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赏吴湖帆《抚孤松而盘桓》
时间:2012/12/13 作者:珊 铭 来源:西泠拍卖


吴湖帆(1894~1968) 抚孤松而盘桓  
设色 纸本 镜片 1949年作 69×30.5cm
出版:
1. 《吴湖帆书画集》P97,上海书画出版社。
2. 《中国名画家全集·吴湖帆》P104,河北教育出版社。
3. 《吴湖帆画集》(上卷)P193,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4. 《吴湖帆词典》P67,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吴湖帆的艺术世界》P148,文汇出版社。
6. 《中国历代名家画集·吴湖帆》P52,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7. 《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经典画作·吴湖帆》P87,荣宝斋出版社。

山川有幸,中国文人热衷归隐。诗坛有陶潜东篱采菊,画坛有唐寅西洲话旧。海上名家吴湖帆清雅高洁、工词善画,写归隐题材如有神助。

“抚孤松而盘桓”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靖节先生因家贫为官,却因“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在任八十余日“自免去职”,回归园田,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世间万物皆知留恋故园山水,况人乎?

1949年,中国的上空弥漫着蹒跚惆怅的硝烟、百废待兴的萧瑟和踌躇满志的期待。吴湖帆接受黄炎培的建议留居大陆,像新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他对祖国满怀希望,愿做渭水边垂钓的姜子牙,时刻准备应文王之召献身伟业;同时又对未来忐忑忧愁,不知赴新社会“赶考”的“旧文人”能否“中举”,是做“白衣卿相”放浪形骸,还是乘扁舟一叶浮于江海?彻夜难眠的辗转使此时的吴湖帆与他曾师法的唐寅走的更近,这并非是单纯的绘画技巧的接近,而是心灵、精神的深度交融,是灵魂的合奏。

还有甚么能比一幅《抚孤松而盘桓》更能倾诉吴湖帆对唐寅才情、遭际和心境的呼应呢?吴氏以其瘦硬而不失滋润、稳重而飘逸取胜的书法题款:“己丑秋八月,学唐子畏法”。唐子畏法,“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晚期更是独具风姿:用笔多细劲中锋,刚柔相济;笔法变化丰富,穿插有序;墨色淋漓,秀润空灵;布局近精远略,简约清明……《抚孤松而盘桓》正是用六如居士的笔意向失意孤寂、意兴阑珊的先贤致敬。

画面以平远法构图。前景为泉流,用笔圆转纤细,如纸上游丝,但纤而不弱,力而有韵,流动回转之势极其生动,若沧浪之水,叹逝者如斯。水边生有幽兰,中锋劲健,微微设色,与清溪流水相映成趣。盘石多用圆笔,皴染缜密,奇而不险,坚而不僵,是对山中高士泰然兴意、自然无为的贴切映现。吴湖帆有近世画竹第一人之誉,他画竹从宋人双钩入手,又参以赵雍墨竹及恽寿平的没骨法,水份的使用和控制恰到好处。此画石边松下均点缀墨竹数丛,“凤尾梢卷”,丰神俊逸,不着色却苍萃欲滴,用浓墨而疏淡清雅,有东坡居士余韵。

中景为孤松,枝干用唐寅典型的斜、直折法占据中心画面,既遒曲苍劲,又挺拔雄健,在平衡稳定地使主题豁然凸显的同时,流露出对归隐之士复杂情感世界的巧妙侧写。松,从乐府至唐诗,由汉赋到宋词,归隐题材中永恒的隐喻,孤高凛然,经冬不凋,咬定青山,冷香萦绕,它是士子的气节,亦是隐者的孤傲。吴湖帆对松树的描摹尤其沉着老练,松节分明,“老干屈曲似龙蟠”,松枝旁逸四射,“松针散放似伞张”。枝叶间有藤萝缠绕,柔韧低垂,点缀画面,活跃生动。山中隐士倚松而立,他头戴葛巾,身着直裰,眉目疏朗,风骨奇峭,神情恬淡,古风盎然,似在临流觅句,仿佛神游太清。他是匣中待贾的美玉,也是不知所之的孤鸿,观其身后执杖的童子便知,他一定已将万山松石拍遍。吴湖帆学唐子畏,学的是情景交融,意在笔外,是自我精神的淋漓展现,神形理气的面面兼备。

后景是“连山迭巘,纚纚不穷”的江山景色,山势略取院画一角倚重,一角留空的风格,有的仅钩轮廓,有的稍作皴擦,有的在皴的基础上用水墨晕染,以致层次分明,变化多端,再点染以黄叶远树,使得秋兴萧索、山色空蒙之感顿生纸上。邓石如云:“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小径留白,仿佛由此便能深入仙山林野;澄江留白,寂静如银镜,柔和如白练;远空留白,可以期待倦鸟归巢,霞光无限。而“朱星碧月采云中”一印,语出宋代词人范成大《浣沙溪》,与《抚孤松而盘桓》所表现的平和消散的山中岁月俯仰成趣,相得益彰。吴湖帆学唐子畏,“书卷气胜”。

画家曾说:“六如居士赋性放逸,所作书画都挥洒立就……”他推重唐六如,师法唐六如,收藏唐六如,临摹唐六如,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他将中国文人在历史转折关隘的彷徨与热情凝炼笔端,虽无一笔无来处,却可称似古实新。吴湖帆是画中老杜,《抚孤松而盘桓》是青出于蓝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