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收藏-西泠秋拍手迹专场:回顾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的“崛起之路”
时间:2015/12/23 作者:邱家和 来源:凤凰收藏

周恩来信札


周恩来、贺龙与印度友人合影

2015西泠印社拍卖公司秋拍,有一个包括119件(组)拍品的特殊专场分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崛起之路——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手迹”专场。笔者为此专访了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专家陆丰川,请他介绍这个专场的来龙去脉。


缘起: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蒋介石亲笔


陆丰川介绍,这个专场去年就开始筹划了,也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但又不想局限于抗战,就把它扩充一下,比如和抗战相关的外交,因为整个抗战历史也可以说是一个对外交流的历史。


他说:“正好有一批国外藏家收藏多年的藏品,从来没有拿出过,可遇不可求,几乎集齐了所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等侵华将领。而中国的部分又是我们的强项,所以就计划配成这样一个完整的专场。”


他透露,当时跟华东师大的学者探讨这个计划,他们很感兴趣,还邀请西泠去做展览,随后举办一个研讨会,具体可以说是华师大古籍所、汉办中心主办、历史系和人文学院协办的。

从“文物展”到“手迹专场”


马戛尔尼书信

怎么来定义这批拍品?西泠一开始在华师大举办展览时取名为“文物展”,最后推出的拍卖专场则定名为“手迹专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陆丰川表示,西泠为此专门讨论过,最早的定义为文献,但文献给人的感觉好像都是像报纸那样的印刷品,而西泠这次专场则主要突出手稿的概念,所以就改为了手稿。但是后来逐渐征集到的拍品又不仅限于手稿,如柏林的文档、重大的签名照以及一些报纸,所以就想把它上升到一个文物的概念,包罗性比较强。不过文物这个概念可能带来歧义:在学界,第一眼想到的肯定是印刷品,但在拍卖业,大家可能联想到的是瓶瓶罐罐,所以为了突出手稿这个特色,又重新改名手迹专场。

梳理20世纪外交史



亚当斯的亲笔信


说到这个专场的学术价值,陆丰川强调,他个人觉得整个专场的特色在于拍品比较全,比较有系统性。整个专场分七个章节:第一次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中俄战争、洋务运动以及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抗战和新中国外交。


所以这个专场不光是抗战,而是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所以我们把它定义为崛起之路。大家也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小的专题,涉及中英、中美、中法等关系,也是跟大国崛起之路有很紧密的关系。要想更好地理解抗战的文献,理解20世纪中国的外交,一条更清晰的脉络慢慢浮现,亦即中国的崛起之路。

重大史料有待发掘

陆丰川还介绍了专场中几件特殊的拍品:

劳森的中国日记

一本哈利·劳森(AdmiralSir Harry Holdsworth Rawson,1843~1910)的日记,其主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英军侵华上将。其中他记录了当年大沽口战役爆发当天的情况,巨细靡遗地记述了从凌晨三点铃声响起开始一整日的经历,包括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还记载了少年劳森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既有对时局的评论,也夹杂着对远东风土人情的描摹。陆丰川认为,这么完整而且史料性又强的东西是很有历史价值的,他希望有中国的博物馆来收藏,中国的出版社来出版。



景星帖

一个54页的册页取名为景星帖,由恭亲王奕欣,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军机大臣兼总理沈桂芬,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盛宣怀,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国藩次子曾纪泽,洋务运动时期中央的主要领导者宝鋆,清代政治家与外交家、台湾巡抚邵友濂,晚清思想家王韬,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王文韶等所作。跋文由日本第一任内阁首相伊藤博文,日本近代史上的外交官、汉学家井井居士,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汉学家森槐南等日本人题写,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的康有为在己亥(1899年)正月题写了跋文。如此蔚为大观的书画册,是中日之间政治冲突和文化交流并行不悖现象的见证。



致唐在复信札

一批致中国外交官唐在复的信札,包括当时的总统袁世凯以及诸多外交家、政治文化名流,涉及中俄恰克图会议、中日沪上停战协议、抵制日货、国际联盟会议、赞助营造学社等重大历史事件。陆丰川表示,唐在复是上海人,著名的外交家,几乎经历了所有重要的外交决策,而他一生的外交生涯也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外交家,其中还涉及许多没有发表过的重要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