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声拍卖槌敲下去的时候,时钟的指针已经超过了凌晨三点。对于艺术品拍卖而言,虽然曾经经历无数热闹场面,但在如此冷淡的成交环境下,一个专场,居然可以出现如此盛况,委实难得。在不久以前,西泠春拍举办的“张充和与昆曲暨中国首届戏曲艺术专场”的拍卖结果令观者感叹不已。
张充和像 董桥题字
2015年6月18日,作为“张氏四姐妹”中最为长寿的一位,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张家小妹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在纪念张充和逝世一周年之际,2016年,西泠春拍特意举办“张充和与昆曲暨中国首届戏曲艺术专场”,97.69%的拍品顺利交易,成交额超过2700万元,拍卖场上名人效应尽显。拍卖所得也将用作张充和昆曲基金的启动基金,以资助海外昆曲发展。
其实,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四姊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分别嫁给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二姐张允和的丈夫、语言学家周有光曾在书中坦言:“张家四姊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四姊妹的传奇故事,既诉说着中国传统家庭的起落沉浮,也是古老中国过去百年间历史的婉转呈现,其留下的风雅精神,也成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1913年生于上海的张充和,9岁时在吴昌硕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谟钦指导下学习古文和书法,直至16岁才回到苏州接受新式教育。
1934年,张充和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36年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抗战初期,她在昆明为教育部编中学教科书。1940年转往重庆,任职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1947年,应北京大学之邀,教授书法和昆曲。
后来,张充和移居美国,先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东亚图书馆工作,1962年受聘于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直至1985年退休。“也就是说,她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下长大的,以后的新式教育也未能根本改变这一点。”知名艺术史学者、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白谦慎在《张充和诗书画选》一书中说。
抗战胜利后,1946年,张家齐聚上海。前排左起为周晓平、沈龙朱、沈虎雏。二排左起为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三排左起为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四排左起为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
作家董桥曾撰文称自己有幸收藏一册《牡丹亭·拾画·叫画·硬拷》,此非寻常曲谱,“难得的是注了充和先生自己的唱腔,文献价值极高”。“张充和先生这册《牡丹亭》工尺谱的小楷惹我联想翩跹:字字娉婷,句句玉树,不愧是书艺上的‘水磨’笔意!”
1988年,旅居美国的昆曲爱好者在纽约州成立海外昆曲社,1989年,其正式注册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张充和曾长期担任海外昆曲社艺术顾问,社长为陈安娜女士。
多年来,海外昆曲社的活动经费多来自曲友们的奉献,但经费不足一直是昆曲社面临的问题。数年前,陈安娜就曾和白谦慎教授商量建立“张充和昆曲基金”。而在张充和逝世一周年之际,她终将自己珍藏的、张充和赠送给她的书法、戏服、她保存的诗稿等,交付西泠印社拍卖公司,并将全部所得用作“张充和昆曲基金”的启动基金。
张充和的“粉丝”也让这场“张充和与昆曲暨中国首届戏曲艺术专场”拍卖变得与众不同。从当天上午开始,就有源源不断的观众往预展现场涌去,当晚,大量参与拍卖的人员涌入,诸多文化界人士、戏曲界人士、女性买家等亦现身拍场。场外,杭州的雨连绵不断,场内,座无虚席,场面十分热烈。
张充和生前最亲近和信任的学生陈安娜的到来,在拍卖之前引起一阵骚动。作为陪伴张充和晚年时光的人,现场很多人都认识她、尊敬她,纷纷拿着图录找她签名。而在开拍后的半个小时里,陈安娜都在不停地为递上图录的人们签名,最后,工作人员不得不为她另外安排了座位。
在拍卖过程当中,作为张充和手书昆曲的代表作,张充和手抄昆曲工尺谱《长生殿·惊变》最终以59.8万元成交。而11页的《断桥》身段稿估价仅4至5万元,终以23万元成交。据了解,其详细描绘和阐释该曲中演员的身段,非常少见。随稿附有张充和上款信封一枚,且有张充和自书“断桥身段”四字。
据了解,此稿为《白蛇传》中一折,讲述白素贞自金山寺战败后,行至西湖断桥,腹疼难行,恰遇许仙踵至,小青恨许仙负心,欲杀之,白素贞力为解脱,亲责许之薄幸,许仙赔罪明心,三人言归于好,偕赴杭州,为经典曲目之一。抗战胜利后,张充和、张元和曾和俞振飞在上海共同演出此戏。
兴趣广泛的张充和对学校之外的世界更感兴趣,北大旁边的清华,有位专业昆曲老师开课,她经常前往聆听。
抗战爆发后,张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并开始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沈尹默书法崇尚二王,于不羁中有章法。当张充和来到歌乐山沈宅请求拜师时,他并没有如所传说的让充和先去磨两年墨,反倒谦虚地说:“你拜我当然很高兴了,但是你不能光学我,一个人要有自己的风格才行。”他还说:“我只能教你方法。”
张充和跟随沈尹默学习了5年的书法,她自己也曾承认最大收获就是“执笔”。在沈尹默的建议下,张充和开始研习汉碑、六朝墓志,书风转向高古。在90多岁高龄时,依旧每日临池不辍。
从1961年到1985年,张充和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了24年书法,很受欢迎。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学书法的学生爆满。因为来到课堂学习的大多为白人,张充和就开玩笑地说:“弟子三千皆白丁。”也正因如此,虽然在西方生活,张充和却依然保持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
与书法相对,张充和也喜欢古典文学。她会存下自己的诗稿,而她与三弟张定和辑录的《充和诗词》,也保留了许多年。因此,在拍卖过程中,第一件张充和手迹——书匾《度曲园》从2万元快速竞价到18万元时,全场就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这件书法的最后成交价为20.7万元。
而因为喜好诗书,张充和的文房用具亦精道讲究。她藏有好纸,写字时,如果不是很正式,会用墨盒里的墨,凡是写比较正式的字,都自己磨墨。她收藏的砚台和旧墨,都非常讲究。而在此次拍卖中,杨振声赠、张充和藏的清乾隆十色八卦墨,以69万元高价成交。
据介绍,此套清乾隆十色八卦墨是1948年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时,杨振声赠与他们的结婚礼物。与查阜西所赠寒泉琴、梅贻琦所赠明朝景泰年间大碗一起,是张充和最为珍视的三件结婚礼物之一,以至于珍藏多年,从未使用。
杨振声赠、张充和藏 清乾隆十色八卦墨
此外,张充和避难昆明时曾手抄宋词三首最终以12.6万元成交。其上有其所录工尺谱,是难得一见的张充和早年手稿。写作此稿时,张充和正与姐夫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在教育部属下教科书编选委员会工作,负责选散曲。在此期间,张充和已经开始请人为其题写《曲人鸿爪》,并与朱自清、查阜西、杨荫浏等人往还。其时张充和除了昆曲表演深受诸人叹赏外,其度曲亦颇为著名音乐家杨荫浏所激赏。杨氏曾在曲谱上标明“张充和唱法”,并以此教授学生。
张充和早年昆曲工尺谱文稿
值得一提的是,张充和此处使用的花笺,在其前往重庆、与沈尹默熟识后,曾赠予沈氏。而沈氏用此花笺为张充和书写的作品,曾刊载于《沈尹默蜀中墨迹》。
凌晨三点,当最后一声拍卖槌落下之时,该专场以成交率97.69%、成交额超过2700万元的成绩落槌,这也让张充和昆曲基金得以启动,其未来将不断资助海外昆曲的发展。
张充和亲自设计并手缝昆曲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