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翰《砚史》及兰谷山人钟砚考
时间:2013/12/04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纵观中国金石史,高凤翰《砚史》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墨国开乡”并非溢美之词。但是《砚史》之所以能流程至今,却有不得不说的故事。

高凤翰,扬州八怪之一,嗜砚,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早年成名,被王世祯收为入室弟子(未及拜师王卒)。但科考一直不顺,中年举孝友端方科才出任了县丞,而后受冤入狱。虽冤狱得昭,但从此心冷仕途,漫游于扬州、苏州、泰州等地,鬻字卖画为生。晚年右臂麻痹,不能举笔,改用左手,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为世所推重。


清·高凤翰铭夔龙纹澄泥砚
13×8.3×2.3cm
出版:《高凤翰砚史》第七十七页,高凤翰辑。
铭文:东山金精,用助文明,倘遇风雷,当蜿蜒而骞腾。南邨铭。

高凤翰最嗜砚,一生藏砚一千余方,择其中精良者165方,根据形状之长短凹凸,石材之粗细软硬,分门别类,加以铭跋题署后,著《砚史》四卷。但是高凤翰晚境凄冷,去世之后《砚史》原著早早失散。百年之后宿迁王相博古好学,仰慕高凤翰的高风逸致,在高凤翰的族孙手中重价购得《砚史》。委托王子若按照《砚史》摹刻。王子若对高凤翰亦是一心敬仰,对摹刻工作极其认真,殚精竭虑,从选材到下刀一丝不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于其中。可惜王子摹刻未及半就去世了。对此,王相痛兮惋兮。砚史后半部的摹刻工作,王相委托给了吴熙载。吴熙载,当时已负盛名。为盛名所累,吴熙载对于摹刻工作没有完全投入,而是常常交给徒弟完成,于是刀法粗糙,错漏频出,更是为图便利,将王子若选定的石材(夔村石)换成了枣树板。对此,王相相当不满,但对当时已过耳顺之年的他来说已无精力与财力组织重刻。此是艺林幸事中的憾事。王相的苦心孤诣终使《砚史》得以流传,使得数百年之后的我们还能隔着时间的鸿沟,依稀仰望南村先生的高致。

对于《砚史》已几番拜读,但从没想到过有一天,《砚史》中的砚能够跳出故纸堆,跃然手上!初见兰谷山人钟砚,震惊不已。其形制古雅,其铭文行云流水,于《砚史》所拓绝无二致。其尺寸与《砚史》至砚拓略有出入,考虑《砚史》之流传,尺寸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但是《砚史》上方有 “此砚左有兰谷山人钟砚背面八字”,但此砚左侧干干净净了无痕迹,百思不得其解。后有高人推理曰:此砚高凤翰仅仅拓了砚的背面,并在拓片的左侧题了八字“兰谷山人钟砚背面”八字,后王相组织摹刻时,因排版等问题,将题注移至拓片的上方,并从摹刻者的角度作了注释,“此砚左有兰谷山人钟砚背面八字”,用白话文应解释为:此砚(拓)的左边有“兰谷山人钟砚背面”八字。此解释合情合理,否则如果在砚的左侧铭有“兰谷山人钟砚背面”八字,多出“背面”两字,文意不通。如果确有铭文,按照拓砚的常规,应辅以左侧拓片,而不是只作注释。因此如砚左侧有“兰谷山人钟砚背面”八字定为照拓摹刻。

疑惑得解,豁然开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漫漫时光之中,茫茫万物之间,何其有幸,有生之年,得睹南村先生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