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明·清金银币赏鉴与货币制度变迁
时间:2013/07/03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中国历代钱币专场7月12日09:30 二号厅】

几年前,钱币收藏者较为关注的都是传统机制币,对金银锭的收藏和投资则不太重视。近年来峰回路转,金银锭开始受到钱币收藏者的关注。金银锭因材质等原因,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保值升值功能,加之其悠久的历史和较少的存世量,获得投资者青睐在情理之中。

宋代金银货币的形制在唐代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大多数的金银锭都是束腰的板状。这一时期的金银货币有两种名称,称为铤或者锭,其形状大多数是板状或是条尺状。金银铤一般为板形,但中间部分稍微凹进,而四周起棱或郭,中间都有同围边相对平行的纹路。束腰是这一时期金银货币的重要特征。考古发现北宋时期的金银铤两端为平首、弧首、圆首,南宋银铤则以弧首最为多见。

宋代的铤有统一的标准,根据它们的重量、尺度的不同,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中大铤五十两,中铤二十五两,小铤十二两半。目前所发现的宋代金银铤,大多数是南宋时期的遗物。 宋代时期的黄金货币,同样因黄金的价值高,所以不用于日常的商业流通,而是受中央政府严格掌控,主要用于大宗的商业贸易、兑换钞引、上税、赏赐、上供、军费、国费开支等,为皇权至上之体现。而就黄金货币之成色而言,于南宋时期达到巅峰。


2013西泠春拍 南宋·“相五郎 重贰拾伍两 十分金”二十五两金铤

此次西泠拍卖呈献的南宋“相五郎 重贰拾伍两 十分金”二十五两金铤,重930克,束腰形金铤,器型完整,戳记深峻,文字清晰,线条优美,金色灿烂,极美品相,甚为罕见,亦是宋代金银锭器型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南宋时期社会、经济、金融状况的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杭州作为南宋都城,其发展成就在钱币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此次拍卖又一南宋精品“铁线巷 陈二郎 重贰拾伍两”六排戳银铤,重931克,中型银铤,戳记有临安城的地名(铁线巷)、金银匠名(陈二郎)、重量(贰拾伍两)。原始包浆,文字清晰,保存极佳。

金代在金银货币的制作上模仿同时期的宋代,也都是束腰的板状,但数量比南宋更为稀少。此次拍卖金代贰拾肆两壹钱中型银铤为官铸银铤,正面有水波纹,背呈蜂窝带朱粒状。面上铭刻“行人□□元”、“秤子妞公靖”、“重贰拾肆两壹钱”、“又壹钱”、“又弍钱/少半钱/陈元秤”,以及“仁守信(押)”、“□银(押)”等文字和印记。铭文中对重量的记录精确到钱,又进行校秤,是金代银铤区别于宋、元银铤的重要特征。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一书著述:“金人一向通用白银,以五十两为一铤”。随后又补充说“自然还有别的等级”。本品不仅印证了彭信威先生关于金代银铤“自然还有别的等级”的论断,也为民间收藏金代中型官铸银铤唯一一件实物,弥足珍贵。


2013西泠春拍 金·贰拾肆两壹钱中型银铤

明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以致于我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在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自明初至成、弘年间,民间社会存在一种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作为宝钞最强劲对立物的白银,最终不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逐渐占据了主币的地位。“钞法自弘正间废”及至嘉靖初更是“钞久不行, 钱亦大壅,益专银矣”。

银锭分伍拾两、叁拾两、贰拾两、拾两四种。全部为束腰形,五十两正面下凹,周边有凸棱,背面凸鼓;三十两、二十两、十两、三两者正面中心部分稍凹,两端呈弧形凸起,背面稍鼓。银锭分为两种一种是镌刻“身份识别系统” 的库银。据《明会典》卷三五《课程四》载:“嘉靖十四年……每二十两倾成一锭。又嘉靖四十一年……每五十两煎成锭,转解太仓,以备文武官员薪俸等项支用。”这些银锭,清晰地记录着大明王朝的“银本位”国体。另一种,是那些在流通中被熔化又被切割, 被抛掷又被磨损的银子,成为明朝普通家庭支撑底气的“家底”。


2013西泠春拍 明·素面重五十两银锭

此次拍卖的明代素面五十两银锭,重1759克,铸纹清晰,原始褐色包浆,器型沉稳,实为明代银锭中的精品。另一组精品为明代素面三两银锭,共十六枚,枚枚精整,保存至今,甚为难得。

清代政府实行白银和制钱同时流通的货币政策,清代中前期,银两已成为国家财政收支的重要媒介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流通货币。当时政府对银锭的铸造,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除了官铸银锭外,民间的钱庄、银号、银行、票号等金融机构也铸造银锭。清代银锭的铸造在中国货币史上是个鼎盛时期,银锭的形状、成色各种各样,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清代银锭的铭文大多数是戳记而成的,并且大多是阳文,由于戳记是在银锭冷却过程中打印上的,所以有的字口比较浅,有的则比较深。铭文用阴文的银锭比较少见,一般是由银匠镂刻上去的。铭文的内容一般有铸造时间、铸造地点和铸造机构、重量及工匠姓名等。


2013西泠春拍 清代·江西“万年县 光绪拾玖年陆月 伍拾两 匠余顺”五十两方锭



2013西泠春拍 清·上海“光绪念五年 俄国道胜银行 生源”五十两银锭

此次拍卖中的清代江西“万年县 光绪拾玖年陆月 伍拾两 匠余顺”五十两方锭,重1881克,铭文戳记深峻清晰,排列规律,整体保存完好,为地方银锭中的稀有品种,较少见。又一拍品清·上海“光绪念五年 俄国道胜银行 生源”五十两银锭,由俄国道胜银行委托上海生源银炉熔铸,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戳记清晰,原色包浆,保存完美,完全未使用状态,此品种存世甚少,极为珍罕。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造币厂铸造银元。分为五等:每元重七钱二分,配九成足银;次则三钱六分,减配八六成足银;再次则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种,均减配八成足银。又把后四种分别称为“对开”、“四开”、“八开”、“十六开”。这五等即是后来通称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银币。起初仅在广东、福建、天津等处流通,后来四开及八开盛行于上海,这是中国自铸近代银元的开始。


  2013西泠春拍 清·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银币壹圆

此次拍卖的近代银元珍品为清代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银币壹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度支部天津造币总厂铸造, 因为铸额小,传世稀罕,此拍品经美国PCGS公司评级,分数MS62,达到了带原光完全未使用的状态,更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