七古一首。过芩尧阶。遂诣汉阳拜供先像、哭二兄而返。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十月初八日(1121日)

旅顺司令官周山满藏中将来访,谢为作扁。宝瑞臣来访,出端午桥所藏秦权拓本使余题之。陈觉人夫妇及幼子来。

 

后,此拓本辗转最终被孙常叙所收藏。孙常叙(1908-1994),又名晓野,吉林省吉林市人,祖籍河北永平府乐亭县。曾师从高亨、罗振玉,钻研甲骨、金文与文献考据,致力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汉语词汇》、《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等。

 

“会稽刻石彼犹取,昆山可作真吾师。”

一枚秦权,历经两千余年,从度量器到农家系犬所用,再到用于研究金石学的文物,碑帖拓片的形式使更多人得以一睹其风貌,诸多学者题跋又将一幅金石碑帖变成了具有时代风貌的,集诗书拓印于一体的艺术品。此郑孝胥、梁鼎芬等诸家题跋端方藏“秦石权”拓本递藏有绪,品相极佳,实属收藏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