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西泠秋拍
尚 扬/ 石 冲 初会—1896上海黄遵宪与梁启超
布面 油画
1987年作
展览:1. 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1990年,广州;
2. 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1990年,新加坡;
3. 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1991年,香港;
4. 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1991年,北京。
出版:《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p14,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
说明:《初会―1896上海黄遵宪与梁启超》创作于1987年,这是目前拍场所见到的尚扬、石冲师生合作的第一件作品。
116×89cm
志意相投存知己 因缘轮回擎抱负
《初会—1896上海黄遵宪与梁启超》(以下简称《初会》)创作于1987年,此作是目前拍场所见到的尚扬、石冲师生合作的第一件,也是唯一一件具象题材的作品。画作展现了一幅知己惜知己,师生绘师生的场景。两对师生所处的时代相似,经历相似,观念主张相似,虽然相隔九十载,但却彼此心意相通,志向相投。与其说尚扬、石冲是在画黄遵宪和梁启超,不如说他们是在画自己。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作者艺术观念前后转变的来龙去脉,以及此作在两人艺术生涯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1896年初的上海,“维新思潮”方兴未艾,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维新派主将的黄遵宪于此时创办了《时务报》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舆论阵地,为即将到来的变法运动鼓吹造势。黄遵宪和梁启超的首次订交即缘此而始。两人同为广东人,相差二十五岁,是肝胆相照的同乡加忘年交。黄遵宪对梁启超卓越的政治主张和杰出的品德才华甚为赞赏,把梁看成是实现自己壮志抱负的后继之人,遂举荐梁启超担任《时务报》主笔。一位是革新导师,坚毅果敢,沉稳自信;一位则是青年才俊,满腔热血,意气风发。此次订交既是黄遵宪得遇事业传人,也是梁启超日后成为维新派领袖人物之必要关键。作品《初会》正是描绘黄遵宪与梁启超相会时的情景。
石冲
《初会》显然经过艺术家精心设计,一坐一立,纪念碑式的构图,让人深感历史的沉厚,人物的伟岸,戏剧效果和表演性兼具。按照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作为先生的黄遵宪应该以坐姿出现,而梁启超则应侍立一旁,但作者却反其道而为之,将师生互换位置,这不能不使观者感到惊讶而印象深刻。特别是对处于坐姿的梁启超的刻画,侧头仰望,倾耳聆听,表演的效果愈加明显,这暗示着石冲已经开始采用表演性的创作手段。作为尚扬最杰出的学生,其驾驭画笔的天赋早就得到尚扬的认可,而自己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既能承袭其师的写实风格,又能依凭自己的卓越才能跳出写实的圉窠。从1987年到1989年,石冲在湖北省歌舞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正是在这段短暂的舞美经历期间,他开始尝试运用综合材料,把行为和观念引入到作品中,这为其后来架上绘画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表现途径。
尚扬
作品选择怀旧的咖啡色和淡黄色为基调,人物肌理真实可感,风格朴素而凝练,这是尚扬具象题材作品惯用的表现手法。众所周知,尚扬早期作品以写实性较强的“黄土系列”为主,如1981年创作的《黄河船夫》是其研究生毕业创作,可谓现实主义的经典力作,一举奠定了其在现当代美术界的重要地位;1984年创作的《黄河五月》更是其此阶段的巅峰之作和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作品《初会》继承了尚扬一贯的优质的写实绘画基因,是继《黄河五月》之后,以具象表现手法创作的现实主义杰作,也是其具象绘画阶段最后的代表作。从此之后,尚扬的作品真正进入了观念绘画的阶段,“再也没有回到写实风格上去了”。不仅如此,石冲也步了其师的后尘,在写实绘画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歪门邪道”。
左三左四为尚扬和石冲(摄于1996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作是应香港南源永芳集团所邀为纪念黄遵宪先生而创作,先后在广州、新加坡、香港、北京作巡回展览并被出版,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初会》不仅记载了黄遵宪和梁启超初次订交的历史瞬间,还是尚扬、石冲两人艺术创作生涯的实物见证,是集史料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佳作,藏家足可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