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2012秋季拍卖会
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
拍卖时间:12月28日 20:00
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的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印学社团,西泠拍卖秉承印社百年文脉,此次秋拍将延续西泠的文人情怀与生活雅趣主题,推陈出新,以“文”会友。从西泠延续金石学脉,到以专业指导拍卖,力求考证,探索绘画流派发展,艺术家个人艺术发展,器物藏传演变,做到求真求实,也是对前辈文人锲而不舍精神的延续。
此次上拍的篆刻精品中,除了吴昌硕所刻的大量精品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西泠八家”经“创社四老”中王福厂、丁辅之旧藏并载入《丁丑劫余印存》的十二方印章。《丁丑劫余印存》是由丁仁等四人于丁丑吴淞战役后将所余藏的印章汇辑而成,而其中收录印章,大部分已入藏博物馆,流传于世并能一次得十四方,尤为罕见。
吴昌硕刻寿山石刘泽源自用印五方
吴昌硕刻寿山石刘泽源自用印五方
1913年作
印文:1.懿翁 2.访渠 3.诵印轩4.诵印5.淮南布衣
边款:1.癸丑腊月,老缶。2.昌硕。3.老缶改作。4.缶公。5.缶。
2.1×2.1×7.7cm 2×2×4.5cm 1.7×1.5×4.5cm 1.5×1.5×4.6cm 4.6×3×6.2cm
刘泽源(1862-1923.1)册名士端,字访渠。书室名“诵抑轩”,故又号诵抑,别署懿翁,淮南布衣。合肥人,清太学生、翰林院待诏,合肥李府(李经羲)总管。幼年师事沈用熙,毕生精力独往于书艺,以布衣遨游公卿间,获观旧拓碑帖与名家墨迹甚广,所收藏亦富。
刘泽源历时近十年整理,出资《石翁临禊叙书谱合册》,其后刘携《合册》到上海晤郑孝胥、刘慎诒、吴昌硕、李详等,并请他们为《合册》题跋。期间,吴昌硕为《合册》题跋并为其刻“淮南布衣”等五方印。
此次在西泠秋拍面世的吴昌硕刻寿山石刘泽源自用印五方,正是刘泽源整理《合册》期间吴昌硕为其所治的印章,分别为“懿翁 ”“访渠 ”“诵印轩”“诵印”“淮南布衣”,“懿翁”、“淮南布衣”为刘泽源的别署,“访渠 ”为刘泽源的字,“诵印轩”为其书室名。吴昌硕作为海派书画的领军人物,提携后进,扶持学子,加之刘泽源“以布衣遨游公卿间,获观旧拓碑帖与名家墨迹甚广”的经历与吴昌硕在上海与吴平斋、吴大澄、潘祖荫的交往甚为相似。 1913年吴昌硕被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此时为一个后辈治印并治五方,可见其对刘的赏识。
江成之旧藏浙派三大家印
浙派”在篆刻史上绵延二百多年,是中国篆刻流派中异军突起的一座高峰。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西泠印社。其后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继之而起。他们均系杭州人,故又称‘西泠八家’。
江成之,原名文信,以字行。号履盦,别署亦静居。出生于一九二四年,浙江嘉兴人。一九四三年入王福庵先生门下,一九四七年加入西泠印社,为解放前入社至今健在的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之一。此次将于西泠秋拍面世的西泠八家中黄易、赵之琛、钱松三家共十四方佳作,正是江成之先生旧藏,皆收入《履盦藏印选》中,并且都有多次出版,其中六方更为丁辅之先生旧物,一方曾藏吴朴堂与王福盦先生处,并有福庵先生手刻边跋,可谓传承有序,更包含了西泠印社两代印人的心血。
西泠八家印作,原石多散佚,此次能汇齐三家,实为不易,且三家之中,黄易为传丁敬衣钵者,赵之琛乃集浙派大成,钱松为浙派后劲,西泠三家,重汇西泠,实为印坛盛事,也是此次西泠秋拍为爱印之人奉上的一场盛宴。
黄士陵印四方
黄士陵被誉为清代印坛一代宗师,是“黟山派”篆刻艺术创始人。他与吴昌硕一样,从浙派入手,后师法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同时参学古玺汉印,其创作观都不局限于印宗秦汉,行的是邓石如印外求印,印从书出之道。但二人创造出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黄士陵的边款风格,在清季印坛上也是不同凡响的,除了文辞隽永严谨之外,在技法上也不蹈故常。此次面世的四件作品中,“阳湖许镛”与“爱画工书能琴善病”二印皆作长款,“爱画”一印边款多达一百五十余字,“海昌羊氏传卷楼所藏”与“翕怀”二印也各有十余字边款,皆镌刻精雅,可作微型碑版观,亦可对黄氏边款艺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四件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方便是黄士陵拟仿皖派宗师邓石如所作,印文曰“爱画工书能琴善病”。其在边款中记述了创作此印的经过:同治甲子,见此印于马骨董家,或谓完白先生手作,以赠泾上赵侍御者。匮于赀,不可得,而徘徊又不忍遽舍,因仿治一石,复恨无所用,赠人又难其人,置行笥中十余年矣。今年秋,感季贶周太守知,听其言论,观其容儿,读其著作,知广陵散尚在人间。吁,十余年来仅一遇其人,窃喜是印不终湮于囊箧,而太守之所乐者岂特此哉,此其小焉者也。因记颠末于石,用纾夙愿云。壬午十月廿五日,后学黄士陵志。按其自记,此印作于同治甲子(1864)年,壬午(1882)年赠周星诒时重为补记,其时年方三十三岁,而作印时仅十五岁,以十五岁少年而有如此造诣,实为天纵奇才,而此印也是目前可见黄氏年代最早的作品,于研究黄氏一生治印轨迹亦为不可多得之数据。
另一方黄士陵刻青田石许镛自用印,是他34岁所刻的“阳湖许镛”。边跋中写道:“一刀成一笔,古所谓单刀法也,今人效之者甚夥,可观者殊难得。近见赵捣叔手制,天趣自流,不入板滞,虽非生平所好,今为捣叔动偶一效之,振老以为如何。”在他这一时期的印中。明显看到他在吴让之、赵之谦中领悟到刀与笔的意趣和光洁流畅的线条美,其治印呈现出平正质朴的印风。
黄氏原石星散四方,存世无多,此次能一举汇集四方佳作,且贯穿其习印之初直至盛年不同时期,实属机缘巧合,可遇而不可求,识者自当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