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春拍中外名人手迹最后征集中 | 近现代名人手迹精品(一)
时间:2015/05/18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继"十周年"庆典秋拍,西泠拍卖中外名人手迹引领市场并创多项纪录,本届春拍该门类将推出下列专场:
·中外名人手迹专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专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文物——胡鄂公上款名人书札专场。
2015西泠春拍征集截至5月20日,欢迎送拍!


李济深(1885~1959)  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信札

李济深(1885~1959)  致蒋介石信札

齐白石(1863~1957)  致胡鄂公信札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文物——胡鄂公上款名人书札专场

胡鄂公(1884~1951),原名荣铭,字新三,号南湖,湖北江陵(现公安县)人,革命家、政治家。1908年赴北京,入江汉学堂。1910年组建共和会,任干事长。辛亥革命时曾任鄂军水陆总指挥、北方革命协会会长等。1912年在天津创办《大中华日报》,反对袁世凯。其后又曾任总统府咨议、荆州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北洋政府内务次长。1921年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发行《今日》杂志,被称为“今日派”首领,旋即加入共产党,是最早的党员之一。1927年曾将李大钊转移到苏联公使馆进行保护,李氏被捕后又曾多方参与救援。1930年,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患病,从中央苏区秘密转移到上海治疗,由胡负责安排住院和照料生活。1933年为中共情报部长,福建事变时负责联络李济深及十九路军。抗战期间担任孔祥熙私人政治经济顾问,进行革命活动。胜利后在上海任《时事新报》发行人兼总经理。解放后去台湾。着有《辛亥革命北方实录》、《胡鄂公节略》、《武昌首义三十三日记》、《原农》、《原林》、《五十五家记文书髓》、《古文辞粹》等。


朱德(1886~1976)  在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的讲话
文稿  四页
1949年作
著录:《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专辑》,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编印,1950年,P7~9。
说明:本标的为朱德在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会议上讲话的原稿,附钢笔影写稿二份四页。该会召开于1949年10月3日,距离开国大典仅两天。事实上,与会的41名出版代表确实受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开国大典,并曾受到毛泽东接见。在此次会议上,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表讲话,希望在“文化建设的高潮”即将到来之际,出版工作者“要把日常业务提到政治的高度”,一方面“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能力”,一方面“做好团结工作”,让出版“为生产建设事业而服务”。反映出新政权对出版工作者的要求和期待。
31×27.5cm  27.5×19.5cm×3 


项英(1898~1941)、宋美龄(1898~2003)、白崇禧(1893~1966)、薛岳(1896~1998)等  抗战期间致妇女慰问团团长朱纶题辞册
册页  一册
1939年作
说明:这是1939年宋庆龄及国共将士为抗战妇女慰问团朱纶所作的题辞册。其中,项英是中共唯一一个在册页上题辞的中共将领。由于项英英年早逝,导致其留下的墨迹非常罕见。另附永龢题赠于铭传朱纶照片一帧。
上款人朱纶(1898~  ),原名朱秀云,辽宁海龙人,民国妇女界杰出人物、社会活动家。公公陈鸿均为国民党元老,丈夫陈少甫为报界人士。曾入奉天女子师范学习。长期在宋美龄左右从事妇女抗战工作。1938年任中国妇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执行委员。1939年为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常务理事、保育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党部妇女抗战救国委员会委员,与宋美龄奔赴前线慰劳抗战将士。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妇女运动促进会驻会委员,并在沈阳创办女子文理学院。
17×13.5cm(册页尺寸)  9.5×7cm(照片)


董必武(1886~1975))  书法  参观漳河水库工程
纸本  画心
1965年作
著录:《荆门日报》,2008年7月28日,A2版。
《荆门日报》,2010年5月16日,第4版。
说明:本标的为1965年董必武视察漳河水库工程后写的题诗。董必武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年届八十高龄;漳河水库为湖北省辖区内最大的水库。在题诗中,董氏言及建造水库的原因、益处以及建造过程的艰辛等,并在最后两首诗中歌颂了人民羣众的建设伟力,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和建设热情的忠实写照。
26.5×19cm×2


冯玉祥(1882~1948)  致何廷光书法
纸本  对联
1941年作
出版:1.《康德楼珍藏法书考释》,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P159。2.《中国书法鉴赏(清及民国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P503。 
118×27.5cm×2  


陈毅(1901~1972) 《共产党宣言》等马恩著作批注本
书册  一函二册
说明:本标的为陈毅元帅所藏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书简》一函二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二书扉页上均钤有陈毅收藏章,内页有大量陈毅阅读痕迹,包括红色墨水直线、波澜线和打勾,以及大量亲笔笔记。这些笔记,部分为陈毅在不解时抄录的原书注释,部文为陈氏本人对书本的注释,甚至还包括对文本的勘误,可见陈毅在阅读时的求知态度及掌握的知识。
28×20cm×2 

沈钧儒(1875~1963)  翻身乐吟诗稿
文稿  二页
1948年作
著录:《筹备建国“老少年”沈钧儒》,《中华儿女》2009年第03期。
说明:这是1948年沈钧儒北上参观解放区之后写的新诗,集中反映了沈氏对解放区人民生活变化的感受以及对共产党的拥护,代表了沈钧儒本人及众多民主人士对中共的认识和对新政权的期待。从1948年5月开始,中共持续向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发出号召,希望人们能北上,参加新政协,而沈钧儒作为民盟领袖,是最早一批应邀北上的民主人士。沈钧儒作此诗时,三大战役正进行地如火如荼,国共斗争的胜负尚未揭晓,因此沈氏等人不啻以行动表明了对中共的支持和信心。
26×18.5cm×2 


