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的大器
时间:2013/07/02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读诗人韩东《毛焰访谈录》及其后记,知道毛焰能说、爱玩儿、朋友多。看他的杰梅·凡·希克肖像,却感觉自己的视觉和心灵都漂浮在老庄的意境里。画家曾说:“当我一个人面对画布的时候是非常自然和平静的。你再躁动,到了极致,也是平静的,因为你不触及任何人,任何人也不能触及你。”在这幅作品跟前,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何多苓命名的那个“叫做托马斯的遥远星座”,我们可以不声不响地站立很久,看那一片冲和到黯淡的画面直到灵魂出窍,身体力行着毛焰体验过并正在体验着的“自然”与“平静”。因此,与其用“矛盾”这个充满对抗性的哲学概念来形容他和作品的关系,倒不如以老子有无相生、大象无形的朴素辩证法观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毛  焰(b.1968)  杰梅·凡·希克
布面 油画 2000年作 91×80cm
展览:
1.“毛焰”,香港汉雅轩画廊,2000年;
2.“巴黎·北京——1979-2002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巴黎皮尔卡丹艺术馆,2002年。
出版:
1.《MAO YAN》p95,2007年;
2.《毛焰》p58-5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用道家思想来描述毛焰也许正好和他本人的意愿背道而驰。毛焰说他一直不喜欢也不愿意画中国特色的东西,中国符号乃至中国形象都比较拒绝。而在一个“一百年也不会出一件凶杀案”的欧洲小镇上长大的卢森堡人Thomas Rohdewald,其安静、朴素、单纯、有自制力的个性,在不知不觉间符合了毛焰的这种倾向。托马斯之于画家和欣赏者,从文化背景到日常生活都是陌生的,而这陌生化恰好巧妙地回避了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李小山则认为毛焰无论在“处理形象还是用笔上,都毫不含糊把自己个人经验彻底贯注进去,……画面上出现的形象变得无足轻重,动作姿势也失去意义,毛焰抓住的不是他的眼中之物,……是所谓的心中之物,至多利用不同的形象完成不同的画面而已,精神的实质是完全一样的。”在《毛焰访谈录》中,画家把出现在托马斯之前的外籍模特肖像归入“托马斯系列”的前奏,可见这些曾经出现在毛焰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其绘画观念的载体,是客观的、平衡的、低温的、自然的。

尤其是本次现身西泠春拍的一幅:一颗头颅在地平线上生长,混沌中静谧的微光笼罩着没有情绪的面孔,背景与头像都是灰调,杰梅·凡·希克悬浮在遥远的宇宙,既不属于历史,也不属于未来,他没有任何附属性而只是一门绘画语言。然而,机敏如毛焰,肖像画时代特征的消弭正是表达其对历史体察的手段,是批评家栗宪庭口中“表情正在消失的时代肖像”。浓厚的古典主义情结、对艺术史的膜拜和反艺术史的倾向浓缩在这幅创作于2000年的作品中,他以精神力量主宰画面,克制炫技,淡化人物特征与个人符号相关的意义,通过不含隐喻的直观表达手法,专注于艺术的自我语言,呈现出既恢弘又飘渺的画外之境。于是,我们穿透灰暗却不苍白的画面感受暗潮汹涌的张力——冥思、自省、等待、休养生息、积聚力量……画家的功力已达到了老子五千言中所说的空灵至极的境界,他抱静守虚,淡化一切可以淡化的色彩,减弱一切可以减弱的立体感,省略一切可以省略的背景,节制一切可以节制的情绪,削夺一切可以削夺的经验,以无形描绘有形,以无限囊括有限。于是,一切情感与智慧也都在我们欣赏这幅肖像的同时涌动起来了,正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经义。

自1998年前后,“托马斯系列”的创作一直在进行并将持续下去。随着时光的流逝,画家不断深入刻画同一类型的本体形象,十几年百多张却一直保持着这些形象作为语言方式的陌生化。新鲜的语言,或者说陌生的符号,对艺术家来说最可宝贵!在杰梅·凡·希克肖像前沈入最安静的湖底,我们或可推测这新鲜与陌生源自画家的自由。他屏蔽判断性的表达,摆脱中国当代艺术符号,“缩减,集中,穿透或退让”,最终达到无所牵绊、无所凭依、心无挂碍的逍遥境界。当这一系列白种人肖像成为毛焰艺术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成为了毛焰艺术中能容万物的“大器”、最朴素的“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尽管面对为甚么一直画Thomas的追问,毛焰的回答是并没想刻意地通过托马斯表达甚么,但“这个方式跟宗教的修行有关”完美地阐释了这类肖像作为“毛焰符号”的意义。没完没了的精雕细琢就像修行,如潺潺不断的溪流般雕刻时代、雕刻思想、雕刻灵魂。
没错,何多苓说毛焰“如同一个独来独往纵横江湖的高手”,而高手的修行从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