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夜山 墨写乾坤——读黄宾虹《九华山色图》
时间:2013/07/01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又到了“梅雨霁,暑风和”的时节,西泠印社 2013 年春拍进入了倒计时。然而每年这时候,总会有一两件“大东西”仿佛掐着截稿的时间点不期而至。果不其然,一幅黄宾虹先生晚年精品《九华山色图》姗姗来迟。此画的上款人吕蒙先生的夫人——曾为《青春万岁》、《红色娘子军》等多部电影作曲的黄准女士,虽尚在病榻,却依然热情地为我们作证,并口述了此画的来龙去脉 :“黄宾虹九华山色图一九五二年晚年之作,送吕蒙同志收藏。长期是挂在吕蒙同志书房,是吕蒙同志的心爱之物。”


黄宾虹(1865 ~1955)九华山色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16.5×38.5cm
说明:吕蒙上款。
附吕蒙夫人黄淮女士与该画合影照片一帧。
附吕蒙夫人黄淮女士对本拍品所作证明书:“黄宾虹 《九华山色图》一九五二年晚年之作,送吕蒙同志收藏。长期悬挂在吕蒙同志书房,是吕蒙同志的心爱之物。”

1900 年,黄宾虹由新安经青阳,首次登览九华山。他在《九华山纪游》题画中写道 :“时值初夏,山花放馥,林鸟唤雏,游目骋怀,处处引人入胜。对观山容,潦草图数十纸,虽有记述,不能详尽。”可见,面对这座佛教名山,他激情难抑,一次次引起创作冲动。从此,黄宾虹对九华山便依依难舍,多次重游,所到之处,无不墨翰飘香,如《九华山东崖》、《游九华山》、《九华拜经台》等等。岁月蹉跎,人世沧桑,但九华山始终是大师心中最美好的意象。他曾在题画诗中这样回忆道 :“曩登陵阳九子山,坐拜经台,为山灵写照,如昨日事,而沧桑变易,人事卒卒,不获重游,今倏十稔。偶检旧稿,因志数言。”在赠吕蒙先生这幅《九华山色图》时,大师已 89 岁高龄。“江行望九华山色,旧游三姑五老诸峰历历在目。”凭着他对九华山的鲜活记忆,画出了这幅珍贵的作品。当时由赖少其引见,吕蒙认识了黄宾虹,并赠送了此幅,因未落款,当时就在吕蒙的家中用水笔题了上款,这水笔的一挥而就,反倒成为此画独一无二的特质之一。是时,黄准女士亦在场,她在病榻上回忆说,吕蒙先生去世后其他藏品都捐了,唯有此帧山水是吕蒙心爱之物,一直珍藏至今。

更有意味的是,1952 年时正值黄宾虹的白内障眼疾发作,右目几乎失明,左目视物影影绰绰。然而高龄的宾老并没有罢笔,作画犹孜孜不倦。反倒是在他视力最差的几年里,作品最多、最富魅力。展卷此轴,其浓重黝黑、兴会淋漓、乱而不乱的绘画风格,在歪歪斜斜、时见缺落的狼藉笔墨之中,显得尤为奇妙。那云、那山、那松、古刹、绝涧,一切细瑾修饰、脂粉涂泽、矫揉造作都消形匿迹在看似混沌、却笔笔分明的点线之中,所有“参差离合、大小邪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一齐奔赴残墨秃笔之下。他晚年本就喜画夜山,眼疾岂不就是天降一座“夜山”于其?从而身体的痛楚反成了神明的良赐,为其“浑厚华滋”的艺术境界之追求觅得了“顿悟”途径,当然成就这种“顿悟”的,则是他的内在视力——即数十年寒暑笔墨的苦功为根底。

黄宾虹曾说过,他的作品要 50 年后才能为时人所理解。我甚至能想象到宾老说此话时那种平淡如清风的笑意。的确,其超前的审美意识几乎比中国山水画界早了半个世纪。他 40 年代后期和 50 年代早期的作品,中国山水画界要到 80 年代和 90 年代才能接受和理解。他不仅超越了那些仍然沉浸在明清传统中的保守型山水画家,甚至超越了 50 年代李可染、张仃等新中国写生派山水画家。李、张所领导的中国山水画革新运动的结合点是西方古典的写实主义——而这是一个被黄宾虹超越了的结合点。新中国的新山水画在为新时代的新语境寻找山水画的突破口时,必然从题材和意境入手解决山水画“画什么”的问题。对于黄宾虹来说,“画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古典主义的命题,“怎么画”才是绘画的本体论命题,因为只有在“怎么画”的探讨和实践中,才能表达他孜孜以求的“内美”,才能完成“浑厚华滋”的美学抱负。当然,在那个年代他也是有知音的,例如学贯中西的傅雷,又如请宾老到杭州教学的潘天寿,吕蒙自当也是其中之一吧。吕蒙早年学西画,后虽创作以革命题材为主,但是他的艺术语言以版画、尤其是以木刻为主,较其他国画家们更能感悟到印象的、抽象的现代主义的艺术魅力。或许正是如此,宾老的这幅《九华山色图》一直被挂在吕蒙的书房,像一盏启明灯照耀着这位画学后辈的艺术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