老舍(1899~1966)  致赵韫如情书
信笺  七通八页
约1948年作
说明:这是20世纪40年代末老舍赴美讲学时期写给情人赵韫如的信件,附照片、日记、书信、剧本等相关资料一批。
上款人赵韫如为我国著名演员,曾出演曹禺、郭沫若、茅盾、杨村彬等著名作家戏剧中的重要角色,当时正在美国耶鲁大学进修戏剧和表演。
在老舍的几段恋情中,他与赵韫如的故事是最鲜为人知的。1946年,老舍赴美讲学,赵韫如则前往美国耶鲁求学。由于对戏剧和艺术的共同爱好以及在国外生活的孤寂,两人走得很近。从信中可知,尽管两人关系亲密,但限度或许止于老舍“偷握你的手”。老舍在两人的一次分别时曾说“我真想去用唇亲吻你的脸”,“可是我不敢”,一因“不敢用缠绕解脱缠绕”,二因“我看你一切的地方都是神圣的”。老舍回国后,在周恩来问起“美国还有谁”时,阳翰笙曾回答:“冰心和赵韫如。”并由周总理委托老舍邀请赵韫如回国。嗣后,两人皆供职于北京。“文革”初期老舍自杀第二天,因红卫兵在老舍家中抄出赵韫如与老舍的通信,赵韫如成为北京人艺第一个被揪出来的“牛鬼蛇神”。
27.5×21cm×3  25×20cm×4   


胡适(1891~1962)  与曹诚英合影签名照
照片  一帧
1923年作
说明:此为胡适与当时的恋人曹诚英合照,上有胡适签名,时在1923年9月27日。
曹诚英(1902~1973),别字佩声,乳名行娟,安徽绩溪人,是国内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当时刚离婚不久,正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曹氏是胡适三嫂的妹妹、1917年胡适结婚时的伴娘之一。两人的再次见面发生于1923年4月底胡适到杭州养病,从此开始有接触和书信往来。同年9月16日,胡适在日记中已经用“佩”称呼曹诚英;而从18日开始,胡适常常用曹诚英乳名(行娟)的简称“娟”称呼曹氏。想来,两人的感情在这段日子正在迅速升温。10月3日,胡适在行将离开杭州时,再一次到烟霞洞看月,并称“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这张照片正是两人朝夕相处、热恋时期的见证,而烟霞洞无疑在两人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两人的恋情后来因江冬秀的干涉无疾而终,且曹诚英此后终生未嫁。
20.5×14cm 


臧克家(1905~2004)  致丁力、沈季平信札一百二十四通
信笺一百二十四通一百三十九页(带封一百二十四枚)、画心一帧
1962至1991年作
说明:上款人丁力家属友情提供。
本标的为著名诗人臧克家与诗人、编辑丁力、沈季平、邹荻帆等人的通信,数量多达一百二十四通、时间横跨三十年,是目前面世的最大一批臧克家书信。其中两通三页为毛笔书写,另有臧克家书法作品一幅。
信件内容包罗万象。首先为臧克家对待新诗的态度及个人创作的转型。此时的臧克家依然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新诗要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的方针,坚持创作现实主义诗歌,强烈反对新兴的“朦胧派”。同时,鉴于诗坛“宗派性之重,令人生畏”,“文革”后臧克家的创作重心逐渐由新诗转向了旧诗和散文,甚至在一个月内就发表了七篇散文。其次为《诗刊》的复刊和编辑问题。《诗刊》为大型国家级诗歌刊物,由臧克家等人发起且臧氏本人即为该刊第一任主编,曾得到毛泽东、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在一封1962年的信中,臧克家转述他人意见,认为《诗刊》“发稿不按程序”、社内“同志们发稿太多”和“最近一期论文水平低”。并且,藉由这批信札可知,虽然《诗刊》在“文革”后的正式复刊发生在1976年1月,但早在1975年9月臧克家等人即已知道该刊即将复刊的消息了。此外,信中同样谈到臧克家本人的重要著作——反映“文革”经历的《忆向阳》之出版和分发问题。
在个人经历和刊物沉浮的背后,是信件中记录的跌宕起伏的历史背景。这批信,既谈及1987年“反自由化,前些日子,谣言之风劲吹,紫阳同志五月间的谈话,已发表,谣言自破了”,更重要的是对“文革”后期(1972年后)文艺界生态的真实反映。在后者,我们能看到一连串振奋人心的消息,如“最近听说‘人民文学’复刊在望”(1973年5月)、“巴金已解放”(1973年7月)、“最近去看茅盾,谈得很愉快。他尚好”(1974年5月)等等,丰富了我们对于这一特殊时期的认识。
54.5×26.5cm(画心)  尺寸不一(信札) 


傅抱石(1904~1965)  致缪仲康信札
信笺  一通一页(带信封一枚)
1963年作
25×17.5cm
陆俨少(1909~1993)  致缪仲康信札
信笺  一通一页(带信封一枚)
22.5×12.5cm
吴湖帆(1894~1968)  致缪仲康信札
信笺  一通一页(带信封一枚)
1955年作
19.5×10cm



吴作人(1908~1997)  《天才画家——文森·凡诃》原稿
文稿  八页
1954年作
发表:《保卫和平》中文版,1953年第3期,总第22期,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编。
说明:这篇吴作人翻译的文章发表于《保卫和平》杂志上,是最早详细介绍凡·高生平与艺术创作的文献之一。文稿上充满了吴氏本人的修改痕迹,甚至连题目都经过数次修改,足见译者对此文的重视与费心。
《保卫和平》杂志创刊于1951年,与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密切相关。冷战兴起后,一些国际组织和著名人士发起召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反对侵略和战争政策,要求无条件禁止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在法国巴黎和布拉格同时进行第一次大会。与会者有来自72国家的2000多代表。 
35×25.5cm×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