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 字如其人——黄道周书《曹远思推府文治论》
时间:2012/06/29 作者:潘文协 来源:西泠拍卖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来说,能写一手好字,无疑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科举考试的时代,书法水平往往还成为判卷时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对于那些负有济世之才的人来说,又往往秉承夫子的教导来提醒自己:“小道虽有可观,致远恐泥”。例如,明末黄道周就曾明确地这样论述到他对书法的态度:“作书乃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王逸少品格在茂弘、安石之间,为雅好临池,声实俱掩。余素不喜此业,只谓钓弋余能,少贱所该,投壶骑射,反非所宜。若使心手余闲,不妨旁及。”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土。他学问渊博,精天文历数诸术,工书善画,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为人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在仕途上一再受挫。五十八岁时,他心灰意冷,遂告老还乡,开坛讲学。全国各地来听讲的人络绎不绝,门前之九龙江,为之千帆相竞。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南明政权苟延残喘,黄道周先后任南京弘光政权礼部尚书、福州唐王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1645年9月,受唐王隆武帝之命,积极招募义兵,抵御清军南进,不幸兵败被俘,殉节于南京。

黄道周退隐后即为众望所归的儒林领袖,徐霞客即称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蔡世远评其:“道周学贯天人,行本忠孝,入则言朝,出则守基,讲学著书,清修自饬,金陵一节,堪为殿后矣。古今名人志士,传者何限,要如文章、道学、经济、气节大都微有专属,道周负其聪明气岸,直欲兼之”。与倪云璐、王铎并称晚明书坛三大家,真、草、隶自成一家,行笔严峻方折,不偕流俗,一如其人,沙孟海评其书法:“他的真书如断崖峭壁,土花斑驳;他的草书,如急湍下流,被咽危石”云云。



黄道周(1585~1646) 楷书 曹远思推府文治论
绫本 手卷 1644年作 引首:32×78.5cm 书法:31.5×263cm 题跋:31.5×43cm
出版:《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152,第二图“黄幼平”、第三图“黄道周印”、第四图“阙下完人”取自本卷,文物出版社。
说明:
1.吴湖帆题签,王同愈题引首,沈维贤题跋。
2.孙煜峰、朱孔阳旧藏。
3.附黄道周介绍手抄本一本。

《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即是黄道周作于明亡之年的小楷精品,书于绫本之上。该文的具体内容是黄道周和本郡诸生侯氏和杨氏评论该郡司理(李)曹远思(名广)为官之仁政,可为校勘本集《黄漳浦集》卷十三之《曹郡丞文治论》提供原始出处。按司理一官,系于国家之宪纪,生民之利害,曹远思治理漳州三年,以仁为本,治事以简驭繁,以静驭动。其中所谈及的“差保”问题,可以为明史研究提供难得的史料;而对于治道和心学关系的讨论,则可为明代思想家将理论和实践关联起来的生动实例。

该卷是黄道周典型小楷风格的代表之作。其取法魏钟繇而自立面目:结体宽博而略带侧势,运笔则减弱了隶书圆润含蓄之感,代之以楷书顿挫方折之趣,章法疏朗,墨色沈稳,寓清秀遒媚于刚健浑深之中,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之势。虽书写于家国危难情境之下,然而一段静气,如初月之出纤云,不激不厉,自然贯穿其间。作者道德学问的精深涵养,亦可见一斑。清初大鉴赏家宋荦所谓“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可于此作味之。落款行草四行,流便从容,与前文之工整典雅相映成趣。风格与作者同年所书、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舟次吴江诗册》一致。

该卷历为名家鉴藏。在近代,其先为云间藏砚名家朱孔阳所藏,后朱孔阳与孙煜峰博易,现存吴湖帆题签,王同愈引首,沈维贤题跋即孙氏请题者。品相完好,犹存民国旧裱,文物出版社所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二图“黄幼平”、第三图“黄道周印”、第四图“阙下完人”即取自本卷。可以说,这是一件将作者的经世抱负和书法造诣完美展现出来的典范之作,一代高节的凛然风骨,便隐然往来于这点画精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