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西泠秋拍 | 尊礼至用——文房清玩之铜器艺术品精赏
时间:2017/06/24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有宋一朝,礼典制度崇尚复古,稽考先秦礼制,青铜器迎来仿古热潮。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造,以为郊庙之用。宋徽宗酷爱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并设立专门的礼器局以生产仿古器物。南宋延续了这样的传统,朝廷祭祀用器遵循政和新成礼器和《博古图》样式,并多次制定和颁布礼书用以指导州县的祭器制造。明清以来,铜器开始使用从暹罗进贡而来的黄铜加以铸造。铜器,尤其是作为祭祀礼器及文人雅士的香道用具——铜炉,在明清两朝大放异彩


中古铜器


 2017西泠春拍

宋·青铜鎏金螭龙耳筒式炉

款:“宝鼎”

说明:原配红木盖、座。

带座高:13.6cm 高:10.6cm


 2017西泠春拍

宋-明·铜错金银兽面纹簋式炉

铭文:己□。

说明:北宋以降,品鉴收藏上古青铜器的风尚逐渐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流行起来,伴随着收藏和赏鉴的不断深入,当时的制铜名家将商周青铜器的样式与这一时期流行的失蜡法铸造技术相结合,制作了许多既具仿古意味,又有时代特点的青铜器作品。配红木四叶花如意纹底座。

带座高:11.8cm 高:8.5cm 口径:9.9cm


内腔铭文

铭文第二个字


 2017西泠春拍

宋·藏六藏青铜龙钮蕉叶纹豆

说明:原配老锦套及老木盒,盒盖内墨书记为藏六所藏。

高:22.5cm 口径:18.5cm


藏者简介:秦藏六,是日本以青铜器的创作著名的金属工艺品师。江户的文久一年(1861~1864)初代,在有名的龙文堂门下学习了铸造器物的技术之后独立。进入明治时期,曾亲自铸造天皇御玺。自此代代相传以“藏六”为名,继承传统的铸造器物技术,至今仍被推崇为日本金属工艺的第一人。


 2017西泠春拍

宋-明·青铜祖癸牺尊

铭文:□乍(作)且(祖)癸。

说明:此件牺尊造型古朴可爱,为宋代仿商周时期造型,颇有石鼓山出土的鹿尊之神韵。牺尊通体布卷云纹,颈部饰回纹项圈,背部设有连体尊。由于失蜡法的传承与流行,后期的铜器浇筑基本都沿用此法,因此商周时期所崇尚的合范基本消失,这件牺尊亦没有明显的范线,而其皮壳的锈蚀虽不似商周绚丽,但古着质感更添肃穆,具宋代金石之气。

高:20.5cm


盖内铭文


铭文第一个字


 2017西泠春拍

宋-明·藏六藏青铜壶

铭文:鼋父戊。

说明: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期的标志,因其制作精良,后世多有仿者。日本文化崇尚中土,因此多有仿古之青铜器。此青铜壶,撇口束颈,鼓腹,獣首衔环耳,圈足。颈部为三角纹,腹部绘三层羽状纹,底部光素。整器端庄大气,意蕴厚重。原配老木盒。

带座高:33.5cm 高:31.5cm


明清铜器


 2017西泠春拍

清·大明宣德年製款铜龙纹寿字鼎式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製。

高:16cm 宽:11.5cm 长:13.3cm 重:2320g

来源:欧洲回流。


 2017西泠春拍

明·畹若家藏款铜冲耳炉

款识:畹若家藏。

说明:铜炉作为香火承载之器,诞生六百余年来,上至帝王,下至文人,一直为世人推崇备至。此炉为冲耳炉,十七世纪所铸,扁宽,双耳窈窕,耳孔扁圆,口沿外翻,膛底稍厚,腹圆垂,足精巧,无处不工,斯炉堪为代表。冲耳之炉,清早以前,耳多秀雅,腹垂且肥润,清中往后,耳渐肥硕,尤以清晚,耳便臃肿起来。叩之此炉,音妙奇妙,如磬清澈。内膛处理亦精细滑润。皮色呈腊茶,实蕴藏经,宝光溢彩,赤色密润,为混合精炼铜也,柔绵如绒,细密腻实,真如冒襄之语“如处子婴儿之肌肤,必得十二炼,方可铸出此等高器也”。底留“畹若家藏”私家款,刻工有力,款识规正,立体感强,为私家款之精品。

高:7.9cm 口径:11.9cm 重:1290g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2017西泠春拍

清·铜鎏金出戟扁足鼎式炉

说明:鼎式炉为模仿商周青铜鼎式形制,“鼎”为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属于青铜器时期的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即可谓“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高:13.4cm 重:697g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2017西泠春拍

明·铜阿拉伯文弦纹香盒(右)

高:5.6cm 直径:10.2cm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2017西泠春拍

清早期·铜阿拉伯文双耳香瓶(左)

说明:据《明实录》统计,从洪武至成化的百年间,自西方来的穆斯林近七十批,其中宣德六年的一次来归就达三百余口。伊斯兰人口的大量涌入,使伊斯兰文化在中原得到广泛传播,且因正德皇帝信奉伊斯兰教,故明代形成继元代之后穆斯林文化的新高峰,常有带阿拉伯文纹饰的器物出现。此瓶即为典型风格。

高:14.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