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紫砂制作器物始于宋代,紫砂器物属陶器范畴,故有紫砂陶一说。在品种繁多的紫砂器物之中,以紫砂所制之茶壶最具特点与代表性:贮茶不变色,沏茶不夺香,盛暑不易馊,沸水注入不爆裂,耐热保温不炙手,被誉为“世间茶具之首”。紫砂壶的妙处不仅在于它能够使茶保持香俨清醇,还因为它具有天然的泥土味道,隽永的书香气息以及朴实无华的美感,因此无论是把玩还是用来品茗,皆是尚佳之选。
清嘉道·杨彭年制瞿子冶刻紫泥圆壶
款识:彭年(把款);石壶山人(刻款)
7.5×15.8cm
紫砂壶除了本身的制作工艺之外,有的还囊括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无怪乎文人雅士对其宝爱有加。明代徐渭在《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中写道:“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却从梅月横三弄,细搅松风灺一灯。合向吴侬彤管说,好将书上玉壶冰。”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载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此处的眉公便是明朝大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文人雅士好品茗,喜紫砂,从古至今,不曾间断。至清中期,溧阳县令,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延续前人之风,与紫砂艺人合作制壶,创“曼生十八式”,被后人传为佳话。
《耕砚田笔记》中曾记载“乾隆时期制壶多用模衔造,其法简易,大彬手捏遗法已少传人。彭年善制砂壶,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陈曼生之所以在众多的紫砂艺人中独选杨彭年合作,便是看中他手工捏制砂壶的技艺,他曾说 :“杨君彭年,制壶得龚时遗法(即手工捏制砂壶的传统工艺)。”这一点,从传世“彭年壶”的精美制工与独特韵味中便可得到验证。曼生之后,彭年还先后与乔重禧、蔡锡恭、朱坚等文人合作,这些文人都精通书画鉴赏;为他们制壶并得到认可说明彭年亦非等闲之辈。在长期与文人合作交往的过程中,杨彭年学以致用,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史知识及书画功底,其作品的型、神、韵更是日趋完善。
此壶便是杨彭年与文人合作的一件佳器,由石壶山人刻,通体鎸刻梅花图案,刀锋苍劲有力,装饰效果极佳。石壶山人即书画家、陶艺家瞿应绍。瞿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又号瞿甫,石壶山人,老冶,陛春等,因其好制砂壶,因此又自号壶公。室名“毓秀堂”。海上名士,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其人诗文甚佳,擅篆刻,善绘画,师宗恽南田。徐康《前尘梦影录》卷下:“越三十年上海瞿子冶(应绍),欲烧砂壶,请邓符生主阳羡监造。子冶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符生则善隶篆,所制虽不逮‘曼壶’,然留传不多,市忠亦以之居奇云。”子冶一生制壶不少,晚年创月壶,人称“瞿壶”。上海开埠后,日人搜求瞿壶,携至日本,一壶可售数十银元。而其所题刻茗壶亦为藏家所珍。此器由杨彭年制,瞿子冶刻绘,可谓聚二美于一身,称得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茗壶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