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西泠秋拍:袁 江、王 云、陈 卓、施 淳 四景山水
设色绢本 镜片(四帧)
1697年作
191×50.5cm×4
祝寿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描写过祝寿的场面:“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如茨……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祝寿的风俗延续至明清,其形式更为丰富,其中,祝寿图的流行便是其形式丰富的重要体现,特别是清初以来。通常而言,祝寿图分为三类,一为人物类祝寿图,主要借仙风道骨的人物形象予以表现,如“群仙祝寿图”、“西王母祝寿图”、“八仙庆寿图”、“麻姑献寿图”等;二为花鸟、禽兽类祝寿图,主要是借用动、植物或动植物组合的美好寓意加以呈现,如“五福捧寿图”、“芝僊拱寿图”、“龟鹤齐龄图”、“鹤鹿同春图”等;三为山水类祝寿图,主要是以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仙境为题通过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四景山水》便是最为典型的山水类祝寿图。
《四景山水》是袁江、王云、陈卓、施淳四人为惠翁先生“六袠”(六十岁)之寿绘制的祝寿图。《四景山水》虽描绘了四种不同的景观,确有极其类似的地方,如画作中均画有亭台楼阁,群山环绕,营造出可居、可游的仙山幻境等;此外,《四景山水》虽为四人所作,气韵却融会贯通。从画风上看,《四景山水》继承了前人的章法、笔法,有仇英的笔意,亦有宋人的余韵。
袁江、王云、陈卓、施淳四人虽均善山水楼台界画,但当属袁江的艺术造诣最高,其界画,有清一代推为第一。宋、元以来,文人画逐渐成为画坛主流,界画则慢慢被视为工匠所为,不被文人所重视,地位日益低下,“世俗论画,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大头,界画打底”。到了明、清两朝,界画日落千丈,工界画者甚少,画者均被视作艺匠。在这种情况下,袁江继承唐、宋绘画传统,又将山水楼阁界画向前发展了一步,弥补清以前一些界画单一的过于图示化描绘的弊端。尽管之前界画功力深厚,精细入微,但艺术性不高,缺少绘画作品应有的气韵。针对这一不足,袁江把山水与建筑物很好地融为一体,雄伟壮阔的山川,富丽堂皇的屋宇,相得益彰,展现出袁氏山水界画独具的艺术特色。
《四景山水》中袁江之作,重点突出前景的楼阁台榭,刻画精妙,而周围群山环抱则略加描画,虚实结合表现的恰到好处,远景粗略写出层峦叠嶂,亦将楼台屋宇掩映其中,与前景形成呼应,整幅画作显示了袁江“经营位置”的高超本领和扎实的界画功力。袁氏题有“画得汉宫秋月”,意在以汉宫秋月为题,彰显汉代雄伟壮观的宫殿建筑;落“法李昭道意”之款,意在指明青绿山水的宗法渊源,直追以工笔青绿山水画著称的唐代画家李昭道的笔意。
尽管袁江等人在山水楼阁界画成就非凡,在清初画坛独树一帜,但依然难当山水楼阁界画的颓势,其影响甚微。也就是说,山水楼阁界发展到清初袁江等人,已成强弩之末,他们的作品亦可称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