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洗铅华笃自奉
翰墨方塘含清源
吴待秋(1878-1949)
吴伯滔(1840-1895)是清末著名山水画家,与吴昌硕、吴秋农合称“三吴”。他不慕荣利,性耿介,品极高,终年杜门挥毫,一心艺术。在杭州诂经精舍,吴伯滔结识了艺术大师吴昌硕,两人兴趣相投,互相引为知己。
其子吴待秋,名徵,字待秋,幼承家学,绘画得“四王”正脉,崇尚古意。待秋十八岁,父亲弃世长眠,失去了亲炙的机会。在悲痛之余,待秋与兄涧秋发誓,继承父业,书画传家。
由于父亲吴伯滔和吴昌硕的关系,终日作画的吴待秋得到世伯吴昌硕的鼓励和支持。吴昌硕与吴伯滔祖孙三代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其中原因就是对艺术的共同追求和淳厚耿直的相同性格。
眼见朱幡出云雾
手提丹笔洗焦枯
1916年,吴待秋被保举,准备赴北京就任京兆尹,所谓京兆尹,民国虽是沿袭旧清制,但辖区已经缩小至宛平等县。好友陈叔通,以东汉严子陵之喻劝说:“附凤攀龙徒取辱,何如大泽一羊裘。”政局动荡立志不与官僚政客为伍,因为叔通的劝说,吴昌硕也邀他回上海发展,待秋最终未上任,毅然辞官,离京南下,仍以鬻画为生。也是遵诫了父前誓言。
此时距离1906年陈叔通从日本学成回国已经十载。维新变法失败曾经“维新万口说津津”的兴奋,到对振兴国家寄予的期望都落了空。回国后他热心社会改革,倡导从明治维新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以寻求救国的良策。自1904一别,陈叔通东渡日本,吴待秋则随丁辅之、吴隐等人筹备西泠印社的成立。
洗笔洗心,禀赋深义
居心和厚,集道大成
当初独自到杭州,进入求是书院读书,结识陈叔通、丁辅之等一批文化名人,为的是求笔下书卷气。后患病回乡,与富绅李嘉福处讨教,续娶其女李隐玉,也成就了翁婿珍藏的佳话。
吴待秋一身也历经晚清、民国之变,辗转京沪,从18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到成为擅山水、花卉,亦能人物仕女,兼长治印的艺术家,可谓居心和厚。
▲ 2017西泠秋拍
南宋·官窑四方洗
来源:吴待秋旧藏,委托人直接得自吴待秋家属。
参阅:《官窑瓷器》,第90、91页,故宫出版社,2016年。
高:2.8cm 长:6.7cm 宽:6.7cm
藏者简介:吴待秋(1878-1949),名徵,字待秋,号春辉外史、鹭鸶湾人、袌鋗居士,室名来鹭草堂,浙江桐乡人。吴伯滔仲子。与赵叔孺、吴湖帆、冯超然并誉为“海上四大家”,在书画方面多有建树。其岳翁李嘉福亦精鉴赏,收藏极富,筑“阿宝阁”藏项氏天籁阁旧物。
传世笔洗形制各异,或素或花,工巧拟古。文房器,文人心。
是次南宋官窑方形笔洗,器形规整,敞口平底,直壁略内收。口沿处胎略薄,底有支烧钉痕五个,可见紫黑色胎体,即是“紫口铁足”现象。通体施满釉,有细纹开片,片纹交织如网,古朴优美。
可知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官窑粉青釉方洗,从尺寸、器形及施釉方法等几处比较,与此器几乎完全一致,此外再无其他可与之比拟者。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官窑四方洗
参阅:《官窑瓷器》,第90、91页,故宫出版社,2016年。
南宋朝廷沿袭北宋旧制,从“宣、政年间京师自置烧造”,到“中兴渡江……袭徽宗遗制置窑”,在临安重设官窑,史称“南宋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汝官哥钧定”,各窑精品皆上贡朝廷,汝窑之外唯有官窑是“官办”,属朝廷直接设置,面世之初即带“御瓷”身份。而在宋代所有窑口之中,唯有官窑跨越两宋、连接双城。
一生坚持挥笔不停
终成海上画坛巨擘
吴待秋与赵叔孺、吴湖帆、冯超然并誉为“海上四大家”,又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
吴待秋作画认真,约期取件,从不爽约。纵然上海繁华,商贾名流聚集,即使有友人来访,他亦手不停笔,边画边与人交谈。青年在杭读书,为解决生话费用,他同时兼任两所小学美术教师。出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期间,经常深入车间与工人一起专研技术。经他编理出版的历代名人画册,得到书画界一致称赞。
吴待秋旧居 苏州残粒园括苍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