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青山不染尘
时间:2013/07/01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査士标,字二瞻,号梅壑老人,是明末清初新安画派的领袖人物,与“弘仁、汪之瑞、孙逸”一道被称为“新安四大家”。他的作品笔墨疏简,格调秀远,所展现出的非凡的逸气非世人能及。本幅《仿白石翁笔意》当为査士标晚年手笔。在这幅画中,査士标将“着墨无多”,“用笔高简”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群峰起伏,林木回环,烟岚变换,山径盘区,溪水横流,野景迷离,在他的笔下,这些景象的排列组合无不令观者有一种深邃悠远之感。

有清一朝,査士标与王石谷两位大师所代表是生和熟两种表现手法的极致。王原祁在评王石谷与査士标的画时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王石谷画太熟,査士标画太生。接着《山静居论画》的作者方薰则对这两种极致表现另有观点。他认为:“石谷之画不可生,生则无画;二瞻之画不可熟,熟则便恶。”再后来,《画学讲义》的作者金绍城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说:“査梅壑平生得力处在生,王石谷得力处在熟。生非初学之生,以其功力纯熟之后,而以生出之也。故其落笔奇警,造境幽邃,生于二王之时,而能自立门户。”査士标虽然与王石谷齐名受众人追捧,但是流传下来的真迹却比王石谷少太多,大概因为他不屑为人轻易作画。《国朝画征录》中说:“先时有王额驸者,贵甚,人冀一见不可得而三顾二瞻终不达。”跟王石谷热衷于为他人应酬作画不同,査士标作画全凭胸中逸气,达官显贵也经常吃査士标的闭门羹,流传下来的作品自然没有王石谷多了。正是因为査士标真迹的稀缺性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超高艺术性,本幅《仿白石翁笔意》更显珍贵。


查士标(1615 ~1698)富春大岭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14.5×52cm
出版:《徽派画集:黄山叠影》P110,高居翰编( Shadows of Mt.Huang,Chinese Painting and Printing of he Anhui School,p110,James Cahill,University Art Museum),1981.
说明:王季迁题签并旧藏。

这幅査士标晚年的代表作《仿白石翁笔意》曾经在高居翰教授于伯克利大学举办的“黄山之影”画展上展出。为了这次画展的举办,高居翰教授从世界各地精选新安画派代表画家作品近百幅如上博藏渐江《黄海松石》、台北故宫藏査士标《溪亭山色》等。对于这幅《仿白石翁笔意》,高居翰教授认为是査士标不可多得的精品,撰写专文论述査士标晚年的艺术成就,并将此画列为査士标极晚期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本幅山水保存状况非常好。从清初至今,已经三百余年沧桑,经过诸藏家精心呵护,至今依然墨彩焕发。在“黄山之影”研讨会结束后不久,旅美大藏家王季迁先生便将此画收入囊中,重新装帧并亲为之题写签条,又将旅美后所用三方藏印悉数盖上,足见对此画的重视非同一般。 

出版中高居翰原文中译如下:
明亡后,査士标无意从仕,携家游于南京、扬州及镇江。得其家底殷实,古玩生意做大,査士标在新朝生活安逸。虽然査士标也属遗民(前朝所遗子民)画家,但与那些生活穷困、多选择出家为僧的遗民画家相比,他的生活方式是迥然不同的。査士标醉心山水,结交达官要人:如笪重光(1623-1692)、宋荦(1634-1713)、孔尚任(1648-1718)、周亮工(1612-1672),都与査有生意往来。此外,不论当时正统、遗民画家,査士标都与之有所结交,如王翚(见目录第16项)、石涛(1641-1718)、龚贤(1618-1689)、石溪(法号髡残,1612-1692后)、程正揆(1604-1676)及弘仁(渐江)。査士标与弘仁、孙逸、汪之瑞一并被称为“新安派四家”。不管是査的生活环境,还是对清朝的开放态度,都与其他遗民画家格格不入,但在艺术风格方面,査士标无疑与他们同属一流。

査士标以两种迥异艺术风格著称:其一,因其自幼得家藏之便,研习倪瓒作品,査仿倪瓒笔意,用笔疏简,笔墨尖峭,。此后,因弘仁偏好倪瓒,査也深受其影响(见目录第17项)。其时,徽商以藏家是否藏有倪瓒画作来断其所藏丰简,而新安画派对于倪瓒的偏爱,很可能深受当时的徽商影响。因此,倪瓒艺术风格在当地的影响之深远,是显而易见的。新安画派各家受家乡明山秀水点染(如黄山),仿倪瓒笔意,进行以当地山水为题材的创作;其二,査士标在研习倪瓒一派枯涩生寂的笔法之余,还博采米芾的“米氏云山”画法,笔墨湿润松秀。

该幅《溪山泛棹》即是两种笔法结合的典范,整体画风枯率空寂,又以“米氏云山”画法渲染远山。此外,前方树木之下,渔夫立于船头,乃典型吴振式解构。此糅合画风为董其昌后,其时之文人墨客惯用手法。査士标的作品是中国画家通过仿旧朝笔法、敬前朝大师,从而领悟山水精神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