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西泠春拍
十六世纪·铜鎏金嵌绿松石胜乐金刚像
西藏,16世纪
高:39cm
来源:曾于1995年由著名古董商——英国伦敦斯宾克(Spink)售出,为著名收藏家Carlton Rochell旧藏(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部前负责人。)
RMB:5,800,000-6,800,000
这是一尊1995年在英国伦敦斯宾克拍卖行(Spink & Son)售出、属于卡尔顿•罗歇尔(Carlton Rochell)旧藏的胜乐金刚。这种双身胜乐金刚又称如意轮胜乐金刚,梵名 Cakrasamvara,藏文称为Chos-'khor bDe-mchog,意思就是“如意轮胜乐”。藏传密教或者说金刚乘佛教称为续,藏文叫rGyud,梵文的Tantra,有四部:即事续、行续、瑜珈续和无上瑜珈续,无上瑜伽续又分为父续和母续,其中有五大本尊(Yi-dam),智慧母续的本尊之一就是胜乐金刚,通常以曼荼罗本尊出现,有专门的经典《胜乐根本续》(藏文dpal 'khor lo sdom pa bsdus rgyud rtsa ba 梵文Saṃvarodaya-Tantra)。
从造像欣赏看,与14至15世纪金铜造像相比,16至17世纪的西泠如意轮胜乐金刚头部上扬,进而使造像的视野更加开阔,男尊主面庄严沉静注视明妃的神情使得原本环抱的双身像毫无俗人想象,这是藏传佛教双身造像的最高境界;男尊主面与其余三面的12只眼睛将造像的视野扩展到三维空间,从而使象征智慧与慈悲的双身本尊成为曼荼罗宇宙的中心;同时,西泠造像以明妃金刚亥母镶嵌了绿松石的、流畅变化的璎珞将双身像合围成一个不可分离、但又飘逸轻盈的整体,消弭了金属造像的沉寂,具有了双身像具有的生命活力。 此外,本尊金铜造像形体优美、头部、躯干与肢体比例合度、鎏金明快,17世纪以后出现的大量如意轮胜乐金刚金铜造像大都是在此类造像风格上发展起来的。
与此藏品相关的英国伦敦斯宾克(Spink & Son)商品手册页(1995年):
作者简介:
谢继胜,1957年生于甘肃兰州,藏学硕士,艺术史学博士,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藏传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擅长:西藏宗教艺术、民间文化的研究和翻译。
注释:
1.Linrothe, Rob, Ruthless Compassion: Wrathful Deities in Early Indo-Tibetan Esoteric Buddhist Art, pp.279-294, London, 1999
2.Huntington, Susan L., & Huntington, John C., The Art of Pâla India (8th-12th centuries) and Its International Legacy: Leaves From the Bodhi Tree, Seattle and London, 1990, p.386, Figure 78.
3.《金刚乘佛教传入吐蕃与藏传佛教双身图像的历史考察》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华林编辑部编《华林》第二卷页215-226,中华书局2002
4.Marylin M. Rhie [and] Robert A.F. Thurman, Wisdom and compassion : the sacred art of Tibet Thames and Hudson, 1991, plate 68
5.Olaf Czaja, Medieval rule in Tibet, Vol. I-II. Wien 2013, p. 776, 777 and 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