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初不事铅华 此是无尘有韵花——陈洪绶《水仙灵石图》欣赏
时间:2011/12/11 作者:孙 翊 来源:西泠拍卖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人,字章侯,号老莲,明亡以后,自号老迟、悔迟、云门僧等,浙江诸暨人。此《水仙灵石图》轴,苏州文物商店旧藏,系陈氏早期作品,约1627年所作。

《水仙灵石图》画面构图较为平稳,一立石崛起,其后有水仙一株,石边野草数丛。水仙与立石高度相近,此种构图中空间表达十分清晰,水仙右侧叶子中段被立石遮挡,花朵又掩映在叶后,画面底部石缝中隐约可见水仙根部,其色白,与顶部花朵共同构建完整的水仙形象。水仙造型忠实于自然,花朵盛开者饱满,未开者浑圆,长叶穿插,编织巧妙。水仙双钩填色,用色古雅,枯叶部分色彩过渡自然。水仙花叶所用线条各随其殊,如叶部线条十分挺立,花瓣边缘勾勒细致,其中描绘枯叶的线条则稍有跌宕,与前方饱满的花朵对比而成一种荣瘁景象。石上以淡墨晕染出明暗对比,其上加粗点,先浓墨而后石绿,看似突兀,却与叶色相得益彰,而此种墨底加色的点苔法,陈氏常用之。石头线条的笔法与水仙相隔霄壤,折笔从容,别于水仙的端庄稳重,而天真自然。同时期作品有陈氏后于一六二八年所作《水仙湖石图》轴,同是绢本设色,但较为写意,乃醉后所作。


陈洪绶(1598~1652) 水仙灵石图
设色绢本 立轴 48×26.5cm 
出版: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六册P127,苏3-014,文物出版社,1988年。
   2.《陈洪绶作品集》第1图,黄涌泉编,西泠印社出版社,1990年。
   3.《集古聚珍 纪念苏州文物商店建店四十周年》P31,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4.《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陈洪绶》P126,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5.《陈洪绶》P54、55,翁万戈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6.《中国绘画全集》第18卷明9,P165,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0年。
   7.《陈洪绶书画集》上卷P60,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
   8.《中国古代名家作品选粹 陈洪绶》P8,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著录:1.《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陈洪绶》P193,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2.《中国名画家全集 陈洪绶》P263,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说明:苏州文物商店旧藏。

水仙是陈洪绶花鸟画中比较专门的主题,赵孟坚的水仙造型似对其影响很大,可见于辛卯孟夏(1651年)陈氏作《三处士图》上,曾自题长诗:“元时赵子固,宋时先世侯,曾画二处士,雪夜悬床头。”另有《宝纶堂集》卷九诗《偶感》可证:孟坚寂寂掩柴门,孟俯轩轩作状元。国破笔端传恨处,水仙须学赵王孙。

陈氏虽因画得名,亦能诗。此幅《水仙灵石图》题诗曰:“此华韵清冷,开与梅花俱,却如孤性客,喜与高人居”,上款“十八叔”,署名“洪绶”。诗中点明水仙与梅花相似,皆于清冷时节开放,进而强调画中主人高洁孤傲的品质,画中仅有一株水仙,正合一“孤”字。此诗不用典,不琢辞,而质朴无华,有真率之趣。

《水仙灵石图》并无纪年,可综合其书法、款、印的情况,将其判定为陈氏约1627年所作。画中题字部分的书法,极为精彩,所书五言诗下笔不露笔锋,较为规矩,与《墨竹》(约1627年)小幅及戊辰(1628年)雪夜所作《水仙湖石图》轴的题款字体相比,极为近似;关于陈洪绶用款,其于画作之上大多用名,而非号,陈氏早年多用“陈洪绶”或“洪绶”署名,此画即署名“洪绶”,其中“洪”字偏于行书,而“绶”字作草书,与《古木当秋图扇》(1627)笔迹极为相似;再观印章,陈氏的印很多,大体可分为“陈洪绶印”及“章侯”两系,或以此稍作变化而已。明亡以后陈氏的号增多,印的内容方有所变化,此画钤“章侯”朱印,为陈氏早期作品。故翁万戈先生将《水仙灵石图》定为陈洪绶约一六二七年所画,即此缘由。是年陈氏三十岁,年初始读书于诸暨牛首山永枫庵之东廊,后参加朝廷科举考试,惜败而终。六月试毕归故里,旋即渡江至杭州,九月乃归,当年十一月八日,与叔贶生、扆铭、面之游诸暨牛首山永枫庵,并留下《游永枫庵记》。十一月中,在杭州为杨闇生作《古木秋天图扇》于清响斋。

陈洪绶虽少时师承蓝瑛,而于水仙这一题材风格上则推崇赵孟坚,但由此《水仙灵石图》可以看出,陈氏已然超脱前师,而自立门户,独辟蹊径。陈氏论之绘事,主张不拘于一代,也不限于一派,正如他晚年所自述,绘画当“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矣。”