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用文字讲故事,音乐家用旋律讲故事,而画家用色彩讲故事。
赭红是仙山的灵岩,七月的山花,雾里的远树;浓翠是雨中的劲松,隐秘的流泉,千重的峦峰;灰白是飘渺的云气,咸湿的雨丝,摇曳的涛声。
1936年7月20日,中国图书馆协会和博物馆协会联合年会在青岛举办,邀请刘海粟先生到会演讲;7月23日晚,应当时青岛市政府邀请,刘海粟先生携夫人成家和女士和部分画作乘坐“海元号”轮船来青;7月27日,大师经柳树台登临崂顶写生;8月8日,先生画展,《柳树台烟雨》第一次在观赏者面前熠熠生辉。
1936年的中国在两种命运中决战,1936年的海粟亦酝酿着油画的民族独立。他在矛盾与融和中上下求索:“写”,放笔直干,手无碍滞,点画离披,若不经意,如塞尚、如梵高;“积”,层层积染,着意加笔,取其凝重,得其华厚,如莫奈、如毕沙罗。于是,在海上仙山的烟雨里,他化身为画家中的苏东坡,“作诗有如追亡逋”,笔笔自信有力、激情笃定;化身为画家中的韩昌黎,“文起八代之衰”,将欧游时学到的西方后期印象派表现方式与中国画书写用笔完美结合,色彩饱满,动静相形,粗狂朴拙,不拘小节。
刘海粟 柳树台烟雨
布面 油画
1936年作
说明:
1. 本拍品为丁惠康家属友情提供。
2.丁惠康先生与刘海粟交往密切,先后购得并收藏刘海粟先生油画作品三十余幅。
3.1939年春,丁惠康先生与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先生共同在上海发起了中国历代书画展,并出版《中国历代名画大观》画册。画展取得空前成功,数十幅刘海粟的油画作品被抢购一空。《柳树台烟雨》即为丁先生于当时所购之作。
4.附丁惠康家属及刘海粟家属与本拍品合影一帧。
藏者简介:
丁惠康(1904~1979),江苏无锡人。收藏家丁福保之子。自幼攻读医学,192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科。1935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其藏品继承父亲衣钵,致力于歴代名瓷、名画收藏。后将大部分藏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丁氏与吴湖帆、刘海粟、朱復戡是挚友,交往密切。
55×77cm
再见《柳树台烟雨》是1939年。其时山河已碎,流血漂橹,上海沦为一座孤岛。但伤痕累累的中国并不孤独,为中华民族献身的战士并不孤独,在战火中挣扎煎熬的中国人民并不孤独!
1939年1月25日,刘海粟率上海美专师生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楼画廊举办“师生救济展览会”画展,展出作品421件,筹集资金2000余元,全部捐赠给难童教养院,助其建筑院舍3幢。4月,在医务工作者兼文物收藏家丁惠康的发起下,举办“中国历代书画展”并出版《中国历代名画大观》画册。画展取得空前成功,门票收入全部捐献上海医师公会,成立救护小组,开赴前线。参展的数十幅刘海粟的油画作品被抢购一空,《柳树台烟雨》即为丁先生于当时所购之作。
丁惠康(1904~1979),收藏家丁福保之子,与吴湖帆、刘海粟、朱復戡等人均是交往密切的挚友。其藏品继承父亲衣钵,致力于歴代名瓷、名画收藏。192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科,1935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医学博士。
凝视《柳树台烟雨》绚烂而深远的画面,丁氏“展我先民遗迹,发扬民族精神”的呼号如在耳畔。在他与海粟眼中,此时的赭红定是四万万同胞沸腾的热血,是星星点点却必将燎原的烈焰,是风掣的旗帜在高天漫卷;此时的浓翠定是春风吹又生的民族复兴,是野草般坚韧不屈的全民抗战,是滋长在一代代青年心田的民族解放的春芽;此时的灰白定是艺术救国、医学救国、文学救国、工业救国浪潮所掀起惊涛骇浪,是底层民众打击残忍压迫的狂风暴雨,是黎明前最后的阴霾。
如今又见《柳树台烟雨》。
它深沉、静谧、多姿、神奇。有色彩,碧天咫尺彩云红;有声音,半是风声半是涛;有故事,青松白石两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