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西泠十周年庆典秋拍圆满收官,38个专场总成交额高达18.33亿元创新高,总成交率83.33%继续领衔全国。在市场调整期,能以如此良好的成绩引爆今秋拍场,可以说进一步推进了南北艺术品市场的平衡,也表明南北市场立足于各自的文化传统,确立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地位。
作为历届以来专场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大拍,此次西泠秋拍一如既往地以艺术史及艺术品的内在价值为脉络,在门类推出和现场服务等各方面体现出“诚信、创新、坚持”的宗旨。从三日的拍卖表现来看,“真、精、新”的专场及拍品尤为受到市场关注,存世孤品、名家递藏及首度面市珍品陆续亮相,五大专场上演“白手套”(百分百成交),多个专场成交额创历史新高,一项又一项拍场纪录在举牌落锤间产生。经过近8个月的精心准备,西泠对拍品征集的严格把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表明市场更趋成熟。据不完全统计,本场拍卖共办理竞买号牌1400余块,新买家500多位,西泠拍卖的现场氛围和成交表现可以用“人气满堂”来形容。这既是对西泠拍卖十年磨砺与精耕的一场总结,也是开启新篇章的起点。
品质保证背后是百年印社的学养
本届庆典秋拍重新抒写了西泠拍卖的历史,创造了多项西泠之最:规模最大,成交额最高,专场最多,艺术门类最广……从十年前单一的书画门类到本届庆典秋拍的二十余个艺术门类,从2007年春拍推出第一个中国首届创新专场:历代名砚专场,到本届秋拍推出的第十二个中国首届专场:青铜礼器专场,从最初的14位员工到现在的近百人团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西泠拍卖终于不负众望,在十周年的时刻为世人呈现了一场融合、创新、跨界的艺术盛宴。
西泠拍卖与西泠印社事业和西泠印社其他产业板块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本次十周年庆典秋拍的预展和拍卖都攀升到一个空前的规模,对场地、设施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整个拍卖团队的协同运转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在充分发挥拍卖公司专业力量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西泠印社集团公司、艺术公司等的人员力量,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逐步打造出一支专业性更强、团结协作的拍卖队伍。
艺术品市场南北分布不平衡的状态一直存在,北方一直主导艺术品市场的话语权,南方的声音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拍卖是艺术品市场的主线,主导了高端艺术品市场的方向和走势,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泠拍卖2005年首场拍卖基本确定杭州与北京、上海的艺术品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十年,西泠拍卖稳步发展,精耕细作,着眼于艺术的广度与深度,努力承担起传播文化与艺术的社会责任,带动了杭州周边文化产业(酒店业、印刷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但这种推动和影响不只是对杭州的,可能会是浙江的,本次十周年庆典秋拍更加巩固西泠拍卖在整个南方艺术品市场的地位,实现了与北方艺术品市场的交相辉映,在中国拍卖史上或将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以商养学打造国际化平台
秋拍首日,中国首个青铜礼器专场在众人期待中正式登场,一时间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作为2014内地秋拍具有中国首创意义的创新专场,首件拍品就破百万成交,之后竞价的火爆超出所有人预计。16件拍品,近4000万成交价,100%成交率开启了中国首个青铜礼器专场的先河。在市场的调整期成功发掘了一个突破性的板块,或许将成为整个青铜器市场变革的标志。
长期以来,青铜器几乎只在国际拍场频频出现。青铜器存世量有限,精品更是稀少,而受到国家文物政策的严格规定,上拍器物必须是1949年前出土并有明确著录的才予以准许,因而市场流通量少。对于国内的大多数藏者而言,与明清官窑瓷器相比,商周之青铜器要陌生许多,而中国青铜器作为一种世界艺术,在海外一直是世界藏家追捧的焦点。此次西泠青铜器登临拍场,无疑增加了国内市场的“国际范儿”。从市场对青铜文化的重视进而带动青铜器市场的跃升,对国内高古文物,特别是青铜器的回流、交易和保护,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中外名人手迹同台亮相,三个专场合计成交总额达6979万元,创国内市场名人信札拍卖纪录,进一步开启西泠拍场国际化的路线。拍卖手稿中所涉历史人物众多,跨越四世纪,包罗文史、政治、科学、艺术各领域。西泠拍卖于国内领先推出专一门类名人信札手稿拍卖,本届庆典拍会首次将外国名人手迹作为专场呈现,大量罕见藏品与国内藏家见面,引发各界人士浓厚兴趣。
尤为重要的是,国际共产主义先驱马克思其晚年思想,并提及恩格斯的重要亲笔信,首度向国人近距离展现共产主义先驱之伟人风范,最终以419.75万高价成交,创西方信札手稿中国拍卖纪录。名人手迹这一融汇时代特征、人物品格、文化品位的收藏品类,凝聚着厚重历史价值、独一文化价值、深远道德价值的收藏热点,吸引越来越多的藏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