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全国多位鲁迅研究专家出现在绍兴鲁迅纪念馆,见证了鲁迅手稿又一真迹《古小说钩沉·齐谐记》的现身。
该手迹文稿四页对开,近400字,辑录了“董昭之救蚁王”“沈纵遇斗山王”等五个奇闻逸事,共六条,也是《古小说钩沉·齐谐记》章节较为原始的版本。由于手稿卷尾有鲁迅之弟周作人的两行题记和一方印鉴,这份手稿被专家们认定为真迹。
鲁迅(右)和周作人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费时最长、最为重视的著作之一,早在他17岁离开绍兴到外地求学之前,就开始了辑佚。1909年从日本回国后,他潜心从事《古小说钩沉》的辑校,至1912年春完成初稿。目前,绍兴鲁迅纪念馆藏有周作人捐赠的鲁迅《古小说钩沉序》手稿,而此次现身的《古小说钩沉·齐谐记》文稿,与《古小说钩沉序》手稿同源,为鲁迅先生1911年前后手书,距离现今已过去一百多年。
在这份手稿的卷尾,有周作人的两行题记:“右鲁迅手写古小说钩沉稿贰叶,计其时当在中华民国初年也”,并有他的一方印鉴:“十堂私印”。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远东介绍,周作人的字迹有很强的个人气息,加之盖有私印,所以这次现身的鲁迅手稿是真迹无误。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直言:“现代有人模仿鲁迅的字迹已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周作人的这两行题跋写于上世纪60年代,已到了其书法非常成熟的时期,几乎无人可以模仿,加之此跋距今尚不遥远,稍懂行的人就能辨别。”
鲁迅手稿真迹《古小说钩沉·齐谐记》
鲁迅的这份手稿真迹,来源于天津书法篆刻家、收藏家齐治源先生的家属,齐先生本人已于2001年过世。1966年8月,齐治源在“文革”中被抄走了四大箱文物。“文革”结束十余年后,他终于迎回了当年被没收的珍藏,当时退还清单编号为2489的“鲁迅手稿”即为《古小说钩沉·齐谐记》。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认为,2016年是纪念鲁迅先生的“大年”,这次手稿真迹的出现引发学界重视,或将引出更多的私人藏家拿出手中珍藏,“对学术人员来说,即便是电子版的影印手稿,也是对鲁迅研究的推动。”
《古小说钩沉》也饱含着鲁迅与周作人的兄弟之情。在辑校此书时,周作人曾参与抄录,初稿完成后,鲁迅以周作人的笔名“起孟”发表序言。这也被周氏兄弟共同的好友许寿裳赞为“以利让弟,以名让弟”,说明了鲁迅对周作人的关爱。而在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后,鲁迅搬出北京的八道湾胡同,诸多手稿、藏书均未带走,遂为周作人所有。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部主任刘思源透露,在后来的一段特定岁月中,周作人经常会把鲁迅的手稿赠送朋友,这使得不少鲁迅手稿得以藏于民间,“现在‘浮出水面’的鲁迅手稿真迹,大部分都是那时周作人送出去的。”
事实上,这份手迹的现身,也为当年被诬“剽窃”的鲁迅一方提供了新的佐证。1926年,陈源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致志摩》一文,诬蔑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人盐谷温的作品,引发了鲁迅“剽窃”公案。其实,鲁迅在公开场合讲述的《中国小说史略》“六朝小说”部分,依据的就是自己辑录的十册稿本《古小说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